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電大畢業論文

  金融就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後,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金融全球化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摘要:本文就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進行了一個全面深刻的分析,經濟是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正確地認識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機的本質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機;影響;現實意義

  一、金融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阻擋的國際經濟趨勢,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它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有著正反兩方面的作用,適當地刺激了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弊端,又對經濟相對比較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構成威脅,同樣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一***金融全球化對中國的正效應

  金融全球化對我國的積極影響是大規模引進外資和技術,對促進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為改革我國經濟體制中諸多不利因素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金融全球化對中國的負效應

  我國許多民營企業底子薄、基礎弱,金融全球化使它們面臨空前的外資威脅和壓力,同時國際上熱錢的湧入加劇了相關產業泡沫化的程度,給我國的金融改革和監管都提出了諸多要求。

  不可否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相比國際發達國家,金融業發展起步較晚,相關法律法規也不健全,監管上自然存在許多漏洞,客觀上造成我國金融業的體制發展較為滯後,風險陡增。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相關工作,保護我國金融業的安全:嚴格控制外部資本的介入和流動;國有銀行的監管與控制;相關經濟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備;成熟的匯率控制和調節政策。

  總而言之,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勢必會高度重視自身的經濟安全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對金融業的發展要本著客觀的、動態的、全面的原則去認識和了解,金融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我國要本著積極主動的心態去加入到這個潮流中,但在參與過程中,要慎之又慎,儘量把風險規避到最小。要把握這一歷史機遇,促成我國經濟的騰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金融危機的影響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範圍的金融海嘯來勢凶猛,是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隨著危機的加劇,實體經濟也受到了極大影響,全球範圍內的多家大中型企業宣佈破產,即使採取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和調控後,形勢也未好轉,至此,全球經濟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各個行業都開始出現凋敝和破敗的前兆。如何才能走出重重困境,使經濟出現復甦,沒人能夠給出答案。

  這一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由美國華爾街開始,而諸多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也難逃厄運,比如我國正處在重要的經濟轉型期,這一危機會使我國在國外的投資和企業遭受重創,不能在短期內撤離的資金基本凍結,進出口貿易總量與以往同期相比也會出現大幅下滑,那麼我國的國際收支就會產生巨大波動,由此會造成長期的通貨緊縮,經濟增長的速度也會放慢許多,我國對外貿易的巨大優勢將在短期內不能體現出來,經濟增長的策略調整為刺激國內消費,拉動國內需求,但這個任務是相當艱鉅的。

  但挑戰和機遇從來就是如影隨形的,面對這一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對我國而言也充滿機遇,首先是國外企業的低靡和產品的價格大跌,我國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可以選擇在這個時候走出去,收購國外資歷和影響力都比較好的企業,整合市場資源為己所用,但這需要相關企業做好資金和管理的雙重準備。走出去的同時也要謹慎,最好做到步步為營,尤其是對資金的控制,必須要留有餘地,隨時應對資金不能迅速回撤的壓力和風險,在穩妥的前提下,還要關注我國周邊一些地區的經濟形勢,如果有好的機會也要儘可能抓住,多做一些資金上有保障的投資專案。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的特點

  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有著極其鮮明的特點:金融危機始於美國,我國在時間上存在一個滯後效應;我國傳統優勢出口貿易大幅萎縮,存在供大於求的矛盾;國內需求有限,庫存壓力增大;就業率再創新低,成為社會頑疾;財政收入越來越困難。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安全的影響

  1.外匯的大量湧入客觀上加劇了我國貨幣市場的控制的難度,外幣滯留我國,為了免受其干擾,央行不得不發行大量人民幣兌換外幣,而市場上貨幣的發行量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超過發行量的上限,就要引發通貨膨脹,儘管政府全力控制,還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負面效應,如此一來,我國的貨幣發行獨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2.我國金融監管的不到位大大影響了國外投資的有效性,大量資金走向國際市場,如果缺乏必要的監管,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這次金融危機就是一個例子,然而我國在金融監管方面研究不足,手段單一落後,同時缺少國際資本流動方面的控制經驗,這就造成我國在金融危機初始時不能及時回撤資金,損失慘重,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交流的不斷深入,未來我國必須高度重視國際資本流動的風險控制。

  ***三***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措施

  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國內經濟形式的新變化,我國應借鑑他國經驗,並結合中國實際在法制監督、投資程式、風險控制、人才管理等方面進行晚上。我們在兼顧抑制通貨膨脹的同時,應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增加就業機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採取靈活審慎的巨集觀經濟政策,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立足點,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我國應該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強抵禦國際長期資本衝擊的能力;堅持投資主體多元化,支援商業化市場運作;國際投資戰略與解決國內就業問題相結合;構建全方位監控體系,防範短期國際資本流動風險;從“走出去”戰略的高度考察國際投資策略;完善資本流動的國際監控,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努力將海外投資中的國際經濟政治阻力降到最低。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衝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參考文獻:

  [1]文學,郝君富.全球金融危機環境中我國國際投資戰略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9***01***.

  [2]羅斯丹.國際資本流動傳導機制研究—基於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J].當代經濟研究,2009***01***.

  篇2

  中國金融發展與消費增長關係實證分析

  摘要:本文選取了2002―2012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及金融發展相關指標作為樣本, 對影響消費支出的諸因素進行了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經濟貨幣化程度、證券市場發達程度越高,居民最終消費支出越大,而商業銀行信貸發展程度與消費支出呈反比。此結果說明,若要通過增加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應發展基礎證券衍生產品、推動金融市場化。

  關鍵詞:金融發展 消費增長 迴歸分析

  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30多年的高速增長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長期的高速增長也隱藏了一些問題。引發了學術界的關注。

  範國慶***2008***指出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及問題: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嚴重不均衡,投資需求過熱、外貿依存度過高、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劉瑞翔、安同良***2011年***在建立模型對經濟增長動力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也得出瞭如下結論:全球化程序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結構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2002 年之前,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依次是消費、投資和出口,2002 年之後改變為出口、投資和消費。

  這些研究的結論隱含了以下資訊:可以通過消費的增長來拉動經濟的增長。那麼如何驅動消費呢?本文從金融發展這一視角,在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2002―2012年***所選時期內消費對GDP的貢獻明顯降低***的資料建立實證分析模型,對金融發展和消費增長間的關係進行分析,並給出了相關的看法。

  文獻述評

  從金融發展這一視角出發,進行實證分析,探究金融發展與消費增長的關係,必然涉及到以下三個問題:第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如何?第二,金融發展如何作用於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第三,金融發展與消費增長的衡量指標是什麼?將在下文得到說明。

  ***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Levine Ross ***1997***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是正相關關係,金融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然而Arestic和Demetriades***1997***認為金融發展有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但該作用在每個國家或地區並不一樣;康繼軍,張宗益和傅蘊英***2005***研究了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具有相似經濟發展歷程國家的直接金融、間接金融與增長之間的因果關係並得出結論:第一,三個國家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在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以及因果關係的方向上均有差異;第二,由於中國金融市場的不規範與不成熟,金融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

  由以上論述可知,金融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應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那麼,金融發展是如何作用於消費增長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呢?

  ***二*** 金融發展作用於消費增長的機理

  Gelor、Zeira***1993***和Banerjee、Newman***1994***表明:金融發展將使富人和窮人間的收入差距不斷縮小,收入差距隨著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而縮小; Greenwood和Jovanovie***1990***表示: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呈現倒“U”型關係。在一國金融發展過程中,基尼係數會逐漸變大,達到最大值後再變小,其後的收入分配狀況將不斷得到改善。張煥波和王錚***2007***對我國基尼係數進行了預測:最早2005年,最晚2010年,我國基尼係數開始下降。到2018年左右下降到4以下的水平。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和農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會使基尼係數下降的更快。尹虹潘和劉姝伶***2011***通過對人口進行組群細分,得出我國基尼係數的變化趨勢:在“十五”期間,我國總體基尼係數增長較快,“十一五”期間比較平穩。同時指出,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對基尼係數的擴大會產生抑制作用,我國相關政策的效應也逐步顯現,有利於低收入階層。

  綜合上述觀念,可以得到:基尼係數已經達到或接近倒“U”的頂端,隨著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基尼係數將逐漸變小,收入差距將逐步縮小。李軍***2003***指出: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對增加消費具有較高的效應,不同收入階層的平均消費傾向差距越大,縮小收入差距對提高消費的效果越大。因而,金融發展作用於消費增長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的途徑可以歸納為:金融發展→收入分配縮小→低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提高→消費增長→經濟增長。

  此外,根據弗裡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永久收入也就是消費者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消費者的現期消費與對以後的預期收入成正比,與預期支出成反比。而金融的發展一方面為消費者的資產提供了增值保值的途徑,增加了其預期收入;另一方面,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金融工具的應用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避險方式,減少了消費者的預期支出。陳志武***2009***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我國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未來生活安全問題成為發展的重點,養老、醫療、意外風險防範等所涉及到的收入、價值在不同時空間的配置問題正是金融交易的核心,所以發展金融市場,解決人民對於未來生活安全的擔憂,規避未來風險,人民才會增加消費,內需才能增長。從上述兩位學者來看,金融發展作用於消費增長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的途徑也可以表示為:金融發展→正向預期增強→消費增加→經濟增長。

  根據莫迪利安尼的“生命週期假說”和多恩布什的“流動性約束假說”,也能得出金融發展可以促進消費增長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的結論。

  遺憾的是,國外學術界對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關係進行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成果雖然已經不少,但對於金融發展與消費增長間關係的研究還為數不多。其原因可能是國外學者的目光大多集聚在我國金融改革以及我國對於金融危機應對策略上。

  在國內,主要研究的方向大多集中於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因果關係、各行業***如電力、能源等***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等,而涉足金融發展作用於消費增長的實證研究極少。高霞***2013***在《經濟增長、金融深化與消費需求》一文中總結了已有的關於經濟增長、金融深化和消費需求關係的相關文獻,從理論上對經濟增長、金融深化與消費需求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說明,闡述了我國居民消費的現狀及當前我國居民消費率偏低的原因。許勝利***2009***指出了我國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必須依靠金融手段推動消費,進而由消費擴大來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並指出了我國目前的消費現狀、金融的作用途徑、金融支援消費的框架和邊界。   可見,國內外學者雖然得出了金融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這一結論,從理論上提出了金融發展對於消費增長的作用原理,但缺少針對我國現狀的定性分析,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強。

  ***三***衡量金融發展的指標

  雖然上文從理論上說明了金融發展和消費增長的作用機理,但為了進行迴歸分析揭示金融發展與消費增長的關係並分析其原因,有必要選取一套指標。

  關於金融發展的衡量指標,Goldsmith ***1969***最早提出金融相關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作為金融發展水平的量化指標,戈氏指標最終被簡化為FIR=金融資產總值/GDP,用於衡量某時點上一國金融工具的總值與實物形式的國民財富的市場總值之比;Mckinnon***1973***,提出了M2/GDP用以衡量一國金融深化的數量指標,它反映了一國金融發展的深度和貨幣金融體系的支付中介和動員儲蓄職能。

  隨後,King和Levine***1993***,Beck,T.和Levine,R***2002***等學者分別提出並運用相應指標對金融發展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但這些指標在衡量目前我國金融發展狀況時都存在不同程度缺陷,不能充分反映我國證券化的程度和趨勢。張薄洋和牛凱龍***2005***分析了金融發展指標的演進邏輯,構造了衡量中國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認為選取M2/GDP,PRAVTE,SVT/GDP一組指標進入迴歸方程能很好的代表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金融發展狀況。本文援引了這一結論,選取了M2/GDP,PRAVTE,SVT/GDP三個指標作為衡量金融發展的指標。

  通過對以往研究的回顧,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消費增長緩慢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換言之,可以通過拉動消費來促進經濟增長;金融發展有助於促進消費,其作用路徑主要有兩條:其一,通過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而增加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其二,通過提高正向預期增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文主要探討金融發展是否促進消費增長,檢驗二者間的關係,在給出結論的同時對我國金融發展的相關情況給出評價,從金融發展的角度思考如何促進消費增長。

  金融發展與消費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變數選取及資料來源

  1.被解釋變數及解釋變數。

  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為被解釋變數,將金融相關比率***分別為M2/GDP,PRIVATE和SVT/GDP***作為解釋變數,其中各指標的時間跨度均為11年***2002年至2012年***。

  2.指標含義。

  M2/GDP反映了金融深化的程度,指在全部經濟交易中,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易所佔的比重。比值越大,經濟貨幣化的程度也越高。PRIVATE指標是銀行提供給非金融私人部門的信貸與總信貸***扣除提供給存款貨幣銀行的信貸***的比率,反映了金融體系對資金的配置效率,即間接金融市場的發展。SVT/GDP為股票市場交易額與GDP的比值,突出了股票市場提供流動性和化解風險的特徵,代表了股票市場的發展水平,反映了直接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C為居民最終消費支出,指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的虛擬消費支出。

  3.資料來源及說明。

  GDP、M2、私人部門的信貸、信貸總額、SVT及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鑑》***2002―2012年***,相關比率指標根據計算得到,時間跨度為11年;為保證每年資料計算標準的一致性,各年資料均選自本年度統計年鑑;其中,由於資料可得性限制,無法獲得金融中介機構對私人部門的貸款資料,且時間跨度內統計年鑑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私人部門信貸和信貸總額的計算規則統一如下:信貸資金合計計入信貸總額,除有價證券、股權及其他投資、黃金佔款、外匯佔款、在國際金融機構資產外,全計入私人部門信貸。

  ***二***多元迴歸分析

  根據上文,我們構造了4個變數,建立適合的計量經濟模型:

  Y=α0+α1 X1+α2 X2+α3 X3+ε ***1***

  其中,α0為常數項***截距項***,為隨機變數,αi***i=1,2,3***為各變數的迴歸係數,ε為隨機誤差項;

  X1:為廣義貨幣量M2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值,反映了經濟貨幣化的程度;

  X2:PRIVATE為銀行提供給非金融私人部門的信貸和總信貸的比率,為間接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指標;

  X3:為股票市場交易額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率,為直接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指標;

  Y:C為居民最終消費支出。

  利用式***1***從整體上對各變數之間的關係進行簡單分析。如表1。

  相關性檢驗顯示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拒絕該模型中各變數αi***i=0,1,2,3***相關性為0的假設,故我們可以認為各變數之間存在著線性相關關係,所有自變數均被選入迴歸方程。

  表2擬合優度檢驗顯示出判定係數R2與調整的判定係數的值均接近於1,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擬合優度很好。故得出迴歸係數表如表3所示。

  從表中看出各變數係數較大,經濟意義顯著,參考Sig.值,從總體看,顯著性水平亦較高。由此得出迴歸方程為:

  Y=94143.85+208036.529X1-533496.924 X2-6182.578X3

  實證結果討論與建議

  從分析結果來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與成正比,與、PRIVATE成反比;目前,我國消費的拉動主要依靠經濟貨幣化,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起了相反的作用;目前我國金融發展對於消費的貢獻不明顯,金融驅動消費的發展潛力很大。

  具體來看,隨著我國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但過高的比值至少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高儲蓄率使大量資金集中於銀行並創造了超額的貨幣供給量,二是金融體系不能將其集結的資金配置到實體經濟,金融體系存在功能性缺陷;將信貸總量分成投向私人部門的部分和投向政府及國有企業的部分,反映了金融體系對於非政府及國有企業的資金配置缺乏效率,在驅動消費方面起了反向作用,其深層次原因是我國金融體系信貸太過關注於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拉大了國企和民營企業、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拉大抑制了消費;在我國資本市場不完善,存在泡沫資金的環境下,所反映的股市對消費起到了反向作用,股市的預期收益率高於實業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大量的貨幣資金便進入並滯留於股市,其結果將是實業投資和消費相對下降,股票市場出現泡沫,加之近幾年實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進一步鼓大了股市泡沫,對實體經濟的消費有了更大的抑制作用。

  通過實證分析以及對其結果的討論,以金融的發展來驅動消費,需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發展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一方面可提供多樣的理財產品,降低銀行的儲蓄率的同時提高預期收入,增加居民的現期消費,另一方面諸如按揭房貸,學生貸款及信用卡貸款的衍生金融產品可以解決“把未來收入往今天的消費轉移”的問題,提高了金融資產的配置效率;第二,加快金融市場化的速度。金融市場化加劇了競爭程度,降低了金融中介成本,使消費者更容易獲得消費信貸,緩解消費者流動性約束,從而釋放出被壓抑的消費需求。

  結束語

  本文以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為理論基礎,選取了3個變數,利用迴歸分析對收集資料進行了實證分析,最終得到了上述結論,在對結論進行深層次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兩點建議。

  但是本文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或需要繼續研究的工作:第一,文章是基於國家層面來進行的分析,但由於各省的金融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結果可能會產生偏差或者不適用的情況;第二,據現有文獻,關於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各有特點和不足,且金融的發展程度很難用某幾個指標準確的衡量,本文所選的指標肯定也存在某些侷限性。

  參考文獻:

  1.範國慶.略論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的調整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08,07

  2.劉瑞翔,安同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與轉換展望―基於最終需求角度的分析[J].經濟研究,2011,07

  3.Levine,Ross.and Zervos,Sara.Stock Markets,Banks,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3***

  4.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6

  5.Arestis,Philip and Panicos Demetriade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ssessing the Evidence"[J],Economic Journal,1997, 107

  6.康繼軍,張宗益,傅蘊英.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因果關係―中國、日本、韓國的經驗[J].金融研究,2005,10

  7.Galor,Oded and Zeira,Joseph.“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

  8.Banerjee,AbhijitV and Newman,Andrew F.Poverty,incentives,and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5

  9.Greenwood,Jeremy,Boyan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

  10.張煥波,王錚.中國基尼係數預測及分析[J].管理評論,2007,06

  11.尹虹潘,劉姝伶.中國總體基尼係數的變化趨勢――基於 2000~2009 年資料的全國人口細分演算法[J].中國人口科學,2011,04

  12.李軍.收人差距對消費需求影響的定量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09

  13.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巨集觀部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4.陳志武.金融的邏輯[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9.07

  15.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 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16.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17.King,R.G.and Levine, R..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

  18.King,Robert G.and Levine,Ross.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Monet.Econ.,1993,12***32***:513-542

  19.Beck,T.and Levine,R..Industry Growth and Capital Allocation:Does Having a Market- or Bank-Based System Matter?[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5:147-180

  20.張薄洋,牛凱龍.金融發展指標的演進邏輯及對中國的啟示[J].南開經濟研究,2005,01

  21.馬方方,沈驥.中國金融結構問題與M2/GDP偏高現象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1

  22.溫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09

  23.張紅坡,張海峰.SPSS統計分析實用寶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