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手抄報設計

  抗日戰爭時期,是人民軍隊通訊兵經受鍛鍊不斷髮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人民軍隊通訊兵在艱苦的鬥爭環境中,團結協作、任勞任怨展現了驚人的能力,高質量的完成了通訊保障任務,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

  :抗戰勝利70週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70週年紀念,可以說,這是一個偉大而又不堪回首的日子,交織著慘烈、屈辱、反抗、憤怒與自豪……前不久,我們一家參觀了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館內所展示的那段艱苦、慘烈的歷史讓我們揪心、握拳。

  正廳浮雕上,手無寸鐵的百姓,倒在日本侵略軍的機槍刺刀下,倒在故鄉貧瘠的土地上;堆積的鵝卵石掩蓋著數百名幼童的屍體,一位母親的雕像立在一側。她一手撫胸悲歌,一手攥拳悵恨。這悲與恨在此凝固了半個多世紀。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深深震撼著我,不,震撼著每一箇中國人的心!歷史在這裡驟然高大,它連線著生與死、愛與恨、悲與憤,還有一個民族與國家的尊嚴;歷史也在這裡凜然奮臂,高撥出一個時代強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關於抗日戰爭的手抄報圖片

  抗日戰爭對於我們這些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兒童來說,是一段未曾親歷的特殊歷史,通過此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的沉痛災難,也正是這段歷史使我們認清了日本侵華戰爭的本質,也使我明白了只有國家富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強大才不會捱打、不會被欺辱,才能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慶幸偉大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我們慶幸我們的國家有許許多多不屈不撓、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民族英雄;我們慶幸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帶領我們走向勝利;我們慶幸中國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優秀品格,華夏兒女是打不死、嚇不倒、壓不垮的民族;我們慶幸有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反法西斯鬥士支援我們的正義事業;我們慶幸世間總是正義戰勝邪惡、真理總在正義這邊;我們慶幸如近東方的巨龍已覺醒。今天的中國已今非昔比,正昂首闊步步地朝著富強、民主的方向大步邁進。我們青少年兒童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繼承革命先烈的遺願,追尋先輩們的足跡,奮發圖強,立志報國。我們相信:進步與和平是人類永恆的信念!

  :"七七事變"發生在7月8日

  "七七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極為重大的事件,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1937年7月7日,是全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可是許多人並不知道,1937年7月7日只是全面抗日戰爭的紀念日,其實,戰鬥的第一槍是7月8日早晨打響的。
 

關於抗日戰爭的手抄報圖片

  1937年7月,日本軍閥認為全面侵略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在盧溝橋挑起全面進攻中國的大規模戰爭。經過一系列的準備、試探,7月7日晚日軍牟田口聯隊藉口一名士兵在演習中失蹤,提出到宛平城內查詢的無理要求,當即被我方拒絕。日軍在8日早晨向我宛平城發動攻擊。於是,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戰爭開始了,中國人民的全面抗日戰爭也宣佈開始了。

  當時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北平市市長的秦德純在《七七盧溝橋事變經過》中記:"七七之夜,約在十一時四十分鐘,我接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主任委員魏宗瀚及負責對日交涉的林耕宇專員電話……夜晚二點,外交委員會又來電話……八日拂曉約五點,日軍已在宛平城之東面、東南面及東北面展開包圍態勢,先要求他的外交人員進城,繼又要求武官進城,均經我吉團長與王冷齋專員***行政督察專員***拒絕。日方武力威脅之伎倆已窮,即開始向城內炮轟,並掩護其步兵前進。"

  柳風寫的紀實文學《血祭太陽旗》一書中,這樣寫道:

  凌晨4時許,一木少佐從現地打電話報告說,中國軍隊再次射擊,牟田口即在電話裡下達了口頭的戰鬥命令,其時為8日4時23分。今井武官就此情況立刻給東京的陸軍參謀部拍電報報告。其實,在這過程中,原先聲稱去向不明,指定與中方有關的那名"丟失"的士兵,已經平安地歸隊了。

  5時30分,日軍對駐守於宛平城和附近龍王廟的中國部隊29軍進行了炮擊,中國守軍傷亡一百八十多人。中國駐守盧溝橋地區部隊馮治安37師之219團,在團長吉星文上校、三營長金振中少校指揮下,奮起反擊,擊退了日軍的猖狂進攻。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七七"事變發生了,它導致了日軍的全面侵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大規模展開。依此說法,戰鬥發生在8日的早晨5時。

  《抗日戰爭國民黨陣亡將領錄》紀念趙登禹烈士的文章《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一文說:"七月八日凌晨,日軍步兵一營,附山炮四門及機關槍一挺,由豐臺向盧溝橋前進。秦德純得知後,立即向守軍命令道:'保衛領土是軍人的天職,對外戰爭是軍人的榮譽,務即曉諭全團官兵,犧牲奮鬥,堅守陣地,即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駐守盧溝橋的我守軍接到命令後,迅速進入陣地。到五時,日軍已完成對宛平的三面***東北、東、東南***包圍,日軍始而炮擊宛平城,繼而又向我盧溝鐵橋***鐵路橋***猛攻。吉星文團長指揮所部官兵當即還擊,***、大刀一齊上,打得敵人丟盔棄甲,所謂'皇軍威嚴',掃地殆盡,橋頭陣地被我軍奪回。"

  1995年6月24日《老年報》的《打響"七七"抗戰第一槍的勇士》一文,引述親自參加盧溝橋抗戰的當時二一九團排長李文成老人的回憶:"所謂'七七'事變,其實7日那天並未交火,日軍炮打盧溝橋的準確時間應該是7月8日。7日夜裡,我在橋上帶崗,晚十點整,下崗沒多大會兒正準備睡覺,日軍聲稱走失了一個士兵,要到橋這邊來,說是要搜。二一九團堅決地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大家都不睡了,警惕地看著日軍會有什麼動靜。果然不出所料,大約到8日凌晨二時,日軍動手了,突然炮轟盧溝橋。吉星文團長立即下令還擊,盧溝橋事變就這樣開始了。"親自參加戰鬥的李文成老人,也認為事變是發生在8日凌晨,只是時辰上記憶略有不同。

  把7月8日的戰鬥稱為"七七事變",有兩個原因:一、當時戰事緊張,面對著重大的事變,人們顧不上細節,沒有人去摳字眼;二、過去一般人有把早晨看成為一天開始的習慣,不是以零點為一天的開始,凡是天亮之前發生的事就都算是前一天的。當然了,我們沒有必要將"七七事變"再改為"七八事變",只是想通過這些辨析,可以把歷史理得更加清晰,對歷史認識得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