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愛父母

  父母愛孩子是比孩子愛父母多的。但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就要教會孩子愛父母,他才會愛他人,也才會被人愛。怎麼教育孩子愛父母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教育孩子愛父母的方法

  教孩子體味愛的過程也是教孩子學會愛。當你喂寶寶美食時,不妨說:“好香,給媽媽嚐嚐好嗎?”通常孩子會舉起小勺送過來,你當然會對他表示讚許。但孩子要是捨不得而不給呢?你是覺得好玩,一笑了之;還是表示一下不喜歡?別小看這平平常常的逗孩子話,它會告訴孩子,媽媽把好吃的先給我吃是愛我。他也會漸漸地感受到與人分享的樂趣。

  如果孩子冷,你不妨問問他:“爸爸是不是也冷?”在給孩子新增衣服時,問問他:“爸爸衣服在哪裡?”“媽媽穿哪件?”這麼做既可以教給他日常知識,又啟發了他的愛心。

  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事使你不快時,你在明確告訴他你的感受時,可讓他設身處地想想,換了他會怎麼樣?只要我們教育得法,孩子自會明白,不僅要從父母這裡獲得愛,也要以愛相回報。

  孩子的言行反映著父母的舉止。孩子偏狹,父母恐怕不會敦厚;父母暴躁,孩子要麼冷酷,要麼怯懦;孩子能與小朋友友愛相處,父母的性格多豁達溫和;父母開朗樂觀,孩子也不會抑鬱焦慮。因此,教會孩子愛的同時,也是觀察孩子言行校正自己的機會。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就不妨記住這句話:“教會孩子愛父母,他才會愛他人,也才會被人愛。”

  如何成為孩子們最愛的父母

  孩子身上的問題往往源自父母,父母的問題不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也無從談起。不會思考和功利心是大部分父母的致命傷,要想真正成為受孩子歡迎的父母,成為孩子最親密的夥伴就要做到下面這5點。

  要懂得孩子需要什麼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樣才會“好”.如果說“好”意味著成功和幸福,那麼,孩子需要具備什麼素質才能爭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許多父母把教育目標鎖定在“考大學”上。事實上,並非只有上大學才有機會,也並非上了大學就一定有機會。只注重學歷的追求,實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健康的人格、積極達觀的態度、適應環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要懂得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不必刻意觀察,孩子就感受到我們太多的東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們太多的態度。我們想要怎樣並不重要,孩子從我們的行為中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們不應該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們必須小心,必須考慮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要懂得該怎樣去做

  知道做什麼,叫做有方向;知道怎麼做,叫做有能力;沒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沒有意義;只有方向,沒有方法,方向本身沒有意義。父母並不好當,但是必須當好。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我們不可知難而退,必須探究如何解決。請參看“沒辦法的時候怎麼辦”部分。

  要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

  既然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更好地生活,那麼,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將來需要的;現在考驗我們的,將來也會考驗孩子,我們面臨的煩惱、挑戰和機遇,將來孩子統統會面臨,雖然時代氣候不斷改變,但是與人相處、消化壓力、抵抗惰性和軟弱、剋制慾望、自我推銷、開啟局面、把握機遇等基本問題是亙古不變的。我們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僅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鑑的經驗,更傳遞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態度,所以,我們做人的時候,也是在做父母,我們生活的過程,無時無刻不是對孩子的教育。

  父母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父母通過對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處,無時無刻不向孩子滲透著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價值觀和人生觀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生活中,父母通過自己的做法給孩子示範,根據孩子面臨的具體情境向孩子提出建議和要求,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家庭氛圍和生活環境,以此來實現對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去愛孩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為了子女的前途,父母們都用心良苦,而最後的結果常常不盡人意,原因何在呢?這主要是由於他們愛孩子的方式不正確,父母缺乏明智的家庭教育所致的。

  愛他們,就要讓他們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協調發展的人

  在教育孩子成才的同時,要教育孩子成人,要知道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在父母們看來,孩子的分數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學習好,就萬事大吉。父母們往往忽視了誠信、義務、合作等良好品德的培養,忽略了健康人格的構建,因此就容易造就出一些智力優秀的“歪才”“邪才”.

  重知識輕能力培養縱然不可取,然而重智輕德同樣也不行。舉國震驚的馬加爵事件;2000年浙江金華市學生徐力用鐵頭打死了生他養他的母親;浙江教育學院周英民用裁紙刀殺害同學洪某並將同學石沉西湖等等,統統這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一直在向人們敲著一聲聲的警鐘。

  一個人是否能成才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僅佔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卻是人格因素。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父母應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但孩子必須身心健康。因為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是孩子從容應付一生榮辱、坎坷的保證。其實,孩子長大後,縱有滿腹經書倫理,而沒有實際能力也難有大的發展。現在提倡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智力和體力得到充分而完善的發展,即德、智、體、美全方面的協調發展。

  愛他們,就要讓他們經歷磨難和挫折。

  其實一個真正成才的人,他具備有各種優秀的才能,如富有創造性和個性,經得起在逆境的磨鍊以及程度較高的文明素質等等。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欠缺健全的人格。很多家長總是千方百計為孩子遮風擋雨,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殊不知,這樣等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挖掘了一個溫柔的陷阱,掉進陷阱裡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失敗和挫折的機會,不會犯錯誤也不懂得改正錯誤,自然也得不到經驗和教訓,因而永遠不會學到過硬的本領。失敗和挫折是人生的學校,它能折磨人,

  更能考驗人、教育人、鍛鍊人,使人學到許多終生有益的東西。

  愛他們,就要在他們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他性格著色的第一個染缸,家人是他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所以為人父母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如今,有些父母自己揮霍浪費、嫖賭逍遙,卻要求孩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有些家長自己看不起讀書人,卻要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等等。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

  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通過觀察和模仿學會生活,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們都有著深刻影響。父母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和人格力量為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有時,父母並不經意的一筆,往往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寫意的潑墨畫;或是汙染了整張白紙。為了孩子明天的燦爛,做家長的一定要小心描繪今天的一筆一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