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質黃疸對寶寶的影響

  新生兒黃疸是膽紅素***大部分未為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洩膽紅素的能力僅為成人的1%~2%,因此極易出現黃疸,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的文章,歡迎閱讀!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出生後,身體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過剩的紅細胞被破壞後產生的大量膽紅素,使新生兒眼睛鞏膜、面板、黏膜和其他組織染成黃色。約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於生後2~3天內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在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延到3~4周。一般而言,生理性黃疸無需特殊處理,多帶寶寶到戶外晒晒太陽,能有效幫助退黃,但不要讓寶寶直接在猛烈的太陽下照射,以免強烈的紫外線傷害寶寶稚嫩的面板。

  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主要表現為:

  ***1***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內即出黃疸;

  ***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公升;

  ***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

  ***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

  ***5***體溫不正常、食慾不佳、嘔吐等表現。

  小兒黃疸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原因有

  1、感染性

  ***1***新生兒肝炎:大多為胎兒在宮內由病毒感染所致,以鉅細胞病毒最常見,其他為乙型肝炎、風疹、單純皰疹、柯薩基、EB病毒、李斯特菌、梅毒螺旋體、弓形體等。感染可經胎盤傳給胎兒或在通過產道分娩時被感染。常在生後1-3周或更晚出現黃疸,病重時糞便色淺或灰白,尿色深黃,患兒可有厭食、嘔吐、肝輕至中度增大。

  ***2***新生兒敗血症。

  2、非感染性

  ***1***新生兒溶血癥。

  ***2***膽道閉鎖目前已證實本症多數是由於宮內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生後進行性膽管炎、膽管纖維化和膽管閉鎖;若管壁薄弱則形成膽總管囊腫。多在出生後2周始顯黃疸並呈進行性加重;糞色由淺黃轉為白色,肝進行性增大,邊硬而光滑;肝功改變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3個月後可逐漸發展為肝硬化。

  ***3***母乳性黃疸:大約1%母乳餵養的嬰兒可發生母乳性黃疸,其特點是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血清膽紅素可高達342μmol/L***20mg/dl***,嬰兒一般狀態良好,黃疸於4~12周後下降,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可發現。停止母乳餵養後3天,如黃疸下降即可確定診斷。目前認為是因為此種母乳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過高,使膽紅素在腸道內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黃疸;已有學者認為是此種母乳餵養患兒腸道內能使膽紅素轉變為尿、糞膽原的細菌過少所造成。

  ***4***遺傳性疾病: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在我國南方多見,核黃疸發生率較高;其他如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纖維病等。

  有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應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胞***常稱核黃疸***,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慧障礙等後遺症。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