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債券市場的形勢

  資本市場的定價基礎是無風險利率、債券市場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以及股票市場的風險溢價。因此,債券市場的利率水平、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的判斷就非常關鍵。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看待

  1.無風險利率水平

  無風險利率最主要的指標是央行公開市場7天逆回購利率,是事實上的政策利率。

  目前2.25%的水平自2015年10月27日開始,一直保持了7個月時間,沒有下降;這也許反映了中性穩健貨幣政策傾向。央行一直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提供流動性,而不是降準,主要原因是不想通過降準釋放放鬆訊號,增加匯率的壓力。但人民幣的貶值壓力是客觀存在的,無風險利率偏高,對資本市場形成制約。但如果匯率的約束能解除,則無風險利率能下降,毫無疑問,匯率風險釋放短期的利空會帶來長期的利多。

  2.期限利差

  期限利差目前正常水平,分位數約30%分位,反映中國經濟總體下行的壓力。

  最近美國國債市場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期限利差擴大趨勢,原因是美國通貨膨脹預期快速上升。這次FED在加息政策選擇上落後收益率曲線,我們認為美國通貨膨脹會超預期,並可能帶來未來更大幅度加息,不過這應該在2017年初才能看到。

  3.信用利差

  中國債券市場的最大問題是信用風險和信用利差過低的風險,以及低評級債券的再融資風險。

  信用利差整體是明顯偏低,但AA-債券信用利差已經到達歷史偏高水平***300BP***,歷史最高是2011年的400BP,AA和AA-利差接近180BP,為歷史最高水平;AA信用利差120BP,歷史最低水平。隨著違約事件不斷爆發,目前AA信用債券流動性急劇下降,AA信用利差會出現重估,體現是AA+/AA利差不斷擴大,從35BP上升到55BP,歷史最低為25BP,最高為95BP。

  中國巨集觀債務的主要風險是企業部門債務槓桿過大,總體債務佔GDP約130%,在發展中國家幾乎是最高的。絕大部分債務是國有企業的債務,這些國有企業又主要集中在中上游行業,企業債務/EBITDA的比例很多在10倍以上,遠超投資級債務的7倍極限水平,很多甚至到達20倍的水平。所以,目前整體偏低的信用利差面臨很大重估風險。

  4.監管部門對違約風險要早做準備

  我們認為債券市場的違約風險和負反饋是最大風險,建議監管部門早做準備,做好應對。

  美國次貸危機之所以演變成金融危機,主要是因為次貸7000億美元市場損失引起債券市場的連鎖反應。目前銀行理財、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貨幣基金都是在一個巨大的信用鏈條上,如果信用風險無序爆發,將摧毀整個金融市場鏈條。而一旦這種小概率風險爆發,央行最終將被迫投放流動性,換言之,央行要麼降低7天利率,要麼擴表買資產,屆時降低準備金是沒用的,這將導致匯率巨大壓力,匯率壓力又引起資本外逃,這是不可承擔的風險。

  當前這個階段,央行穩定市場流動性預期和無風險利率也很關鍵,畢竟信用利差在擴大,信用在收縮,不應該擴大無風險利率波動,導致風險更不可控制。

  從長期來看,中國槓桿率過高,且槓桿所對應的資產是過剩的產能和高估的房地產,我們政策部門必須思考如何有效控制繼續加槓桿導致潛在高風險的資產繼續膨脹,我們經歷了股票市場槓桿牛破滅後的慘痛教訓,不希望看到中國實體經濟領域槓桿破滅的那一天。從此意義上看,權威人士的發言非常清晰,我們堅信中國能渡過難關,儘管短期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