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嚴重的併發症之一,是下肢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為足部疼痛、足部潰瘍及足壞疽等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足部潰瘍。如果不積極治療,可導致足壞疽甚至截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時間[1]。血管介入技術由於具有微創、安全、有效等特點,近年來已廣泛應用於糖尿病足大血管重建的治療中,是目前治療糖尿病足較先進的方法。我院至2009年以來共開展介入治療糖尿病足19例,其中13例行球囊成型術,6例行血管內支架植入術。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19例,男12例,女7例,年齡52-81歲,平均年齡66歲,糖尿病病程10~40年,平均17年。
        1.2臨床表現  患者從明顯的缺血癥狀,皮溫低,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肢體麻木疼痛,小腿或足趾有紅腫、潰瘍、壞死,截肢傷口不癒合。下肢動脈造影顯示,多位於遠端動脈,區域性或多段血管狹窄和閉塞。
        2  方法
        在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監視下於導管室行下肢動脈造影、球囊擴張術及支架植入術。經健側股動脈穿刺置入導管鞘,藉助超滑導絲,將導管置入患肢動脈,逐級行動脈造影,顯示狹窄部位。藉助導絲將球囊導管置於狹窄部位,在X射線監視下注入造影劑,行狹窄部擴張,必要時行多次擴張,可更換不同型號導管。擴張成功後,可植入血管支架。擴張(或植入支架)後,行血管造影,確認擴張(或植入支架)成功。術畢,區域性加壓包紮。
        3  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  護士應關心患者,耐心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介入治療的方法和注意點,介紹成功病例,以減輕其心理負擔,配合治療。指導患者進行鬆弛療法,同時解釋介入治療過程出現的不適症狀及相應處理辦法,從而使患者能密切配合完成手術。
        3.1.2血糖監測  監測三餐前,餐後2h、睡前、02:00~03:00點的血糖,待血糖控制在6.7~11.1mmol/L行介入治療。
        3.1.3血壓監測  要關注血壓變化。
        3.1.4足部護理  保持足部衛生,每日溫水泡腳,水溫不超過43℃,浸泡時間以3—5min為宜,洗完後應保持趾縫間間隙面板乾燥。還要注意足部保暖禦寒。
        3.1.5術前準備  術前護士應向患者簡單介紹治療方法及過程、術後注意事項和可能出現的反應及處理方法。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排尿、排便。對於病情複雜預計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可給予留置導尿。術前行抗生素及碘劑藥物過敏試驗。術前應禁食、禁水4h。手術前晚保證睡眠。 
      3.2術後護理
        3.2.1飲食及體位  術後即可以進食水,飲食同術前,要鼓勵患者多飲水,所有的患者術後第1天均給予生理鹽水1500ml靜脈滴注,通過水化保護腎臟。對於股動脈穿刺的患者,區域性加壓包紮,穿刺側肢體伸直,平臥24h以防區域性出血和血腫。
        3.2.2血糖、血壓監測  患者返病房後即監測血糖1次,24h內視情況2-4小時測一次。給予吸氧、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測,嚴密監測24h血壓變化。
        3.2.3用藥護理  術後患者常規抗凝溶栓治療,凱時10ug/d加0.9%鹽水250ml靜脈滴注,連續7-12天d,低分子肝素鈣5000u皮下注射q12h,生理鹽水20ml+尿激酶10萬u,經動脈導管鞘泵入。對於術後抗凝治療的患者。應注意凝血時面板有無出血點,有無嘔血及黑便情況。護士應加強巡視,穿刺部位有出血時應立即壓迫止血,查清出血原因,定期監測凝血功能。
        3.2.4併發症的預防  (1)出血:術後至拔鞘管前4-6h必須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是否有鞘管移動、出血、血腫等現象,每隔30min檢查穿刺部位,密切觀察患足血動改善情況,注意皮溫、皮色、感覺、趾端毛細血管充盈時間、足背動脈搏動及第2、3足趾面板氧飽和度。拔鞘管後每隔2h觀察1次。拔管過程中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分散其注意力。拔管後壓迫止血部位要準確,以中指和食指壓迫動脈穿刺點5~10min後再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並放置1kg沙袋,壓迫止血12h。(2)栓塞:糖尿病足血管病變特點範圍廣、病變多、累及數支動脈,並呈階段性分佈[2]。球囊擴張後易使血栓脫落髮生遠端梗死,加之術後壓迫止血、制動亦易引起下肢血流緩慢造成血栓。因此應勤按摩雙下肢防止血栓形成,密切觀察患肢足背大動脈搏動變化及密切觀察患肢足背大動脈搏動變化及遠端血供改善情況,注意有無肢體腫脹出血及血管再通後有栓塞的跡象。囑患者按醫囑常規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定時進行凝血功能監測。如患者突然出現劇烈疼痛、麻木、蒼白、面板溫度下降、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應警惕有無血栓形成或動脈栓塞的可能,應及時報告並協助醫生處理。(3)感染:介入治療術後常規應抗生素3~5d,穿刺部位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同時加強患肢遠端面板顏色和皮溫的觀察,定期進行血常規檢測,發現感染跡象及時報告醫師,爭取早期處理。 
參 考 文 獻
[1]李仕明.糖尿病足與相關併發症的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4.
[2]劉新民,潘長玉.實用內分泌學.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