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冬季養生法

  中醫,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當今,仍然令世人稱奇。和中國傳統的其他科技成果相比,中醫不但具極強的操作性,而且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理論。中醫的方法與理論淵源於《黃帝內經》。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黃帝內經的冬季養生法

  順應自然 天人相應

  冬季天寒地凍,朔風凜冽,草木凋零,昆蟲蟄伏,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處於冬眠狀態,是萬物收藏之季。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道家中醫倡導天人合一,與自然相應,與萬物沉浮,即《史記》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人體由近100萬億個細胞組成,在寒冷的冬季,每個細胞的活躍度、代謝水平都會有所降低。人體整體新陳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整個人的表現應該是多靜少動,冷靜內斂的,如同蓿根植物、冬眠動物,順應了自然的規律,便能得到自然的幫助,便可藉助自然之力來祛病養生,以“閉藏”的方式度過冬季,使我們身體更好地儲備能量,以期來年春天更好地生長。

  早臥晚起 閉藏陽氣

  所謂閉藏乃是閉藏“陽氣”。簡單說,陽氣就是“身體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冬天陽氣收斂,深藏於體內,閉藏陽氣就是要封閉、隱藏陽氣,勿使其外洩,以使陰陽相對平衡。所以冬季養生在起居上的要求便是“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裡的“早臥晚起”應該是太陽落山睡覺,太陽出來起床,對於沒有電的古人來說,完全可以做到。但對今人來說很難,因為大家一早就要去工作,很晚了才下班,還要看電視、上網,各種應酬,夜生活豐富。這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冬季更易使深藏內斂的陽氣受到擾動而損傷。

  對現代人來說,不要求和古人一樣,但是可以學習古人的這種作息時間。在冬天早睡會晚起一小會就好了***根據自己時間,上班不要遲到哈***

  適度運動 無擾乎陽

  鳥因遷徙而羽豐,獸恃蟄伏而體壯,人靠冬藏而健強。冬季氣溫低,血管遇冷收縮,血流緩慢,黏滯性增高,韌帶彈性和關節靈活性降低,極易發生運動損傷,應儘量避免做過於劇烈的活動,運動前應做熱身,活動肢體和關節,待肌體適應後再增加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對於洗涼水澡、冬泳這類自我挑戰的活動,一般人還是不要參與的好。冬季一定要避免劇烈運動後身體大汗淋漓而受風寒,因出大汗時毛孔開洩,寒邪可長驅直入,損傷陽氣;喜歡在冬季泡溫泉蒸桑拿的人們,也要適度,防止腠理疏鬆寒邪直入。

  但冬藏也不是說冬天什麼運動也不能做,俗語云: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適當的運動如散步、慢跑等,使身體微有汗出,使氣血靜而不止,陰陽更加調和,避免因閉藏少動而出現疲乏懶散、無力昏沉等症狀。

  黃帝內經中的四季養生法

  春季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白話詳解】

  春天3個月,草木發芽,天地一派生機,萬物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緩步而行,披散頭髮,舒展形體,使意志順應春生之氣而舒暢條達,而不要損害、克伐它。要順應春天的生養法則,違背這個法則,就要傷及肝氣,生長之氣不足,到夏天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夏季養生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話詳解】

  夏季3個月,是萬物繁盛的季節。天地陰陽之氣不斷相交,植物開花結果。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適應夏天的陽光,讓精神充實飽滿,並使腠理宣通,衛氣疏洩,使人心舒暢向外,如同所喜歡的東西在外界。這是與夏季相應的保養“長氣”的道理,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要傷及心氣。到了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供給秋天收養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會得重病。

  秋季養生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白話詳解】

  秋天3個月,是萬物成實的季節。此時天高氣爽,西風漸起,地氣清肅明朗,此時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聞雞起床,精神內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肅殺之氣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從而使得肺氣清平。這是與秋季相適應的保養方法,如果與之相違背,肺氣則會受傷,到了冬天就會變生腹瀉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給冬季閉藏的精氣就少了。

  冬季養生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白話詳解】

  冬季3個月,是萬物潛伏的季節。此時水結成冰,地凍開裂,這時節,人們不要擾亂陽氣,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陽升起後而起床,使精神內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態,還要避免寒氣侵襲,保持溫暖,但不要過熱而致面板開洩出汗,以致陽氣頻繁耗傷。這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蓄的道理,若違背這一原則,就會傷及腎氣,到了春天,就會得痿厥一類的疾病,供給春季發生的精氣也就少了。

  黃帝內經養生法之春困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天本應是萬物生髮,為什麼人們還會在這個時候感到困呢?讓我們為您揭曉春困之謎。

  現代醫學認為春困是由於人的機體不能很快地適應外界環境變化而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因為冬季氣溫較低,血管收縮,內臟器官和大腦的血流量增多,大腦的氧氣供應也隨之增多。而春天氣溫回暖,大腦供氧量隨之減少,於是人容易犯困。而中醫則認為,所謂的春困其實與季節無關,而是與人的精氣不足有關。春困是冬天沒有休息好、精氣不足的表現,所以到了春天需要能量生髮出來的時候,精氣就不夠用了,出現了春困。

  在冬天的時候,人們應該早睡晚起,少活動,適當進補,靜心,以貯備能量,以備來年之用。

  因此,春天容易犯困的人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在冬天的時候是不是疲勞過度了。人們應該適當調整生活節奏,避免過度疲勞,必要的時候還應該求助於醫生。

  我們說冬天的時候應該早睡晚起,那麼春天應該如何安排作息呢?

  《黃帝內經》中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與五臟中的肝相對應,主生髮和疏洩。和綠意盈盈的植物一樣,人在此時也處於生長的狀態,通常精神都比較好。這個時候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而且要外出運動,不能晚睡晚起。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卻是更喜歡晚睡晚起,甚至有一些人從來沒在夜裡12點以前睡過覺,殊不知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還有很多人有“補覺”的習慣,認為晚上睡少了,白天可以多睡會兒補回來。可事實並非如此。你可能有這樣的體會:放縱自己睡十幾個小時,睡醒後還是覺得迷迷糊糊,甚至頭還會疼痛不已。這是因為睡眠的數量並不能代替睡眠的質量。而且中醫還認為“久臥傷氣”,久臥會造成人體新陳代謝下降,氣血執行不暢,經脈僵硬不舒,身體虧損虛弱。

  隨季節調整自己的起居作息時間,適當進行戶外運動才會對緩解春困有幫助。

  人體的陽氣從子時生髮,到正午時分達到高峰,然後陰氣逐漸生髮,到午夜達到高峰。白天陽氣執行,使人體表現出各種功能;晚上陰氣執行,使人體得到休息,補充能量。這樣周而復始,達到陰陽平衡。

  子時,又名夜半、子夜、中夜,也就是半夜11點到凌晨1點;午時,又名日中、日正等,指上午11點至下午1點。是陰陽相交的時候。

  所以,在子午陰陽相交的時候,都應該休息。也就是說,除了夜裡,午時覺也非常重要,這時候也應該處於睡眠狀態,讓身體自行修復自己的能量。所以,中午補一個小覺是必要的,哪怕打個盹也行,讓陰陽之氣順利過渡。

  睡覺的時候還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向右側臥位,不要壓迫心臟;要穿寬鬆的衣服,不要穿緊身衣,祼睡其實是一個好習慣;睡前不要看恐怖片,當參加了一些劇烈活動或者興奮的聚會之後,回家應該首先要靜坐,心情平靜之後再睡覺,不然興奮過頭,反而容易睡不著;不要思慮太多,困了就趕緊睡,不要透支自己的體能,困過勁了之後,反而無法入睡。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飲食上做一些調整,緩解“春困”。一般來講,春天應該吃助陽醒脾的食物,如辛、辣和適量的酸類食物;少吃滋補、味甜、肥膩的食物,以免生溼生痰,造成痰迷心竅。痰溼體質的人往往整天昏昏沉沉、渾渾噩噩。

  沖泡燕麥粥或做面片湯,加香菜、薑片、砂仁、桂皮等。

  下面我就推薦一個生髮肝氣、祛溼健脾的食療小方法:春天的早晨最好是沖泡一碗燕麥粥,或者是揪一碗麵片湯或者麵疙瘩湯,加一點稍微辛香的有助於肝氣生髮的食材,如香菜,再加入一些有香味的調料,比如薑片、砂仁、桂皮,還可以加入少量有助於春天生髮的羊肉或雞肉。這樣吃一頓早飯,能夠保證你一天精力充沛,緩解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