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債市面臨的成長煩惱如何解決

  少年債市面臨三方面的成長煩惱

  一是什麼才是適合我國特色的債市發展模式。當前市場出現關於債市統一與否的討論。對此,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不能籠統地看待統一與否,而要看是否有利於市場的快速發展。從歷史上來看,我國債市曾是統一的,不存在監管競爭,但卻長時間裹足不前,甚至“深度昏迷”。2004年,我國企業債券規模僅為243億美元,不及同期韓國的十分之一,僅為日本的四十分之一。1998-2004年的6年間,市場規模僅增加230億美元,不及目前一個月的發行規模。而隨著2005年短期融資券“備案制”的實行,尤其是2007年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註冊制”的實施,我國企業債券市場才算正式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可見,統一與否並非債券市場發展的決定條件,真正激發市場活力的是“備案制”尤其是“註冊制”所體現的市場化理念。

  二是我國債券市場如何消除制約創新的“藩籬”。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尤其是企業債券的發展,主因在於正確的市場化理念指引和自上而下的創新機制推動。與自下而上的創新相比,這種創新思路既可有效避免創新過度引致風險積聚的弊端,也能充分拓展市場發展空間。與此同時,當前的一些法律法規和監管做法,比如對企業發行債券餘額不得超過淨資產40%的規定,對部分投資者投資特定債券品種的限制,對自律組織在監管體系中的定位未予明確等,也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創新空間,成為市場發展亟待消除的“藩籬”。

  三是債券市場如何儘快成為資本市場的主體。成熟經濟體中,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的規模依次從小到大,呈金字塔結構,債券市場是資本市場的主體。我國資本市場則呈現“股票市場大,債券市場小”的倒金字塔結構,且這種結構還在不斷強化。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我國股票市場募資總額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募集資金比同期美國市場高出56%,分別是日本、西歐和中國香港的7.9倍、1.15倍和1.4倍。與股票相比,債市規模則要小得多。因此,當前需給予債市更大政策傾斜,儘快扭轉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倒金字塔”結構,確立債市在資本市場中的主體地位。

  發展債市需做到“三堅持,三防止”

  為充分發揮債市作用,當前需妥善處理好市場成長中的各類問題,遵循規律,尊重現實,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和現階段市場特徵的債市發展之路。

  一是堅持市場化的理念,務必防止重走行政審批的老路。進一步促進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首要就是統一市場發展的市場化理念,充分尊重和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適度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和審批,不能再走“重審批、輕市場”的老路。而秉承市場化的理念和操作,充分發揮“註冊制”的作用,也是當前歐美債券市場的通行做法。

  二是堅持推動創新的步伐,務必防止為創新設定過多“藩籬”。要賦予債券市場更加寬鬆、穩定的創新環境,而對於創新過度可能帶來的風險積聚問題,在自上而下主導的模式下則不必過於擔憂。尤其是,這種自上而下的創新模式需要以適度的監管競爭存在為依託和土壤,否則將容易產生創新集權,最終結果將是創新嚴重不足,於市場發展非常不利。

  三是堅持彌補“短板”的策略,務必防止“倒金字塔”結構強化。市場參與方面,適度放寬企業利用債券融資的門檻和法律限制,拓展各類投資者參與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完善資訊披露、投資者保護、資信評估等方面的規範和制度設計;市場發展方面,少一些利益之爭,多推出一些普惠市場的得力舉措,少一些細枝末節的糾結,多一些市場觀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