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車日的問題和情況

  “無車日”這天,參與活動的城市將主要通過限制機動車進入城區,設立步行區、自行車專用區和舉行其他相關活動來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瞭解空氣汙染的危害,並鼓勵人們使用更為清潔的交通工具,以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現在,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關於世界無車日的各國情況和存在問題!

  各國情況

  比利時:汙染物大幅減少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2013年9月22日9時至19時,市區所有私人機動車禁行,市民可以免費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由於是週日,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外出。自行車掛上一個拖斗,裡面的孩子們好不愜意。一些情侶騎著雙人自行車穿行於大街小巷。幾個“全副武裝”的專業運動員騎著自行車從記者身邊呼嘯而過。不遠處,幾個小姑娘騎著高頭大馬悠閒漫步。

  據比利時環保部門監測,在無車日裡,布魯塞爾的噪音降到了平時的1/6到1/8,空氣中的微粒和二氧化氮降到了平時的1/3到1/4,其它有害物質也大幅減少,城市空氣更清新了。

  各自騎著自行車的德肯夫婦,幾乎每年都參加無車日活動。德肯對本報記者說:“無車日活動很有意義,通過宣傳和教育,讓人們慢慢改變傳統觀念和依賴機動車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天的時間遠遠不夠。”一位來自西班牙的瑪利亞女士也對記者說,環保理念需要長期宣傳和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俄羅斯:發放半價公交票

  莫斯科一年一度的無車日活動始於2008年,隨後聖彼得堡、喀山等10餘個城市也相繼效仿。9月22日,莫斯科市政部門發放了30萬張帶有無車日活動標記的半價公交車票。此外,莫斯科市內的幾條主要幹道從當天零時至22時禁止機動車通行,人們可以在公路上步行和騎自行車。

  記者在莫斯科街頭看到,平日車水馬龍的道路顯得分外空曠。許多莫斯科市民在車道上騎自行車,滑旱冰甚至打籃球,還有人在進行滑板和極限自行車表演。道路中央的街心花園裡,懸掛著一些展板,介紹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益處和綠色生活的相關知識。路旁還可以免費租賃自行車。

  高中生普尼奧夫告訴記者,他支援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和自行車出行,因為莫斯科的交通已十分糟糕,空氣越來越差,政府推廣公共交通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為緩解交通壓力,莫斯科市政府大力投入資金用於公交和地鐵運營。現今莫斯科地鐵日均客流量692萬人次,而公交客流量則超過1000萬人次。市內共有專用公交道路172千米,到2013年末將達到197千米;莫斯科地鐵現長度為313千米,政府計劃到2025年將這一數字提高到650千米。

  泰國:市長帶頭騎車

  2013年9月22日,泰國曼谷,北碧、沙吞、猜納等多個府都舉行騎自行車活動,呼籲減少使用機動車,以降低能耗、保護環境。在曼谷,2萬多市民在市長素坤潘的帶領下,騎上自行車從皇家田廣場出發前往中央世界商場,提出“公共交通共同出行”的口號,呼籲使用公共交通、減少使用私家車。

  存在狀況

  “無車日”活動旨在鼓勵所有市民放棄依靠汽車出行的生 活方式,倡導保護日益遭受破壞的大氣環境。2003年法國有72個城市,全歐洲有超過860 個城市參加了“無車日”的活動。參加活動的城市都各自劃出了禁止私家車通行的地區,鼓勵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是以騎自行車、滑旱冰及步行的方式出行。自 9月16日開始的“歐洲公共交通活動周”也由此進入了高潮。

  折扣

  但年復一年,歐洲舉辦無車日活動的城市和活動規模已經大打折扣。

  從法國全國來看,2003年有98個城市參加“無車日”,2004年減少到72個,2005年只剩下56個。德國首都柏林、義大利首都羅馬2003年都退出了“無車日”活動。從世界看,雖然2005年有1125個城市參加“無車日”,數量與2004年差不多,但與前年相比卻減少了200多個,2003年參加該活動的城市有1353個。法國一些環保人士批評政府動員不力,他們擔心:照此發展下去,“無車日”將走向消亡。

  法國生態部長塞日·勒佩爾蒂埃說,“無車日”裡劃定一些限制機動車的地區以後,造成其周邊道路出現嚴重的堵車問題,空氣汙染更為嚴重,許多人抱怨“無車日”不能解決什麼問題,反倒給他們的生活增添困難。這番話應算是對“無車日”活動潮落趨向的一種解釋。而每年的9月22日並非都是週末,依賴方向盤的上班族,備感不便。

  統計

  法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部長內利·奧蘭

  表示,無車日是一項好的活動,但不符合現實情況,每年的無車日未能動員起足夠的法國人,也不足以改變民眾的駕車習慣。統計顯示,在法國公路交通運輸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中,私人小轎車的排放量佔60%,而1/2的駕車人每次出行低於3公里,1/4的人甚至不足1 公里。因此,“換一種方式出行”活動將更為積極,也更富有教育意義。

  德國人一無所知

  至今仍有很多德國人對無車日幾乎是一無所知。德國對歐洲無車日的宣傳還沒有能夠做到家喻戶曉。對於同樣是生存在車輪上的德國人來說,無車日到底能否起到相應的效果,當前尚很難說。一日無車,人們可以忍受;一月無車,一年無車或放棄汽車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解決城市交通和環境汙染的根本辦法恐怕不能單靠一年一次的所謂無車日宣傳。要確保“我不開車進城”,更關鍵的是各國市政必須依靠大量高科技手段,降低汽車尾氣排放,提高交通管制能力,投入更多新型地面和輪軌的公共交通工具,增設更多的自行車存放處,以逐步減緩城市交通壓力。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大部分地區,無車日這天非公交車輛照樣可以通行無阻,在布達佩斯交通公司經營的公交線路上,人們也還和往常一樣,要向檢票人員出示車票。只有在交通部屬下的鐵路和長途汽車市內線路上,出示駕照或交通許可證才可以免票。原來,布達佩斯交通公司一直是虧本經營,甚至無力承擔“無車日”所帶來的營業額損失,因此“無車日”活動便泡了湯。

  努力

  無車日雖然舉步維艱,但歐洲各國減少私車行駛、改善環境的努力並未終止。如法國巴黎市政府大興土木,在南部興建輕軌;改造道路,擴大公共汽車的專用通道,壓縮私家車的行駛空間;增加自行車專用車道等。據悉,市政府正在考慮建立更多的自行車出租店和維修店,按計劃2007年在巴黎350個地鐵站旁將增設自行車服務站,出租和存放自行車。通過多種方式鼓勵法國人利用自行車代步。英國倫敦對進城的的汽車徵收進城稅,使市內汽車流量減少了15%。

  為減少空氣汙染和保護文物古蹟,義大利政府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交通管理的改革方案。方案要求擁有300人以上的機構必須設專人負責僱員上下班的交通管理問題。單位要為上下班同路的僱員購買或租用班車,政府給予適當補貼,此外,還鼓勵多人搭乘同一輛汽車上下班、減少一人一車現象。近幾年來,一些城市在政府和民間環保組織的支援和鼓勵下已採取行動振興公共交通,以替代私人車輛。這些措施主要通過機動靈活地安排公交線路,設立專線車、應召公共汽車及其他小型機動車,以方便乘客。為控制市中心區的空氣汙染,羅馬市政府開始在規定時間內限制單號或雙號牌照的私人汽車在市中心區的部分路段行駛。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等大城市也分時段限制市內汽車流量,尤其限制未安裝催化器的私人汽車在市區通行。一些城市還使用大型客車來減少市內車流量。義大利政府已計劃逐步用電動或天然氣汽車取代傳統用汽油做燃料的公交車。一些城市在較短的線路或公園內使用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