立冬進補該如何進補有哪些原則

  立冬在民間多吃薑母鴨、羊肉爐等補冬習俗,其實適合立冬進補的不僅這些,那麼立冬如何進補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立冬進補的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立冬如何進補

  立冬節氣陰盛陽衰,慣吃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等藥膳“補冬”。民間常說立冬期間的三九天補一補,來年春季無病疼。更有《內經》的“秋冬養陰”之說,立冬進補應以溫潤食物為主。溫補的同時要多食用蔬果以解滋膩涼燥。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可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栗子、花生、豆腐、木耳等。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得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

  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不可盲目“進補”。

  要提醒大家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

  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蔔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立冬進補原則

  1、膳食營養平衡是基礎。營養的最高境界是均衡,可以參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平衡膳食寶塔來按比例選擇不同種類的食物。

  2、谷薯類為主,適當搭配粗糧。谷薯類食物為主,注意粗細糧搭配能獲得更全面的營養。可以多吃山藥、紅薯、芋頭等,中醫認為,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作用,適合在冬季食用。

  3、多吃新鮮果蔬。水果中可以選葡萄。因為葡萄益氣生精,能夠補益肝腎。從營養學的角度,果蔬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化學物質,這些營養成分有益於延緩衰老,預防癌症,維護身體健康。

  4、適量進食肉、蛋類食物。很多人在秋季講究進補,但是吃太多的肉會給消化和代謝器官增加負擔。適量進食肉、蛋類食物,少吃肥肉,選擇一些易於消化吸收且脂肪含量較少的禽肉是明智的選擇。牛羊肉可以多選擇。

  立冬進補牢記五忌

  一忌“大補”

  祖國醫學告訴我們,冬天是進補的好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慣,秋風一起,人們紛紛購買進補食材大量進補,更有甚者甚至認為所謂進補則必須有肉,無肉那不叫補。

  但是事物不可一概而論,諸如燉湯、燉肉等營養豐富的高脂、高蛋白食物,特別是有些家庭主婦還會往裡放置一些中藥材。其實這對心血管病患者來說不見得十分合適,在我看來還應該清淡少鹽,多吃瓜果蔬菜和粗糧。

  在立冬至冬至,可清燉、清蒸之品常吃,旺火爆炒之物儘量疏遠,冰糖、蜂蜜因人而異,西紅柿、黃瓜、綠葉蔬菜宜餐餐佐食,葡萄、柿子、梨子等水果為清涼滋潤佳品,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另外多吃白色食物,如冬瓜湯、蓮藕湯、白蘿蔔花生湯、大白菜湯、白梨銀耳湯等,還可適當吃些醋等酸味食品,不食豬肺、牛肺、羊肺為好。

  二忌“早出”

  寒冬冬日照時間短,日出時間也晚,對比夏天同時段空氣含氧量比較低,而老年人習慣晨練,此時外出容易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所以說心血管病人冬天要“早睡晚起”,而且要等太陽出來後再到室外活動。

  三忌“著涼”

  如文章開頭所說,寒冷會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也會比平時要高。如果著涼受寒,容易發生心血管意外。所以,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的保暖工作尤為重要,“要風度不要溫度”是萬萬不可的!

  四忌“久澡”

  冬天洗澡不容易,主要是因為氣溫太低不舒服和擔心感冒。所以很多人會把水溫調得非常高,泡澡的時間也會延長。然而,較高的水溫會產生大量水蒸氣,心血管病患者可能會因為缺氧導致心臟不適,甚至引發意外。我覺得時間還是控制在20分鐘以內,太久都應該引起注意。

  五忌“蒙睡”

  有很多小孩子和部分成年人仍舊保留了矇頭睡覺的習慣,特別是到了冬天,由於溫度降低,矇頭睡覺似乎“順理成章”。但是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被窩內氧氣含量偏少,會影響正常的呼吸,這對心血管病患者和老人影響更大。其實應該採取右側臥位,雙腿屈伸並把頭漏在外面。另外,早晨醒來也別立馬起床,稍微再躺5分鐘左右,“醒透”再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