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雕刻品

  是什麼呢?你所知道的微雕技法有哪些?下面由小編帶你走進微雕的世界吧。

  世界上最小“猴子”

  在迎接2016年到來時,臺灣雕刻家陳逢顯雕刻0.1公分***1毫米***“世界最小”猴子,手中還拿著“桃子”,有猴採桃***好彩頭之音***呈桃獻瑞、吉祥長壽之意。

  小猴子以“樹脂”為材料,從規劃、設計、鑽研到雕刻完成,共用了6個月的時間。雕刻過程中失敗10多次,在6個月當中有嘗試磚雕、竹雕、陶瓷材料等等,作品雕刻好了上色也是一大挑戰,如小猴子眼睛、鼻子、嘴等,其中又以壽桃更是作品精神代表,整件作品栩栩如生,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小雕刻猴子作品了。

  站立在直徑0.2公分HB鉛筆芯上的小猴子顯得渺小,它的表情姿態生動、活潑,小猴子上昂的尾巴,高興手中捧著粉紅色壽桃,顯得其樂融融、滿足自在,很難讓人想到小猴子尺寸只有1毫米,就像砂粒般。

  觀賞這個“世界最小”猴子,必須透過放大鏡,才能一窺全貌,可說是代表陳逢顯近40年來的毫芒雕刻得意作品“追求一毫米”。

  世界上最小的“雪人”

  科學家已經創造出世界上最小的“雪人”。當然它並非真正的人形,甚至也不是由雪構成。但是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小雪人的東西非常微小,只能夠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到。

  這個雪人是由倫敦西安大略大學的Todd Simpson博士和其它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貝叢斕摹?impson博士使用了大學的納米制造裝置,並且創造出這個雪人來展示奈米微粒的功能。

  雪人的身體是由3個0.9微米二氧化矽微球彼此搭建而成。它的手臂和鼻子是由鉑粒子構成,而它的眼睛和嘴巴是藉助一臺全新的聚焦離子束裝置雕刻而成的。二氧化矽是能夠在人體內找到的一種礦物質,同樣也存在於沙子和石英中。

  那麼這個雪人究竟有多小,我們可以用數字做一下對比。它大約有3微米高,一根人類頭髮大約有75微米厚,而一顆紅血球也大約是它的兩倍大。科學家估計最小的沙粒大約有60微米。

  Simpson博士在2005年創造出了三個二氧化矽微球。今年他決定製作一個完整的雪人,並且使用它的照片製作一張聖誕節賀卡。在對二氧化矽微球進行定位之後,他只花費了大約幾秒鐘時間就為它增加了手臂和鼻子,而且製作出了眼睛和嘴巴。

  據《多倫多太陽報》報道,相比之下,世界吉尼斯紀錄記載的世界最大雪人有37米高,只比自由女神像稍微小一點。這個創下世界紀錄的雪人位於美國緬因州的伯特利。與Simpson博士的小雪人不同,這個大雪人是由真正的雪打造的。這個雪人建造於2008年,歷時一個月建造而成,而且幾乎用掉了700萬公斤的雪。

  世界上最小的“GB掌機”

  日本一位宅男雕刻出了世界上最小的GB掌機,你問它有多小?用牙籤雕刻而成,你覺得有多小?

  最近,在日本有一位超級蛋疼的玩家,決定反其道而行之,讓磚頭GB儘可能變得精緻一些,於是他決定用牙籤雕刻出一臺迷你版的GB主機。機器上的按鈕、螢幕、卡槽等等都一個不少的完全重現了,就連電池蓋上的凹槽都被完美還原。

  雕刻的概況

  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

  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的各種雕塑工藝,如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刻硯等,是中國工藝美術中一項珍貴的藝術遺產。牙雕、玉雕等工藝由於材料昂貴,做工又十分的精細,所以逐漸從實用品轉變為欣賞品,因此被人們稱為“特種工藝”,解放前,它僅是剝削階級手中的玩物。木雕、石雕、泥雕、麵塑等工藝,則大都流傳在民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所謂的技法,就是木雕創作中作者對於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的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的驚喜,而且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產生新的意韻。因此,在木雕藝術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是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的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了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於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的心靈與技巧相結合的產物,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並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刀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用圓刀排列,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總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來體現自己創作構思的技術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木雕的材質美,體現豐富的雕琢美。不明木雕藝術真意的人,在用刀時不是以刀代筆,而是描畫做作,再加膽子小怕刻壞,結果刀法死板匠氣,刻不出木雕的趣味來。因此要多刻多練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微雕施工面積極小,沒有相當高的書法功底和熟練運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難以完成的,且刻作時,要屏息靜氣,神思集中,一絲不苟.

  微雕技法

  微觀雕刻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總稱,是雕刻技法的一門獨立分支。常見的種類有微刻、微畫、微畫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中國微觀雕刻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眾所周知的王叔遠的《核舟記》,也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篆刻邊款藝術是微刻藝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明清以來,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這方寸之中,用鐵筆題書作畫,寄託情趣,自娛自樂。及至壽山石成為印章材料之後,壽山石的微刻藝術便開始出現。清初楊璇、周彬都曾在壽山石雕品的花紋僻處刻以小字,“西門薄意派”雕刻大師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叢、石縫中以極細的筆畫刻上自己的姓名和製作年月,以後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邊,以極細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詩詞作為邊款。

  工藝介紹

  鑿粗坯: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中的造型細節,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鑿粗坯的基本要領是,從上到下,從前至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從上到下,就是從頭部開始做到腳跟;從前至後,就是先鑿前身,再鑿後背;由表及裡,就是從木料表面開始,一層層向內剝進;由淺入深,就是先鑿好淺的地方,再鑿深的地方。鑿粗坯時還需注意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的放寬。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脊薄難複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掘細坯: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例和各種佈局,然後將人物等具體形態及五官、四肢、服飾、道具等逐步落實並形成,要為修光留有餘地。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己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掘細坯中的鏤空技巧,要求以縱纖維組合鏤空,鏤去多餘的部分。要運用帶筋法,即在作品的擎空易斷的部位留下一小塊料使其與臨近的部位牽附,待作品完成後再用薄刀密片法把牽附之筋去掉。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密片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緻完美是修光的目的。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是圓轉,或是板直,力求把各部分的細微末節及其質感表現出來。打磨:根據有些作品需要,將白坯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成細潤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纖維方向反覆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顯示美麗的木紋,要注意保持作品輪廓清晰、線條流暢。刻毛髮、飾紋:用三角刀刻畫毛髮、飾紋,要求運刀爽快、肯定,粗細均勻,一絲不苟。著色上光:著色不僅僅是為了彌補某些材料的不足或缺陷,而且還能起到加強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著色上要酌情而定,要求儘量體現出木紋的美。色澤要深沉明快,符合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上光的目的是滋潤木質,使作品錦上生輝,同時也起到防汙作用以便長期儲存,因此要求均勻滲透,亮而不俗。配置底座:底座不僅是主體的依託,也是雕刻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形狀尺度要與作品的內容形式相輔相成。充滿曲線與生動活潑的作品,可借簡潔樸素的底座襯托,而造型簡潔或肅穆的作品則可以在底座上稍事雕飾。總之要注意互相之間的比例協調,注意色調上的相互烘托,切勿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