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寒露節的散文

  寒露時節,中秋已過,天氣已經變涼了。

  早晨,有露水霜鞭撻著萬物。出行的人,會被這早上的露水打溼衣帽。有風起時,有樹葉從樹上脫落,人們稱謂“秋風掃落葉”。我以為這種現象叫:“秋葉思念泥土”為好。

  這兩篇關於寒露的散文送給你們!

  悅讀·金誠 | 寒露,做個勇者向上走

  白露後,氣溫不斷下降,露水寒光四射,寒露因此得名。寒露,涼爽到寒冷的過渡,冬天的腳步近了。

  寒露時節,層林盡染、天高雲闊,又逢重陽臨近,是“步步高昇”,登山暢遊的好時令。今天,為你帶來散文《我喜歡出發》,去遇見、去實現,不虛此生!

  汪國真 · 我喜歡出發

  願你也喜歡

  滑動閱覽

  我喜歡出發。

  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於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有雙腳,還有未來。

  怎麼能不喜歡出發呢?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沒見過大漠的廣袤,依舊遺憾;見了大漠的廣袤,沒見過森林的神祕,還是遺憾。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濤,大漠有風沙,森林有猛獸。即便這樣,我依然喜歡。

  打破生活的平靜便是另一番景緻,一種屬於年輕的景緻。真慶幸,我還沒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麼樣,不是有句話叫老當益壯嗎?

  於是,我還想從大山那裡學習深刻,我還想從大海那裡學習勇敢,我還想從大漠那裡學習沉著,我還想從森林那裡學習機敏。我想學著品味一種繽紛的人生。

  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於是,我想用青春的熱血給自己樹起一個高遠的目標。不僅是為了爭取一種光榮,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目標實現了,便是光榮;目標實現不了,人生也會因這一路風雨跋涉變得豐富而充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不虛此生。

  是的,我喜歡出發,願你也喜歡。

  短的是旅途,長的是人生。

  作者想用青春的熱血給自己樹起一個高遠的目標。不僅是為了爭取一種光榮,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不論過往的登高道路是如何的崎嶇,心情是如何的忐忑,這一次總會擁有新的希望與新的動力,去再出發,再攀一座;再出發,再攀一座……

  沿途中,路一步一步走著,事一點一滴做著,預想不到的坎坷險阻默默化解著,沒地方喊累、沒有人訴苦,這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也是此時,會發現世界已層層疊疊在自己腳下展開,巨幅的詩意畫卷逐漸浮現,前一刻的疲憊與迷惘隨之消散,畫卷越展越大。

  繼續心無旁騖地向著目標攀登,到達旅途的最高點,秋陽拂面,秋風過耳,四處遠眺秋色盡收。悠悠萬事、念念之間,豁然開朗。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天氣漸寒,注重保暖,我們更好地出發……

  【散文世界】胡治平:寒露

  胡治平老師的長篇散文《我所知道的鄉村——家鄉的廿四節氣》,是一部全景式描寫贛東北地區景德鎮市浮樑縣山村四時之景的長篇鄉土散文,以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線索結構全文,細膩綿密的筆觸,從桃紅柳綠,到佳木繁蔭,從秋實稻香,到雨雪霏霏,一年山村之景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般生動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作品圍繞著農村的農俗、農事、農人來進行描繪,充分展現了家鄉二十四節氣中的特點,有美景的描寫、有鄉謠的打撈、有故事的述說,全方位多角度寫出了家鄉的風光美、民俗美、人情美……今天節選第十七章《寒露》,敬請閱讀欣賞。

  寒 露

  江西浮樑 胡治平

  “寒露”的意思,是指此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過渡,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是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佇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摘錄

  陽曆十月八日***也就是陰曆九月初八日***,四時三十三分,寒露。

  那種土生土長的桂花已經開敗了——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土”的,只有買來的桂花樹***家鄉人管它們叫雜交桂花***仍開著花兒,感覺香氣較土桂花要略顯遜色些。“人閒桂花落”,只有在鄉間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句詩的美妙,對於農人們來說,一年中大忙的時節真的已經過去了,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在農耕社會裡,農人們總是從春季就開始忙碌,直到秋收過後才能清閒下來,並享受一年辛苦的勞動成果。

  茶葉樹正開著花,一朵朵白色的花兒藏在墨綠色的茶葉樹裡,花瓣白色,花蕊黃色,給人一種楚楚可憐的感覺。有蜜蜂在花朵上嗡嗡地飛著採蜜。茶葉樹春天生長茶葉,花兒卻開在這深秋的季節裡。

  油茶樹到了採摘果實的季節。家鄉人揹著蛇皮袋上山了。一袋袋的茶子球裝在袋子裡挑回來了。我家鄉的油茶樹比較多,村村都有。想起我孩時,村裡有人總是用榨過油的茶餅去河裡藥魚,把魚兒弄得暈暈乎乎的,又不死透,時間不長,就又活過來了。

  茶子球從樹上摘來後,家鄉人先是把茶子球晒得外殼裂開,去掉外殼後,又晒裡面的茶子。茶子呈茶褐色或黑色,三角狀,有光澤。茶子晒乾後,就可以拿去榨油了。外殼也捨不得扔的,晒乾後,或放在灶裡當燃料燒火,或冬天埋在爐子裡的炭下面烘火。在我小的時候,茶油並不顯得有多麼珍貴的,如今可是貴得嚇人,家鄉人採來的油茶子都是高價賣了,沒有幾個捨得榨油自己吃的。

  柿子已由青轉黃,有極少數的開始紅了,像小燈籠一樣藏在墨綠的葉子裡,不易被發現。但好吃的人還是發現柿子樹上有紅柿子了。一個男人扛著一根長長的竹竿,帶著一個女人來到了柿子樹下,女人腆著一個剛出懷的肚子。男人好靈活,像猴子一樣敏捷地爬到了樹上,站穩腳,把竹竿收上去。那竹竿細的一頭用刀削出一個叉口,又對著叉口將竹竿劈開兩三寸長的一截,下面用繩子綁牢了。

  男人在樹上說:“那個紅柿子呢,怎麼沒看見的?”

  女人在樹下仰臉舉手指點,嘴裡咕嘟咕嘟地吞著口水說:“這根枝丫上,再下來一點,還下來一點。”

  男人說:“哦,我看到了。”

  男人雙手握著竹竿,拿竹竿的叉口處對著柿子蒂後面的細枝,用力往前一伸,叉口下竹竿劈開的部分夾住了細枝,又一扭,細枝斷了,一個紅紅的柿子就挑在了竹竿的一頭。男人用竹竿把柿子慢慢地往下送,女人抓住了竹竿,拿下柿子,揭去柿子皮,香甜地吃。

  男人問:“好吃嗎?”

  女人說:“好甜的。”

  有人走過來了,笑著說:“孕婦婆,真好吃。

  可是柿子不要吃多了,對懷胎不好的。”

  男人問:“是真的嗎?”

  “當然,我騙你們幹嗎?”

  男人說:“好了,你都吃了四個了,再不能吃了,我要下來了。”

  男人從樹上下來了,對女人說:“吃壞了我肚子裡孩子事情就鬧大了。”

  女人說:“知道了,我不吃了。”

  男人嘻嘻笑了說:“好老婆!”

  一陣秋風吹來,柿樹葉子嘩嘩地響。

  板栗已到了大熟的時節,有板栗樹的人家已開始挑著谷籮來打板慄了。

  板栗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譽,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乾果品種,能供給人體較多的熱能,並能幫助脂肪代謝,屬於健脾補腎、延年益壽的上等果品,也有厚補胃腸的作用。

  在我的家鄉,沒有人會私自去摘別人家樹上的板栗,但是如果樹上的板栗裂開了縫隙,從樹上掉下來,大家去撿,則是沒關係的。每到板栗成熟的季節,撿板栗就成了我家鄉一道獨特的風景,從老到少,男男女女,都會來到板栗樹下,手執一根兩尺來長的小棍子,彎腰弓背,腦袋低垂,睜大眼睛,尋尋覓覓,在草叢裡撥拉著,那一粒粒鮮亮、深褐色的板栗,每一次在草叢中被發現,都是一個喜悅。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夜來支耳聽到秋風嘩嘩響,或者下了秋雨——有多少板栗在這樣的夜晚嘀嘀嗒嗒地掉落啊!——半夜就起床了,打著手電筒,提著袋子,往板栗樹下出發了。有的人家,雖然他們家沒有板栗樹,但等到板栗成熟的季節過去,他們的收穫也是頗豐的。有人買板栗,他們就賣了,口袋裡因此就多了點零花錢。有些孩子們總是一放學回來,把學校裡的練習丟在一邊,就匆匆奔到了板栗樹下,到頭來也能收穫不少。

  每年板栗成熟的季節,村裡的根燦與帶娣夫妻倆就陷入了苦悶。他們的兒子小展已經三十歲了,還沒有講老婆,原因不是別的,就因為壞了一隻右眼。

  那是小展五歲時,也是正值深秋板栗成熟的季節,有一戶人家打板慄,他便跟著別人一同去到了板栗樹下,根燦與帶娣都不知道。大人爬上了樹,在樹上啪啪地擊打著樹枝,小展就在樹下撿著一粒又一粒的板栗,由於是小孩子,別人也不計較,這樣打板慄的時候,大人是不好意思到樹下來撿板栗的,要麼就是撿兩粒擱嘴裡嚼嚼。不幸就是這時候發生的,當五歲的小展仰起頭來時,一個帶刺的栗子球正掉到了他的右眼上。打栗子的人聽到小展的哭聲後,趕忙爬下樹來,把小展送到了根燦與帶娣那。如果當時就及時去大醫院治療,可以說小展的眼睛完全可以治好的,就因為夫妻倆的猶豫和僥倖心理,以為沒有多大關係,最後終於導致眼球嚴重發炎,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等夫妻倆再帶小展去大醫院看時,醫生已是無能為力了。

  小展讀小學時倒沒覺得什麼,一直順當地讀到小學畢業。他看東西時漸漸歪著腦袋,那隻壞了的眼球也慢慢從眼眶裡凸出來,白多黑少。上中學了,小展讀了一年後,就再也不肯去上學了,不是成績不好,而是因為眼睛的緣故。班上有人笑他,而且他的一個表兄也不愛搭理他。他覺得自己就像童話中的那隻醜小鴨,醜小鴨有變成白天鵝的機會,而他卻是永遠也沒有了!

  母親帶娣流淚了,說:“展兒,你的眼睛弄成這樣,說到底都是爸媽的過錯,你那麼小,我們沒有照管好你,讓你一個人去了板栗樹下,受了這麼大的傷,只要一想到此,我們的心就好難過,如同在滴血,都怨我們啊!古話說:‘生得好不如養得好。’我們真的不是一對好爸媽。展兒,聽媽的話,書還是去讀吧,你又不是成績不好,正因為你有個破相,就更要把書讀好,做個有文化有出息的人,不然將來討老婆都難的。”

  “抱抱你”玫瑰金缸永生花瓶花

  小展也是淚光瑩瑩,說:“媽,我不怪你和爸爸,我是無論如何也不去讀書了,你讓我跟你們做什麼事都行!”

  帶娣說:“展兒呀,你將來長大了總要講老婆吧?你這樣子將來怎麼講老婆呢?”

  小展說:“媽,我不講老婆好吧?”

  帶娣已是淚落如雨。

  正是因為小展,根燦與帶娣對待二胎的女兒小梅真是百般呵護,疼愛有加,從不讓女兒離開視線一步。

  也有人曾私下裡對根燦夫妻倆說,可以找那個打栗子的人要求賠償,是他直接把小展的眼睛給害了。

  根燦夫妻倆回說:“你也是好心,說得好像也有道理,可小展到人家樹底下去撿栗子是自己跟去的,人家又不是故意傷害我家小展的,這樣找人家的麻煩,或者上法庭,我們良心上還是過意不去的。唉,要怪只能怪我們自己沒有照管好小展,才讓他受了這麼大的傷害。命啊,說到底這也是我們夫妻的命,可能是我們前世做了什麼壞事,讓孩子跟著受罪來了,若是前世真做了壞事,就是受罪也讓我們夫妻倆受好了,幹嗎要拉上我們的孩子受罪呢?”

  那人說:“你們夫妻倆真是好心腸!”

  帶娣說:“要不是因為這隻眼睛,我們家小展怎麼會不上學呢?他又不是成績不好?小學時他都那麼快樂,到了中學懂事了,心裡自卑,再不肯去了,我們總不能拿棍子趕他去吧?這都是我們做父母的錯啊!我的眼睛若能給他就給了他去,可惜不能的。”

  那人的眼眶也溼潤了。

  小展越長越大,嗓音都變了。已不是男孩,成了男子。他的那隻壞眼的眼球更加凸出了。

  根燦夫妻只有帶小展去醫院裡做了手術,把那隻壞眼挖掉,裝了一隻假眼進去。在醫院裡,夫妻倆哭了一頓。小展的眼睛雖在外觀上有了改變,但他看東西時還是習慣歪著腦袋。

  小展不想上學時說過不講老婆,那是真話,但長大了,他想老婆,並不是對那真話的否定。

  小展出去打工了,年頭出去,歲末歸來,也帶些錢回來,根燦夫妻倆好高興。小展說要在外面開個店,根燦與帶娣立馬就同意了,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兩年過去,店虧損了。根燦夫妻倆沒有半句怨言,只是在家裡幹起活來更加拼命了,他們要為孩子努力賺錢。沒有錢又怎麼去討媳婦呢?

  村裡與小展同齡的男女都娶的娶,嫁的嫁,孩子都在地上跑得歡了,只有小展一年又一年,仍是孑然一人。有熱心人幫小展在附近的村子裡介紹過物件,但女方知道小展的情況後,都拒絕了。帶娣多希望小展能從外面帶回一個媳婦來,可一年又一年,帶給她的都是失望。

  這一年臘月裡,下著大雪,小展回來了。他果真帶回了一個女孩子。小展綻著笑臉對她說:“媽媽,我討著老婆了,你看這個女孩子漂亮嗎?”帶娣一看那女孩子,白白的面板,身材高挑挑的,一雙黑葡萄般的眼睛裡溢滿的都是笑意。帶娣伸手握住了女孩子的手,說:“我家小展真好福氣,竟然討著了這麼好的媳婦——你就不嫌我家小展壞了一隻眼睛?”女孩子笑盈盈地說:“嬸,我不嫌的,小展人好,我就喜歡他。”根燦也是樂得一張嘴都合不攏了。第二天,夫妻倆立即就去街上買菜,並且請來了親戚,弄了一桌豐盛的酒席,好好迎接這個漂亮聰明的新媳婦。鞭炮放得噼裡啪啦響。根燦不斷地陪親戚們喝酒,最後喝得爛醉如泥。親戚們都走了,根燦還是沒有醒來,睡在床上不聲不響的。第二天,帶娣看根燦還是沒動,去動手搖他,才發現根燦已經死了。帶娣放聲大哭。根燦卻過來拍拍帶娣的臉,問:“老婆,你這是怎麼了?”帶娣驚醒過來:“根燦,你、你沒死的?”根燦倒沒有生老婆的氣,知道老婆做夢了,便說:“快醒醒,你看太陽都老高了,起床做飯吧。”

  帶娣有時一個人在河裡洗衣服,洗著洗著,她不禁想起小展孩時的樣子,她帶他到河裡來洗衣服,小展穿著開襠褲,就在河邊玩沙子,捉小魚兒,在河灘邊挖一條小溝,等魚兒進到小溝裡,再把小溝給堵起來,一隻只小魚兒就被困在小溝裡了,驚慌得亂竄。有時,小展會帶來個玻璃瓶兒,把小魚裝進玻璃瓶裡,然後帶回家。眼睛受傷後,小展仍是快樂,每到過年時,歡喜地放著鞭炮,穿著新衣服和別的孩子在一起幸福地玩耍。這時,帶娣的眼淚流下來了,她停下了洗衣服,把一張臉伏在膝蓋上哭。她好恨自己,沒盡到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孩子弄成這樣,難道不是她當母親的過錯嗎?她一輩子都不能原諒自己啊!

  女兒很懂事,每年打工回家的錢都是一五一十地交給根燦,說是積攢起來給哥哥講老婆。女兒長大了,也有人上門來提親,可女兒說:“等哥哥講了老婆她再嫁人吧。”

  帶娣私下裡就對女兒說:“娃呀,你哥哥這條件講老婆好難的,你若有合適的就嫁了吧,可不要因為哥哥耽誤了自己的婚姻。”

  女兒說:“媽媽,再等等吧,女兒年齡還不大,就是再大些,也不愁嫁不出去的。”

  一年過去了,小展仍是單身,帶娣覺得這一年對她來說是白過了,只是一個失望。但翻過年來,帶娣心裡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她希望這一年兒子能討上老婆。她甚至去到廟裡求了菩薩,跪在菩薩面前祈禱。

  這個季節,別的婦人都愛去撿板栗,但帶娣沒有興趣。看著一棵棵板栗樹,她心裡塞滿的只是深深的痛楚與自責。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到了。這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家鄉的重陽節與端午節一樣,也是要包粽子的。包粽子的方法我在寫端午節時說了,在此就不贅述了。

  重陽節的粽子多了一份原材料,那就是板栗,把糯米與搗碎的板栗混合在一起,用箬葉包裹得緊緊的,煮熟之後,揭開箬葉,咬到嘴裡,又香又甜,味道可口極了。

  家鄉話說:“過了重陽無時節,一番雨來一番雪。”是啊,重陽節過後,直到過年,這麼長的時間裡,在我的家鄉,再沒有一個民俗方面的節日,只有漫長的冬天在等待著人們去度過。

  地裡的辣椒藤仍是綠的,開著白色的小花朵,還掛著青的紅的辣椒。這時節溫度低,生的辣椒比夏天的更好吃。如果是山塢裡開出的畬地種出的辣椒,此時就更佳,肉長得特別厚,並且好嫩,放在鍋裡不要炒好長的時間就熟了。山裡此時的辣椒若拿出去賣是最俏的。

  蘿蔔和白菜都長成了氣候,已是很好的下飯菜。絲瓜藤上還掛著絲瓜,苦瓜亦是如此,但已是一副蔫樣,活不長了,寒霜一到,就會徹底萎蔫。菠菜、芫荽、菊花菜、胡蘿蔔、包心菜等又滿佔了菜園。莊稼人,只要是勤快的,菜園裡一年四季就沒有空地的時候。

  該挖紅薯了。先割去紅薯藤,再用叉角鋤頭挖。會挖的人不會挖破,不會挖的人卻總是把一個又一個紅薯挖破。從前村裡普遍養豬的時候——有的人家還同時養著兩頭,家家戶戶都會種很多的紅薯,人吃不完不要緊,有豬吃。豬吃紅薯,人吃豬肉。在過去,紅薯可用來熬糖的,或者製成別的食品。如今,吃的零食多,再沒有哪個像從前那樣用紅薯制食品了。由於普遍不養豬,紅薯、蘿蔔、白菜都種得少,河灘兩邊的地都荒蕪了好多,長著茂盛的蘆葦。

  帶娣的老公根燦最愛吃紅薯。早晨下了一場雨,到中午晴了。所以大家都閒在家裡。下午,帶娣在門口生了個爐子,上面擱了口鍋,蓋上木製鍋蓋,紅紅的火舌歡快地舔舐著黑黑的鍋底,裡面燜了一大鍋紅薯。紅薯熟了,香氣飄散開來。根燦捉了一個好大的紅薯,兩手倒著,歪著腦袋香噴噴地啃。經過的人你拿一個,他拿一個,一鍋紅薯就所剩無幾了。

  哦,記起以前家鄉有一種紅薯,大家都叫洋薯。這種紅薯的肉白得像雪,肉特別的鬆脆,水分多,最關鍵的是甜,生吃比熟吃味道更佳,甚至可以說比蘋果還好。可惜的是這種紅薯消失有好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