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相處禮儀

  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培養我們成長,我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那麼你們知道父母與子女之間有什麼相處的禮儀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不僅是要在物質方面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重要的也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心,這是子女對父母最質樸最真摯的感情。

  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如果說人的“第一次誕生”是離開母體,來到世界上,“第二次誕生”便是青少年朋友離開父母的監護,成為獨立的自己。這是青春期的斷乳階段,孩子徹底地切斷了個人與父母在心理上聯絡的“臍帶”,走向成人。

  習慣了依賴和被保護的孩子們,身上仍然帶著父母教養方式的烙印,父母也往往出於擔心未能對孩子完全放手。這樣處於斷與不斷之間,便產生了很多孩子與父母相處的矛盾。產生家庭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是由於孩子與父母在看待問題上的差距造成的,這也就是所謂的“代溝”了。

  父母畢竟是從艱苦的歲月中走過來的,很可能與時代有點兒脫節,思想上的陳舊並不代表他們就不比你更懂得人情世故。即使我們的學歷再高,掙的錢再多,也不要因此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他們能做到的我們可能永遠做不到,而我們的所有成就卻屬於他們。當然,我們不一定所有意見都要聽從父母的,但必須尊重他們。

  其實,父母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蠻不講理。我們必須瞭解他們作為父母的心理: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最後卻要掙脫自己的保護,父母心裡肯定充滿了不捨和擔憂。但孩子卻往往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衝勁兒十足,這樣便容易產生矛盾。這種情況下,用我們的坦誠去換取父母的理解與信任是最明智的。向父母提出合理的要求,並說明原因,留給他們一個可以發表他們看法的機會。

  關心父母

  父母有時也需要孩子去疼他們。現在我們中間很多朋友的父母年紀都已不輕,有的甚至已經退休,很多時候他們還要面臨兒女不在身邊的現實。這時候,他們的心情也是複雜的,可能是失落,也可能是孤寂。這時候,如果你身在遠方,你時常捎回家的一聲問候、一張小卡片將是他們最大的快樂與欣慰。或許他們會為你的一封信高興幾天,甚至與親友奔走相告,但在你面前卻說沒時間就甭寫信了;給他們買個生日蛋糕,他們口中可能埋怨你浪費,實際上心中卻幸福得不得了。

  關於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故事

  關於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故事一:一視同仁

  父母與子女之間應保持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對子女應一視同仁,對每個孩子都給予同樣的愛,不要親一個,疏一個,厚此薄彼,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創傷。

  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並不排除家長對子女的批評教育,但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少批評、訓斥和嘮叨,儘量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否則會使孩子覺得在眾人面前丟了臉,容易產生沒臉見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父母平時應注意觀察和表揚子女的優點,多鼓勵孩子。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儘量給予答覆,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子女要善於抓住時機,採取正確有效的方法。但在現實生活中,在子女不求上進或犯錯誤之時,絕大多數父母親都會採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教育和幫助,聽之任之的父母親極少。問題在於,有些父母親企圖僅僅以“愛心”來感化孩子,結果“慈愛”過度,變成了溺愛,不但未使子女上進或改正缺點,反而使其更加不在乎。有些父母親則對子女過於嚴厲,動輒訓斥、責罵,甚至採用暴力解決的方式,這常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變本加厲地做壞事。由此看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已經過時,但循循善誘,依然放射出理性的光彩。在教育子女方面,我國古代著名的“孟母斷織”的故事,至今仍對我們有啟發意義。

  孟子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因家貧,孟母反覆考慮,決定借一臺織布機,靠織布供兒子上學。

  孟子高高興興地上學了。學校的一切是那麼新鮮,開頭他學習勁頭很高,但是日復一日地背書講書,使他漸漸感到枯燥無味了。有一天,尚未放學,他就偷偷地溜回了家。正在織布的母親發現了,便問兒子:“你這麼早回家,該不是逃學吧?”孟子滿不在乎地說:“唸書沒意思,我不想念了。”母親聽了這番話,心裡一陣顫抖,半晌說不出話來,一陣沉默。

  突然,她拿起剪刀,把正在織的布“咔嚓”一聲剪斷了。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把孟子驚呆了,他小聲問:“媽……媽媽,你,你怎麼啦?”孟母長嘆一聲,緩緩地說:“你看,這布是一根根絲織起來的,人的學問也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你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我剪斷了這織成的布一樣,成了廢品。你年紀這麼小就不願讀書,長大了怎麼能成才呢?”

  母親語重心長的話語和憂傷的表情,深深地打動了孟子的心,他慚愧地說:“媽媽,我錯了,請原諒我,我今後一定要好好讀書!”

  從那以後,他勤奮學習,為後來成為一代偉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孟母集慈母、嚴母和智母於一身,因此才能把兒子培養成為一代偉人。她是一位稱職的母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楷模。

  關於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故事二:“曾參殺豬”

  曾參是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學生,他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曾參殺豬”的故事,曾給無數家長以啟迪。

  一次,曾參的妻子出家門,去集市上買東西。

  “媽媽,媽媽,我也要上街,我也要上街!”一個約摸兩三歲的小男孩邊哭邊喊,從屋裡撲了過來。

  “好孩子,別去了,上街的路很遠,難走得很。你在家乖乖玩,我回來後,讓你爸爸殺豬給你吃,好不好?”曾妻哄兒子說。

  “殺豬? 殺我們家那頭豬,真的嗎? 那我就有肉吃了,我喜愛吃肉,就不上街了。”兒子終於改變了主意。兒子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父親曾參,曾參立即請人來家捉豬,準備殺豬。

  妻子從集市上回來見丈夫正準備殺豬,趕忙阻止:

  “你發瘋了嗎? 我只不過與孩子說著玩的,你怎麼當真呢?”

  “孩子是不能隨意跟他說著玩的。”曾參嚴肅認真地說:“小孩子還沒有做人處事的知識,只能跟我們做父母的學,聽從父母的教誨。現在你欺騙他,將來他會欺騙別人。況且,母親欺騙了兒子,兒子就不信賴母親了,今後你再去教育他,他能聽嗎?”

  曾參的妻子不好再說什麼了,只好聽由丈夫讓人把豬殺了,兌現對兒子的許諾。

  “曾參殺豬”的故事,說明了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品格,必須從父母做起,從日常行為做起。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