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怎樣確定交易倉位

  如何確定期貨交易倉位?為什麼要控制倉位呢?從消極的角度講是為了控制風險總量,特別是控制意外事故下面小編來告訴大家。

  期貨的概念

  期貨,一般指期貨合約,就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準化合約。這個標的物,又叫基礎資產,是期貨合約所對應的現貨,這種現貨可以是某種商品,如銅或原油,也可以是某個金融工具,如外匯、債券,還可以是某個金融指標,如三個月同業拆借利率或股票指數。廣義的期貨概念包括了交易所交易的期權合約。大多數期貨交易所同時上市期貨與期權品種。交收期貨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後,一個月之後,三個月之後,甚至一年之後。投資者可以對期貨進行投資或投機。期貨的不恰當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以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

  

  第一,總量控制,倉位總量不要超過50%,以10萬資金為例,最大開倉佔用保證金不要超過5萬。

  第二,根據最大可接受回撤來制定開倉手數。

  舉例說明,客戶有10萬資金打算交易螺紋鋼,可接受的最大回撤比例是20%,就是說在連續虧損的情況下,最多可接受虧損2萬塊,設定連續虧損的情形為連續虧損10次,每次虧20點,在這種最不利的情況下一手螺紋會虧損20元/噸*10噸*10次=2000元,那麼最多可開倉的手數就是2萬/2000=10手。

  就是說,用10萬塊錢每次開倉10手螺紋鋼,哪怕遭遇連虧10次每次20點,最大回撤也在20%左右,是可接受的範圍內。通過這種方式確定倉位,能夠有效降低風險,並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動態調節,是比較科學合理的風控手段。

  拓展閱讀     期貨相關發展

  歷史上最早的期貨市場是江戶幕府時代的日本。由於當時的米價對經濟及軍事活動造成很重大的影響,米商會根據食米的生產以及市場對食米的期待而決定庫存食米的買賣。

  在1970年代,芝加哥的CME與CBOT兩家交易所曾進行多項期貨產品的創新,大力發展多個金融期貨品種,令金融期貨成為期貨市場的主流。1980年代,芝加哥的交易所開始發展電子交易平臺。踏入1990年代末,各國交易所出現收購合併的趨勢。

  中國古代已有由糧棧、糧市構成的商品信貸及遠期合約制度。在民國年代,中國上海曾出現多個期貨交易所,市場一度出現瘋狂熱炒。滿洲國政府亦曾在東北大連、營口、奉天等15個城市設立期貨交易所,主要經營大豆、豆餅、豆油期貨貿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期貨交易所在中國大陸絕跡幾十年,到1992年鄭州設立期貨交易所,展開另一波期貨熱炒風潮,各省市百花齊放,最多曾經一度同時開設超過50家期貨交易所,超過全球其他國家期貨交易所數目的總和。中國國務院在1994年及1998年,兩次大力收緊監管,暫停多個期貨品種,勒令多間交易所停止營業。自1998年後,中國大陸合法的商品期貨交易所只剩下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期貨交易所、鄭州期貨交易所三所,前者經營能源與金屬商品期貨,後兩者經營農產品期貨。到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掛牌成立,首項推出的產品為滬深300股指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