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的方法有哪些

  在教學中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是引導學生追求自我人生的至善和社會的美好境界,告訴學生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讓學生明白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樣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提高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的方法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的方法

  人文素質的提高靠不斷的學習,現代社會是知識的社會,如果沒有適應時代的知識作為支撐,那麼必被社會所淘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倡導公民終身學習,教師更不例外。我喜歡讀書,讀書是我的習慣和愛好,是茶餘飯後的必修。我認為沒有廣泛的閱讀作為堅厚的基石是決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語文學科涉及到各個課程,面不可謂不廣,可以說方方面面都體現在不同形式的課文中,傳統語文教育重視人文性 ,古代儒家的“仁義”,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道德教育為中心理論,陶行知力奉“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所以語文教育忽視人文精神傳承,不重視也不懂得個人修身立德重要性,一旦當學生走上社會,進入各行各業後必將造成道德水準下降,從而導致國家、民族、集體、公民道德意識越來越淡薄,這種狀況的產生固然與大氣候有關,責任不全在教育,但學校教育尤其是負有傳遞道德文明的教師難咎其責。現代的教育行家們也都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從教材的選定可以看出,現行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人文因素,如,因為語言文字是形成民族基本要素之一,所以語文學科語言教育讓學生在感受著本民族文化品味同時也在品味一段歷史、一份哲理、人格,其人文性是不言而喻的,再如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來說,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熱愛祖國的表現,是維護民族尊嚴、民族感情的表現,如果說識字教學中人文性不可低估,那麼閱讀教學中人文因素就更勝一籌了,翻開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濃郁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這裡就不一一累述。因此,教師要勝任教學沒有廣博的知識是萬萬不可的。所以我就通過廣泛、紮實而持久的閱讀給大腦源源不斷提供資訊量,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改變傳統的獲取知識的手段,培養自己獲取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將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素養,以此提升自身人文素養。

  在廣泛閱讀,不斷學習的同時,我常常聯絡實際進行思考,我深深地懂得只有苦思才能有所大悟,才能有充滿智慧的靈感,才能有豐碩的收穫,創新的東西才能出現。延續反覆,才會綻放出五彩繽紛的花朵。

  與同事,與專家,與學生思想交流,進行激烈地交鋒辯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途徑多樣的充實,人文素質的質量必將更上一層樓。平時做到精心策劃,佈局謀篇,針對實際情況要做好活動的預案,讓學生從思考中獲益,從生活中感悟,長此以往,積沙成塔。教師的積極引導要循序漸進,這樣,人文素養的高樓大廈定會巍然矗立。

  我始終堅信,教師行為就是教師內心世界的再現,它必然包涵了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師的親身實踐影響著每一個學生,教師的人文素質在學生的身上必定有所體現。因而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誰都懂得一個教育者,既是德育規範的宣揚者,知識的傳授者,更是道德的實踐者,優秀文化的體現者,師者,傳承文明,改造自然,創新世界。其中,人文素質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張家港外國語學校的理念有一個恰當的詮釋:“以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讓未來的英才贏得英才的未來。讓教師的人文素養真正起到提高學生的素質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還必須將人文知識轉化為人自身內在的人文精神,使學生美好人格的最終形成。因而人文素養的提升對於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必修的課題。

  教師應具備的人文素養

  一、語文教師應該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要抽出時間靜心閱讀,閱讀的書籍不光是教學方面的參考書,更多的是要閱讀一些有關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時政新聞,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書籍。閱讀面要廣要精。應通過廣泛、深入、持續的閱讀來增加資訊量,提升自身人文素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一個學識淵博、博學多才之人是語文教師終身追求的目標。我喜歡看林語堂的書,《武則天正傳》、《印度的智慧》、《蘇東坡傳》、《說話的藝術》都是我常翻不厭的書。我班有位學生曾睿非常喜歡三國時的周瑜,對於《三國演義》中對他的不公正的評價很是不滿,對諸葛亮也極盡批評之辭,要是以往我會想方設法去糾正她的觀點。但林語堂的書,我的觀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建議她去看史書《三國志》,再看看其他歷史書是怎麼寫周瑜的,希望她能去研究周瑜,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周瑜。這激發了她強烈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印度的智慧》是一本介紹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著作,對教師講授泰戈爾的《金色花》也有很大幫助。當教師在講臺上介紹一些學生不知道的書籍時,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學生對教師的崇拜之情也會油然而生。語文教師要成為雜家,廣收並蓄,對人類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都要有所涉獵。這樣才會成為學生心中永不褪色的引路人。

  二、語文教師應該有對世間萬物的悲憫心理

  一個人心存悲憫和同情,才是人心本真,人性本善的寫照。記得有一次,一隻小鳥飛到了九班的教室,糊里糊塗地撞到牆上,受傷了。九班的同學把這隻小鳥裝在一個籃子裡,細心呵護它,並準備拿回家給它療傷。他們把籃子放到班主任的辦公室。我由於好奇,把它捉出來照相的時候,它突然就飛走了,飛到窗外高高的黃桷樹上去了,再也沒有飛回來。我很傷感,惦記著小鳥的傷。當時學生正在學《敬畏自然》,文中說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在講解課文的時候我把這件事情給學生講了,他們的眼中也流露出同情。我說小鳥其實也和我們人一樣是知冷暖有感覺的動物。它的一舉一動也會牽動著善良人的心。我把《我是一隻小小鳥》這首歌放給學生聽:“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卻飛也飛不高,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個溫暖的懷抱。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這樣的引導定能喚醒學生的悲憫之心,在他們的心靈中播下敬畏的種子,整個社會才能健康有序,才能和諧美好。

  三、語文教師應該有較高的審美品位

  審美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寫得一手漂亮的好字,是美;穿一件得體的衣服,是美;欣賞一首動聽的音樂,是美;畫得一幅絢麗的圖畫,是美……我喜歡旅遊,每次旅遊前,我都會上網瞭解當地的風景特點及文化習俗。在旅遊的時候,給不熟悉這裡的人介紹情況,讓別人佩服極了。每到一個景點,我都會照許多風景照,把它們發到空間和微博裡,配上一些文字,與大家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自己的審美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我喜歡和朋友們一起吃飯,坐在餐館,看到每道菜都是一幅美的作品,色香味俱佳,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也等待著我們去審美。我喜歡看電影,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在電影院看一部新電影,每看一部電影都要寫影評,適合學生看的電影我也會推薦學生去看。在學習沈從文《雲南的歌會》之前,我把沈從文的《邊城》一書和電影《邊城》重看一遍,並認真寫讀後感和觀後感,然後給學生推薦這本書和這部電影,因為有教師的審美引導,學生對離自己較遠的生活也能體會並寫出不錯的讀後感和觀後感。如果一個語文教師只會教書不讀書不看電影不寫作,這無疑是漫漫教師生涯的一大憾事。所以語文教師應該有獨特、進取而又健康積極的生活情趣,應該具有永不熄滅的童心,對新鮮事物永遠充滿強烈的好奇和開朗的心態,才能有較高的審美品位,永遠和學生並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