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期貨交易操作手冊

  小麥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於中東地區。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玉米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析

  小麥基本情況

  ●小麥用途及分類

  國際上,小麥主要用作人類食物,尤其以麵包、通心粉和比薩餅的形式食用。小麥提供的熱量大約佔人類消耗總熱量的19%。在發達國家,用作飼料的小麥比例約30%。

  世界上種植的小麥品種繁多,按播種季節可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冬小麥秋播夏收,越冬生長,生育期較長,分佈廣泛,地區間差異較大,全世界冬小麥種植面積約佔小麥總面積34億畝的75%;春小麥春季播種,生育期短,多分佈在緯度較高地區。一般而言,春小麥蛋白質含量高於冬小麥,但容重和出粉率低。

  小麥按皮色可分為白皮和紅皮兩種。白皮小麥呈黃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較高;紅小麥呈深紅色或紅褐色,皮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較低。

  小麥按籽粒胚乳結構呈角質或粉質的多少可分為硬質和軟質兩種。角質,又叫玻璃質,其胚乳結構緊密,呈半透明狀,亦稱為角質或玻璃質;粉質胚乳結構疏鬆,呈石膏狀,亦稱為粉質。

  中國小麥基本情況

  ●中國小麥的用途和分類

  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國小麥主要用於食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飼用及工業用途也在不斷增多。食用方面,製作麵條和饅頭為主要的消費形式,粗略估計麵條類約佔總消費量的40%以上,饅頭類約佔30%。而烘烤麵包和蛋糕餅乾等只佔一小部分,據估算麵包小麥與軟質小麥分別約佔7.5%左右。

  小麥品質關係到小麥的最終用途。針對小麥最終用途,區分小麥品質的最重要分類指標是:硬度、蛋白質和蛋白質的“強度”等三個指標,其中,硬度指標最重要。

  根據用途不同,我國不同部門制訂了不同標準。

  用於糧食收購的標準

  為了對小麥硬度進行準確測定和對小麥正確分類,我國有關部門2008年1月1日釋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小麥》GB1351-2008,取代原國標,自2008年5月1日起開始實行。該國標採用硬度指標對小麥進行分類,主要用於國家政策糧食收購。較之老國標,二者在技術上主要有以下差異:

  ----修改了雜質等術語和定義;

  ----增加了硬度指數術語和定義;

  ----以硬度指數取代角質率、粉質率作為小麥硬、軟的表徵指標;

  ----對分類原則和指標進行了調整;

  ----對質量要求中的不完善粒指標作了修改;

  ----增加了檢驗規則;

  ----增加了有關標籤標識的規定。

  原國標中的9大類商品小麥該國標分為5大類:

  ***1 *** 硬質白小麥:種皮為白色或黃白色的麥粒不低於90%,硬度指數不低於60的小麥。

  ***2***軟質白小麥:種皮為白色或黃白色的麥粒不低於90%,硬度指數不高於45的小麥。

  ***3***硬質紅小麥:種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的麥粒不低於90%,硬度指數不低於60的小麥。

  ***4***軟質紅小麥:種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的麥粒不低於90%,硬度指數不高於45的小麥。

  ***5***混合小麥:不符合***1***至***4***規定的小麥。

  用於衡量小麥加工品質的標準

  糧食部門出臺了專用小麥的標準。包括優質強筋小麥推薦標準,和優質弱筋小麥推薦標準。

  農業部門為檢測小麥加工品質需要,按粉質儀所測定的穩定時間做為麵筋強弱的指標,將小麥分為強筋***穩定時間≥7分鐘***中筋***3-7分鐘***和弱筋***≤3分鐘***小麥三類,強筋小麥加工成的小麥粉筋力強,適用於製做麵包也適用於做某些麵條和用於配麥。中筋小麥麵粉筋力適中,適用於製做麵條、餃子和饅頭等。而弱筋小麥加工成的小麥粉筋力弱,適用於製做餅乾、糕點等食品。

  麵粉加工企業利用配麥和配粉的技術,按照所需要的食用品質指標調配出各種的專用粉,像麵條專用粉、饅頭專用粉、餃子專用粉、油條專用粉以及中式點心專用粉等。

  ●中國小麥的生產與需求

  我國是農業大國,小麥在農業生產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小麥產量和消費量多年來一直在1億噸左右,位居世界第一,是小麥的生產大國、消費大國,也是世界小麥貿易大國。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遍及全國。在我國,小麥的地位僅次於水稻。

  中國小麥生產

  我國冬小麥面積約佔小麥總面積的90%以上,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南,岷山、唐古拉山以東的黃河、淮河和長江流域,包括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四川、安徽、陝西、湖北、山西等省。

  一般按產區將冬小麥分為北方冬小麥和南方冬小麥兩大類。

  北方冬小麥白麥較多,多系半硬質,皮薄,含雜少,麵筋質含量高,品質較好,因而出粉率較高,粉色好,其主要產區是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以及蘇北、皖北等地,佔我國小麥總產量的65%以上。

  南方冬小麥一般為紅麥,質軟,皮厚,約佔全國小麥產量的20%-25%。冬小麥生育期較長,且不同地區生長期差異較大,中國南方冬麥區為120天,北方冬麥區為190-210天,西南部高海拔地區可達330天以上。

  我國春小麥面積約佔小麥總面積的10%不到,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的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青海等省***自治區***。春小麥含有機雜質較多,一般為紅麥,皮較厚,籽粒大,多系硬質,麵筋質含量高。春小麥生育期短。通常為80-120天。

  我國小麥播種面積基本穩定,保持在約2300-2500萬公頃。據國家糧油資訊中心有關資料, 2010年全國小麥播種面積24256萬公頃,較上年的24291萬公頃略減35萬公頃,減幅0.14%;2011年全國小麥播種面積24190萬公頃,較上年24256萬公頃減少66萬公頃,減幅0.27%。

  我國小麥單產水平近幾年不斷提高。單產成為我國小麥近些年豐收的主要原因。2011/12年度我國小麥單產預計為4875公斤/公頃,較去年提高91公斤/公頃,單產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依次是河北、安徽、山東、河南。

  我國小麥總產最近八年連續豐收,每年產量都在1億噸以上。2011/12年度我國小麥總產量估計約1.1792億噸,較上年增加274萬噸,增長2.4%,產量較大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等,這5個省的小麥產量佔全國小麥產量的75%。

  中國小麥消費

  我國既是小麥生產大國,也是小麥消費大國,生產量和消費量都保持在1億噸左右。國內小麥主要用於國內消費,基本保持供求平衡格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一直是國際上重要的小麥進口大國,平均年進口量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經過2000-2003年的減產,從2004年開始小麥出現恢復性增產,並在2006年突破1億噸。同時為了滿足國內對高檔小麥的需求,進口小麥有所增多,2010年進口量突破100萬噸,預計2012年進口量將突破150萬噸,出口量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我國小麥主要用於食用,制粉消費中約75%的小麥形成麵粉,5%形成次粉,20%形成麩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粉消費穩中有降,飼用及工業消費不斷增加。國家糧油資訊中心預計,2011/2012年度,小麥制粉消費8300萬噸,飼用及工業消費分別為2100、1150萬噸。

  我國小麥粉加工業概況

  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統計,2010年,全國入統規模以上[注: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是指:大米加工廠日處理稻穀加工能力在30噸以上***含30噸***,小麥粉加工廠日處理小麥加工能力在50噸以上***含50噸***,食用植物油加工廠日處理油料加工能力在30噸以上***含30噸***]糧油加工企業8546個,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噸的1401個,日加工能力200~400噸的466個,日加工能力400~1000噸的207個,日加工能力1000噸以上的72個。在所有制方面,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949個,佔22.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05個,佔l.2%;民營企業6492個,佔76%。

  入統企業現價工業總產值2459億元,利潤總額17,5億元,資產總計1394億元,年末從業人數34.8萬人。總產值排序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江蘇、山東、河北、安徽、黑龍江;湖北、廣東、福建、遼寧。其中:河南、江蘇、山東的工業總產值超過300億元。

  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規模以上小麥粉加工企業1990個,年生產能力6508萬噸,其中:日加工能力I00噸以下的企業為1184個,100—200噸的企業為460個,200~400噸的企業為236個,400~1000噸的企業為95個,1000噸以上的企業為15個。

  入統企業的小麥粉總產量為2938.1萬噸。其中:特製一等粉1215.3萬噸,佔4l.4%;特製二等粉781萬噸,佔26.6%;標準粉342.8萬噸,佔11。7%;專用粉380.4萬噸,佔13%。特製一等粉、特製二等粉和專用粉的產量佔小麥粉總產量的81%。入統企業的現價總產值610.4億元,利潤總額4.6億元,資產總計326億元,年末從業人數11.6萬人。

  麥粉***麵粉***的等級

  我國食用麵粉質量不高,等級不多,多以標準粉為食用麵粉,特製粉在市場上所佔的比例為20%-30%。

  近幾年來,由於城鄉人民對特製粉的要求增高,南方和北方的一些大中城市將以特製粉為主,標準粉已很少生產,也有不少麵粉廠以生產特製一等粉和標準粉質量之間的麵粉稱為特製二等粉***一些地方稱為上白粉***為主。我國目前生產的這3種麵粉,還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為了滿足各種食品的特殊需要,麵粉種類會逐漸增加。

  ***1***特製一等粉***富強粉、精粉***

  相當於前蘇聯一等粉,質量比國外的特等粉差,我國單獨生產特製一等粉的出粉率為60%-70%。它適宜製作精度較高的麵包、饅頭、麵條、包子等面製品。在生產特製一等粉中也可提取更高的精製粉***灰分在0.5%左右***,以供製作高檔食品。

  ***2***特製二等粉***上白粉、特付粉***

  由於特製一等粉出粉率低,標準粉質量又次,因此根據使用者習慣,生產了特製二等粉這種比較大眾化的實惠麵粉。這種麵粉出粉率在73%-75%,是製作饅頭、包子、餃子、麵條等食品的良好原料。

  ***3***標準粉

  相當於國外的二等粉。它是在糧食緊缺的條件下,要求有較高的出粉率,並對面粉質量要求不高的情況下生產的,一般出粉率可達82%-85%,基本上能滿足饅頭、麵條等類面製品的生產需要。

  ***4***次粉***飼料粉***

  在生產特製粉中提取10%-20%的次粉,做飼料粉,也可食用。提取次粉,是為了提高小麥粉的經濟價值,減少加工副產品-麩皮的比例。

  小麥生產與天氣

  小麥生長週期較長,其產量受天氣影響很大。如果冬小麥產區降水適時、光溫條件較好,小麥出苗、分櫱及越冬狀況好,則利於小麥豐收。

  我國商品小麥國標GB1351-2008及硬白麥分佈情況

  《小麥》國家標準***GB 1351-2008***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於2008年1月1日正式釋出,並於2008年5月1日起實施。適用於收購、運輸、加工和銷售的商品小麥。

  展中筋小麥。其中貴州省小麥生長期間溼度較大,光照不足,土層薄,肥力差,可適當發展一些弱筋小麥;雲南省小麥生長後期雨水較少,光照強度較大,應以發展中筋小麥為主,也可發展弱筋或部分強筋小麥。

  根據農業部2011年對來自44個縣***區、市***的42個小麥品種、64份小麥樣品進行了全項品質檢測分析,四川盆地中筋弱筋麥區、雲貴高原麥區容重變幅712~830g/L,平均779 g/L;籽粒粗蛋白含量變幅9.44%~16.84%,平均13.99 %;麵粉溼麵筋含量變幅18.9%~34.8%,平均27.6%;降落數值變幅62~386s,平均198s;麵糰穩定時間變幅0.5~13.6min,平均2.9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