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癬皮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相信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什麼是白鮮皮。其實白鮮皮是一種芸香科類的草本植物白鮮的根和皮。白鮮的產地主要在遼寧,河北扥地方。一般在春秋兩個季節,開始挖取它的根部,洗淨,剝出根皮之後,乾燥製作而成,而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也是非常好的,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等作作用。

  白鮮皮味道較苦,性味寒涼,因此能夠很好地清熱利溼,治療便祕,咳嗽,濃痰等症狀,還有抗癌等作用。可見白鮮皮對於我們人體來說是相當有益處的。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

  1、白鮮皮治急性肝炎:白鮮皮9g、茵陳15g、梔子9g、大黃9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2、白鮮皮治鵝掌風:用白鮮皮***嚼爛手搓之。***《萬氏祕傳外科心法》***

  3、白鮮皮療產後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鮮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鮮湯***

  4、白鮮皮療肺嗽。《兵部手集方》

  5、白鮮皮治肺藏風熱,毒氣攻面板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蔘、知母***焙***、沙蔘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後臨臥。***《聖濟總錄》白鮮皮散***

  6、白鮮皮苦能洩熱,寒能除熱,故主頭風有火證。性寒而燥,能除溼熱,故主五疸。咳逆者,實火上衝也,得寒而散,則咳逆止矣。淋瀝及女子陰中腫痛,亦皆下部溼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致也。溼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地之溼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也,脾主四肢,惡溼而喜燥,今為溼邪所幹,故四肢不安也。時行腹中大熱,因而飲水、大呼、欲走者,邪熱盛也。小兒驚癇,亦熱則生風之候也。散溼除熱,蔑不濟矣。婦人產後餘痛,應是血虛而熱,非所宜也。《本草經疏》

  7、白鮮皮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並一切風痺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日華子本草》

  8、白鮮皮入肺經,故能去風,入小腸經,故能去溼,夫風溼既除,則血氣自活而熱亦去。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本草原始》

  9、白鮮皮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鍾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

  10、白鮮皮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藥性論》

  11、白鮮皮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後方》***

  12、白鮮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為諸黃風痺要藥,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綱目》

  13、白鮮皮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餘痛。《別錄》

  14、白鮮皮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溼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本經》

  白鮮皮的食用方法

  白鮮皮散

  組成:白鮮皮15克、黃芩15克、秦艽15克***去苗***、犀角屑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銼***、麥門冬15克***去心***、大青15克、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主治:熱病,狂言不止。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十七。

  白鮮皮酊

  組成:白鮮皮15g、鮮生地31g、高粱酒150ml。

  用法:浸泡5日後,外塗。

  主治:脂溢性皮炎。

  來源:《中醫面板病學簡編》。

  白鮮皮散

  組成:白鮮皮1兩、黃芩1兩、柴胡1兩、大青1兩、麥門冬1兩、梔子仁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羚羊角屑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製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時氣6日,熱毒不退,心胸煩躁,大小腸祕澀,不得眠臥。

  來源:《聖惠》卷十五。

  白鮮皮七味湯

  組成:白鮮皮3兩,幹葛5兩,黃芩3兩,鬱金3兩,豉5兩,梔子10枚,芒消6兩。

  製法:上切。

  用法: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納芒消,分3次溫服。相去如人行20裡久,更服此湯,當得利,利後將息1-2日,則合後黃連丸服之。

  主治:黃疸初得,稍覺心中煩熱,外狀與平常無別,但舉體正黃,甚者眼色如柏,涕、涎、小便及汗悉如柏汁,食消多於平常,稍覺瘦悴乏力者。

  來源:《外臺》卷四引《許仁則方》。

  白鮮皮蚱蟬湯

  組成:幹蚱蟬7枚***微炙***、白鮮皮1兩、鉤藤1分、細辛***去土***1分、川芎***銼,微炙***1分、天麻1分、牛黃***別研***1分、蛇蛻5寸許***炙令黃***。

  製法:上為末,同牛黃拌勻。

  用法:每服1錢,加水8分,入人蔘、薄荷各少許,煎5分,去滓,稍熱服。

  主治:諸風癇,胸中痰盛。

  來源:《普濟方》卷三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