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債期貨在國內發展歷程

  關於國債期貨在國內的發展歷程:

  1990年以前中國國庫券一直是靠行政分配方式發行。中國國債的轉讓流通起步於1988年,1990年形成全國性二級市場。個人投資者普遍把國債作為一種變相的長期儲蓄存款,很少有進場交易的興趣。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次設計並試行推出了12個品種的國債期貨合約。包括標的券種為1992年發行1995年7月1日到期的三年期國債券,該券發行量為246.79億元,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貼補率。國債期貨交易試點採用國際慣例,實行保證金制度,雖然2.5%的保證金制度大大的高出了1%的國際標準,但仍把可交易量擴大到了40倍。但國債期貨試行的兩週內,交易清淡,僅成交19口。***國債期貨交易數量按“口”交易,一“口”期貨對應2萬元面值的現券。***

  1993年7月10日財政部頒佈《關於調整國庫券發行條件的公告》,公告稱,在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決定將參照中央銀行公佈的保值貼補率給予一些國債品種的保值補貼。國債收益率開始出現不確定性,國債期貨市場的炒作空間擴大。

  1994年10月以後中國人民銀行提高3年期以上儲蓄存款利率和恢復存款保值貼補,國庫券利率也同樣保值貼補,保值貼補率的不確定性為炒作國債期貨提供了空間,國債期貨市場日漸火爆。

  1995年1月國債期貨市場最大的一個懸念是“327國債”券會不會加息,市場普遍認為“327”回報率太低,因此有訊息稱,財政部可能要提高“327”利率。

  1995年2月23日晚上10點上證所在經過緊急會議後宣佈:在最後7分鐘內共砸出2112億元的賣單無效。上證所的這一決定,使萬國證券的尾盤操作收穫瞬間化為泡影。萬國虧損56億人民幣,瀕臨破產。

  1995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發出《關於暫停中國範圍內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緊急通知》,開市僅兩年零六個月的國債期貨無奈地畫上了句號。中國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宣告夭折。萬國證券被併入上海申銀,成為後來的申銀萬國證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