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糖尿病有哪些最好方法

  糖尿病已成為常見的慢性疾病,那麼預防糖尿病有什麼最好的方法呢?以下是小編給你整理預防糖尿病的相關最好方法。

  預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

  1、垃圾食品不要碰

  如果你經常光顧麥當勞、肯德基,糖尿病也會“光顧”你。調查發現,每週吃兩次垃圾食品的人,體重不但增加了4.5公斤左右,胰島素抵抗性也提高2倍,這是導致糖尿病的高危險因素。就算你的體重保持正常,垃圾食品中反式脂肪和精製碳水化合物也會提高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2、飲食少油少鹽

  吃油方面,國人主要有兩大問題,一是攝入量超標。每人每天的油攝入量為50克以上,遠高於25~30克的推薦值,容易導致高血脂、脂肪肝等問題;二是油的種類沒選對。建議選用山茶籽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紫蘇油等,幾種油輪換吃。國人鹽的攝入量也幾乎是推薦值的兩倍。每人每天的鹽攝入量應控制在6克以內,相當於一啤酒瓶蓋。

  3、選擇高纖維素食物

  研究證明,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排出殘餘的代謝廢物,做好腸道清理工作。另外,纖維素對腸道功能的好處還表現在對腸道自身激素的調節上,對脂類代謝、糖類代謝都有益處。

  4、減輕體重

  各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明確了肥胖、超重和糖尿病的關係,不僅是糖尿病,各種代謝異常都與其相關,並且超重越多患病風險越大。因此,只要能減輕體重,就能獲益。成年以後主要胖的是腰腹,有的人雖然體質指數正常,但是腰腹脂肪多。通過合理運動,首先減少的是腰腹肥肉。而單純節食、不運動未必減脂肪,還可能會丟肌肉。人的肌肉少了,血糖可能更不穩定。

  5、預防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島炎,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產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後還可使潛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為顯性糖尿病。

  6、經常站起來走動

  有研究對體重超標的中年人進行了調查,發現和那些不做任何運動的人相比,如果坐了三四個小時後站起來走動兩分鐘的話,身體能夠更好地控制餐後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而這會對動脈及心臟起到保護作用。

  7、每天步行30分鐘

  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每週應進行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分攤到5~6天進行,即每天30分鐘左右。在所有運動中,走路適用人群最廣,不受場地、時間限制,比較安全,步伐、步速可以自己調節,且對關節的損害較小。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1.傷口不愈

  由於區域性迴圈和代謝障礙,導致糖尿病人的傷口比普通人難長好。特別是糖尿病人外科手術後,傷口出現恢復不佳,清潔傷口反覆感染,經常變成難以癒合的潰瘍,尤其在四肢部分容易出現。

  2.眼皮下垂

  糖尿病導致動脈硬化,造成供應動眼神經的小血管缺血而引起眼皮下掉。此種眼皮下掉有兩個特點:一是起病較急,僅為一側性,在發病一側的前額或眼眶區常先有疼痛感,隨即出現下垂;二是除上瞼下垂外,多伴有眼球向內或向上、向下運動不便而出現複視。

  3.尿液黏稠

  排些後如果尿點迸到便池外,腳踩上會有黏黏的感覺。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裡含有糖分。

  4.突然發福

  40歲以後發病的糖尿病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發病時體重是超重或肥胖的。原因主要是體脂的堆積,造成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肌肉和其他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降低,然後發展為糖耐量遞減,直至糖尿病。

  5.經常打鼾

  據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報告,常打呼嚕的人得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倍以上;而糖尿病患者中,有23%以上的人同時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而且,睡眠呼吸暫停程度越嚴重患糖尿病的機率越大。

  6.脖子發黑

  一種稱為假性黑棘皮病的面板的疾病與糖尿病也有瓜葛,表現為皮膚髮黑、變厚、粗糙,尤其是腋窩、脖頸和腹股溝部位的面板變化最明顯。研究資料顯示,假性黑棘皮病患者的血漿胰島素水平明顯增高,提示有潛在發生糖尿病的可能。

  引發糖尿病的原因

  1.缺少維生素

  人體缺少維生素E容易患糖尿病。芬蘭的研究小組對健康中年男子進行了為期4年的跟蹤觀察。在觀察期間內,其中體內維生素E含量低的男子患糖尿病的危險是正常人的4倍。因此,除減肥和加強體育鍛煉可減少患糖尿病的危險外,增加維生素E的攝入量也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

  2.愛看電視

  愛看電視的人是較易得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與每週看電視時間不到一小時的男性相比,每週看2至10小時電視的男性罹患糖尿病的危險高出66%;看電視時間在21至40小時的男性,危險增加一倍;看電視時間在40小時以上者,危險提高几乎兩倍。這項研究顯示,長時間看電視這種缺乏運動的生活形態和患糖尿病的危險有直接關聯。並不是電視本身帶來糖尿病危險,而是通常看電視越久,代表一種典型的生活態度與習慣,即攝取過多卡路里和運動量較少。

  3.壓力大

  喪偶、經濟困難或其他改變生活的變化,都是使中年人患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生活中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因而產生巨大心理壓力,是發生Ⅱ型糖尿病的普遍現象。研究人員發現,遭到過重大打擊的人,比受打擊小的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60%。

  4.吃得過飽

  吃得過飽易患糖尿病,如果人吃得過飽,肝臟內“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1C”***簡稱SREBP-1C***會增加,導致胰島素作用下降,進而引發糖尿病。

  長期進食過飽,會使人體內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長期處於“負擔”過重、相對疲勞狀態,造成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特別是有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人群,極易誘發糖尿病。另外長期吃過多飲食對於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血癥等存在胰島素抵抗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引起體內的胰島素過量積存,從而造成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是導致全身性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