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一起看看吧!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食俗

  1、吃月餅

  在中秋節這天,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月餅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小吃。可以說什麼都可以不吃,但是月餅一定要吃。因為不單單是吃月餅的味道,更是有一種與家人團聚的甜蜜感。即使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也能把相思寄託在月餅上。

  2、吃螃蟹

  吃螃蟹也是中秋節比較興盛的一種吃法,首先是有詩句曰:“九月團臍十月尖”,這裡的九月團臍其實就是指九月的雌蟹肉質最好,而十月則是雄蟹當道,因此在九月份,也就是中秋節的年份,我們可以吃到膏香肉嫩,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因此也廣受民眾的喜愛。

  3、吃石榴

  吃著月餅、螃蟹,當然也需要水果來搭配。中秋節正是石榴豐收的時候,石榴子紅似瑪瑙,沒剝開前外表圓圓的,亦有吉祥、團圓的意思。

  4、吃餈粑

  餈粑是一種很常見的小吃,在中秋節這天吃餈粑,一方面為了紀念出國大將軍伍子胥,另一方面中秋吃餈粑預示著家家戶戶團結幸福,生活甜蜜。

  5、品桂花酒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裡的一種美的享受。早在屈原生活的年代就有飲桂花酒的習慣了。

  中秋節放河燈的來歷

  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侷限,較長時間,漢族先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漁獵時代,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及燈籠放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這一習俗至今仍在臺灣、福建、廣東漁民中流行,叫綵船燈。奴隸社會的公元前11世紀周代,周公輔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設宴慶祝,“流水泛酒”,“羽觴隨波流”,夜以日續,放酒杯的盞上點燈,曲觴流杯演變的燈酒逐波。春秋時代的《詩經》,記載了秦洧兩水秉燭招魂續魄、執蘭除凶的民俗。奴隸社會是侵略鄰國、戰爭不斷的社會,用船載火攻城摧寨時,對陣亡將士水葬,船筏置鮮花燃燈已成慣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圍篝火歌舞活動,“舉燈蟾魄圓”。晉代在每年月亮最圓最亮之夜,“縱情玩月、火燭竟宵”、“載船玩月”。這些活動,比漢代出現的道教、漢晉傳入我國的佛教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