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過程如何使用好油更健康

  很多人喜歡在炒菜的時候放多一些油進去,這樣是可以使得菜餚變得更加的噴香,其實這樣是很容易引發各類疾病的,那麼該怎麼健康的使用油類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炒菜如何用油更健康,希望能幫到你。

  炒菜如何用油更健康

  1、過油改為焯水

  製作肉片的時候,可以用水焯法,也叫“飛水”,用沸水的溫度把材料快速燙熟。因為肉類本身富含脂肪,只要加熱迅速,就能做出口感柔嫩的肉片。飛水後食材表面有一層水,隔絕了油的滲入,口感會清爽很多。

  2、肉煮七成再炒

  把肉煮到七成熟再切片炒,這樣就不必為炒肉單獨放一次油。炒菜時等到其他原料半熟時,再把肉片扔下去,不用額外加入脂肪,一樣很香,不影響味道。同時,肉裡面的油在煮的時候又出來一部分,肉裡面的脂肪總量也減少了。

  3、煲湯後去油脂

  煲湯之後去掉上面的油脂。雞、排骨、牛腩、骨頭等燉煮後都會出油,做好後把上面的油脂撇出來。這樣就能在喝湯時減少不少油脂的攝入。

  4、用烤代替煎炸

  用於煎炸的食材,也可以用烤箱烤或不粘鍋烤熟食用。如超市出售的那種速凍調味肉塊、肉排、雞米花等,通常都建議回家後再油炸一次,其實用烤制的方法同樣美味。把它放在烤箱裡兩面烤一下,香脆可口,而且脂肪含量能從油炸後的22%下降到8%以下。

  5、炒燒菜改蒸煮

  炒菜要少放油而好吃,實在是有點難度,直接換烹調方法要簡單許多。比如把炒雞蛋改成蒸蛋羹,只需幾滴香油;把紅燒魚換成清蒸魚,口感更為細膩。

  6、少油多調味料

  調味的時候,不能僅僅依靠油來得到香味,可以多用一些濃味的調料,比如製作蘸汁的時候放些蔥、姜、蒜、辣椒碎和芥末油,蒸燉肉類時放點香菇、蘑菇增鮮,烤箱烤魚時放點孜然、小茴香、花椒粉,即便少放一半油,味道也會很香。

  4種常用油的用法

  1. 橄欖油

  橄欖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的含量高達83%。單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患大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推薦:橄欖油應成為中老年人食用油的首選。

  用法:橄欖油含有清淡香味,適合製作涼拌菜。也可用水煮菜後,澆上橄欖油食用。用橄欖油炒菜時,油溫不超過190攝氏度時,橄欖油不會受到影響。

  用量:建議每天或隔日進食橄欖油,每日總量不超過35克。

  2. 花生油

  含有大量油酸、亞油酸、卵磷脂等營養成分,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40%。花生油價格相對於橄欖油低,且更耐高溫。

  推薦:對價格敏感者,可用花生油作為主要烹調油。

  用法:將炒菜鍋燒熱後倒入花生油,油燒到7至8分熱即可,避免出現燒到冒煙的程度。

  用量:每日總量不超過25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中老年朋友每日不超過20克。

  3. 豆油

  豆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相對較低,約為20%左右。

  推薦:豆油和橄欖油交替食用,可有效補充豆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的不足。

  用法:將炒菜鍋燒熱後倒入豆油,微微燒熱後烹調。

  用量:每日總量不超過25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中老年朋友每日不超過20克。

  4. 菜籽油

  人體對菜籽油的消化吸收率較高,但部分菜籽油中含有相對較高的芥酸,影響其營養價值。

  推薦:儘量進食低芥酸菜籽油。

  用法:將炒菜鍋燒熱後倒入菜籽油,並多燒一段時間,讓部分芥酸揮發掉。

  用量:每日總量不超過25克。

  炒菜的技巧

  熱鍋冷油更健康

  倒油,點火,當油開始冒煙,放入蔥薑蒜爆鍋——相信這是不少人做菜的“祕訣”。然而事實上,油溫高,不僅會破壞菜中的維生素,還會產生很多對身體健康不利的物質,比如反式脂肪酸、苯並芘等,有些具有致癌性。

  正確做法應該是熱鍋冷油,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此時,油溫在150℃左右,油從四面往中間剛剛滾動,或者是放入菜葉、蔥花時,周圍出現均勻的氣泡。

  炒菜後刷鍋再炒

  很多人在炒菜的過程中,都有這樣的經歷:剛炒過青菜,沒啥油,鍋也是乾淨的,那就繼續用唄!

  看似乾淨的鍋表面,會附著油脂和食物殘渣。當再次高溫加熱時,可能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而且在不刷鍋再接著炒菜的時候,你會發現原本在鍋裡殘餘的菜很容易燒焦,這也存在一定的致癌隱患。因此炒完菜後一定要刷鍋再炒,別偷懶。

  平底鍋炒菜省油

  我國80%家庭食用油量超標,油吃多了,不僅容易發胖,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疾病也會隨之而來。用平底鍋能幫助我們減少食用油的攝入量。

  普通圓底鍋,倒進去30克油也不覺得多,25-30g就是每天每人烹調的推薦攝入量***《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一般家裡那種瓷湯勺,兩勺左右。而用平底鍋,比如煎荷包蛋,四個荷包蛋只用5克油。油入鍋後,一轉,就鋪滿整個鍋了,再把四個雞蛋打進去,放點鹽,然後翻個身,油沒了就加水,這樣上面是脆的、下面也熟了,味道一點不差,而且全家人才用5克油。

  炒菜出鍋時放鹽

  吃的鹽多,進入體內的鈉離子增多,造成血容量增加、心臟負擔加重、血管壓力增大等一系列變化,最終導致血壓的升高。每人每天吃鹽量應嚴格控制在6克以內。

  做菜放鹽,七八成熟時再放鹽,或者出鍋前再放。這樣鹽量即使放的少,鹹味兒也可以很突出,而且也不影響營養。太早放鹽,會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過多,不僅造成營養素損失,而且還會讓菜餚塌蔫,影響口感;肉類放鹽太早,則會讓蛋白質過早凝固,不僅難消化,湯汁的鮮味也滲不進去。

  油炸別用不粘鍋

  一般的不粘鍋低溫小火炒菜時基本沒問題。但怕高溫油炸,其表面有聚四氟乙烯塗層,若炒鍋溫度超過300℃,容易導致塗層中的有害成分分解,不利人體健康。

  油煙機要先開後關

  在長期接觸廚房高溫油煙的中老年女性中,患肺癌的風險增加約2~3倍,危害不亞於吸菸。因此炒菜時一定要注意開窗通風,開抽油煙機。

  油煙機排出廢氣需要時間,不要等到廚房油煙四起才想起開油煙機,一定要在開火前,就把抽油煙機開啟,炒完菜後還要讓油煙機再抽3到5分鐘再關閉,有助於完全吸走有害物質。

  有些菜燜下更健康

  炒菜時蓋鍋蓋,不僅有助於減少油的用量,還可以讓食物熟得更快。菜花、土豆、茄子、豆角、胡蘿蔔等質地比較堅實的蔬菜往往不太容易熟,需要反覆翻炒。可炒得時間越長,營養損失就越多。

  因此,最好用燜的方式,翻炒後加點水燜,鍋內溫度更高,炒菜用時大大縮短,味道上原汁原味,營養也更好。一些澱粉含量比較多的蔬菜,例如土豆、山藥,燜制後更容易消化吸收。

  剩下的油別再炒菜

  很多人不捨得倒掉油炸過的油,還會用來繼續炒菜或油炸,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多次重複使用的油,油裡面會有殘留致癌物,主要是苯並芘的成分,還有些醛類、雜環化合物等。

  因此,食物油最好只用一次,在控制好油溫情況下,最多2-3次。

  快出鍋再放醬油

  含有穀氨酸鈉的味極鮮等醬油,應該快出鍋的時候再放。由於穀氨酸鈉不耐高溫,一旦溫度過高,就會變成焦穀氨酸鈉,不僅鮮味喪失,還對人體不好。用醬油燉煮食物沒問題,但高溫油炸要儘量少用醬油。而且醬油含鈉量也較高,用醬油要注意減少食用鹽量。

  炒菜時加點澱粉保護維生素C

  蔬菜煮3分鐘,其中VC損失5%,10分鐘達30%。炒菜時儘量做到急火快炒,烹調時可以加少量澱粉,可有效保護VC。

  或者加點醋,因為醋可避免蔬菜中維生素C丟失,而維生素C可阻斷亞硝基化合物***一種可導致消化道癌症的物質***的形成。

  鐵鍋炒菜補鐵少

  鐵鍋溶出的鐵元素為非血紅素鐵,能被人體吸收的比例並不高,大概只有不到3%。而人體血液所需的、且能更有效吸收的是血紅素鐵,所以即便是長期使用鐵鍋,也達不到很好的補鐵效果。

  別把補鐵的希望寄託於鍋上,日常動物肝臟、各種瘦肉、蛋、奶及各種豆製品等高蛋白食品,都具有很好的補鐵功效。正常人只要保證健康飲食,一般就不會出現缺鐵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