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經典論文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動畫元素在茶文化傳播中逐漸發揮著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茶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茶聖陸羽在專著《茶經•一之源》中寫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儉德”被認為是我國茶文化核心內涵之一。其中,“精行”講的是社會個體的具體行為,即社會個體的具體行為要嚴恪守社會道德和社會規範;“儉德”講的是社會個體的品德發展,即要求社會個體不斷遵守傳統的道德精神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這句話體現出了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因此,充分認知和發揮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對提升大學生素質素質教育質量而言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茶文化;大學生素質教育

  1茶文化的內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加工茶葉的國家,據史料可考,茶葉在我國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茶葉歷史創造了內容豐富的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茶文化逐漸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有關茶的“精神財富”部分,如茶史、茶詩詞、茶畫、茶藝、茶道及茶樹栽培、茶葉加工技術等。本文探討的茶文化主要是指狹義的茶文化。

  2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接受素質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社會未來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針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也在不斷的深化和拓展,這一點不容置疑,但在某些消極思想的影響和衝擊之下,一些大學生在道德素養上出現了錯位,這值得我們警惕,針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還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中有待提升的地方如下。

  2.1心緒浮躁,價值觀功利化傾向嚴重。

  一部分大學生對物質的盲目追求上,貪圖享受,攀比心強,對未來不上進,但談起打扮、追星、奢侈品來,卻頭頭是道;對待學業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60分及格萬歲,只學習部分專業課程,對待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馬馬虎虎,老師抓的緊的課程認真準備,老師抓的不緊的課程敷衍了事。總之,部分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表現浮躁,價值觀功利化傾向嚴重。

  2.2審美情趣不高

  一些大學生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對美的追求降低,而對不良誘惑卻認同感強。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無論是上網瀏覽資訊或是玩遊戲,到處可見一些負面的、消極的、暴力甚至色情的內容,長期接觸這些內容,會產生一種醜惡的心態,會逐漸失去對傳統美德的認同感。

  2.3禮節禮儀缺乏

  在學校裡,大學生禮節禮儀缺失表現為:上課遲到、早退、曠課,不遵守課堂秩序,上課玩手機、吃東西,甚至呼呼大睡;在食堂買飯插隊,吃飯高談闊論,浪費糧食;在圖書館無視館內安靜秩序,大聲喧譁;在宿舍邋邋遢遢,晚上熄燈後影響他人休息,任意浪費水電,隨處亂扔垃圾等。一部分大學生禮節禮儀的缺失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走上社會勢必會對社會的禮節禮儀秩序造成嚴重的傷害,所以,必須要在校園裡強化學生的禮節禮儀,形成大學生良好的禮節禮儀規範。

  3茶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3.1茶文化能夠使大學生修心養性,陶冶情操。

  茶文化是一門藝術,茶文化多姿多彩,能夠豐富我們生活,提高生活品味。茶性是柔美寧靜的,有利於心情的平靜與放鬆,茶道和諧寧靜的理念能夠逐漸浸潤大學生的思想,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茶道融入大學生品質提升的過程中,有利於大學生形成淡泊與曠達之志,在社會實踐中擯棄個人中心主義思想,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很多文人在創作文學作品時會將茶作為意象,讀這些佳作,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能夠鍛鍊大學生的心性,感受到和諧、儉樸等中華傳統美德。通過品茶,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淨化,在潛移默化中修心養性,淨化大學生群體內心,促使大學生人格的提升與飛躍。

  3.2茶文化能夠提升大學生審美情趣

  茶的味道苦澀回甘,香氣沁人口脾,令人回味無窮。在茶藝表演中,表演者的燒水、投茶、洗茶、沖泡、敬茶等每一個程式和動作,加上表演的背景音樂、表演者的服飾等,都會在欣賞者心中形成美的意念。觀賞或者躬行茶藝表演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過程,是人的審美意識和品格修煉的過程,在選茶、泡茶、品茶的過程中逐漸美化心靈,增強人們求真向善的精神。茶文化不僅包含茶葉本身和茶藝,還包括茶文、茶詩、茶聯、茶俗、茶音樂、茶舞蹈等多種茶文化形態。在高校中推廣茶文、茶詩、茶聯、茶俗等,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大學生的人文知識,促使大學生對茶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大學生可以從部分簡單低俗的網際網路內容中解脫出來,真正增加審美內容,提升審美情趣。而在高校中推廣茶音樂、茶舞蹈等,則有益於豐富大學生群體的藝術知識文化並提升大學生群體的藝術審美能力。

  3.3茶文化能夠增強大學生禮節禮儀

  茶文化中包含著很多的禮儀,泡茶的程式非常講究,要經過很多的細節和流程,通過溫杯、置茶、醒茶、沖泡等十幾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詳細的操作方式和禮節禮儀。如在飲茶過程中,無論是座次安排、泡茶、請茶、飲茶還是續茶,都具有許多講究,對這些禮儀內容做出瞭解與實踐,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瞭解我國傳統禮儀文化,並認識到這種禮儀文化在現代社會尤其是現代交際中的重要作用。茶文化中的茶禮儀實現了飲茶與我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結合,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可以成為對大學生群體開展禮節禮儀教育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蘇葉嘉.“精行儉德”探賾[J].茶博覽,2016***04***.

  [2]王莎莎.茶文化與茶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03***:2.

  [3]劉悅.著眼學生長遠發展培養素質奠基人生[J].陝西教育***教學***,2016***04***.

  2

  華裔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摘要:茶文化起源於中國,在中國有4700多年的歷史,在世界文化長廊中綻放著耀眼的光華。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文化往來也更加緊密,近些年來,中國茶文化在世界文學領域的影響,為更多學者所關注,尤其是英美文學的影響,多年來一直是文化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就以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進行幾方面分析,並以小說《吃碗茶》為例,對茶文化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影響進行剖析。

  關鍵詞:茶文化;華裔美國文學;影響;吃碗茶

  華裔小說《吃碗茶》在華裔美國文壇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說的整體架構與內涵具有濃郁的中國式家庭小說特點,而同時作品中的很多細節,又展現出了很多西方文學的特色,尤其是其中有關茶文化內容描寫,完美地整合了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吃碗茶》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茶”這一意象入手,展現了作者對當時自己的境遇以及自己所處的這個階級的態度,可以說是華裔美國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對世界茶文化交流與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1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所謂的華裔美國文學,就是具有美國國籍的中國作家所創作的作品,這些人有的是長期生活在美國,有的是對美國文化比較瞭解,他們是世界文學領域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華裔文學在上個世紀的中葉漸漸興起,這個時期美國華裔文學發展十分快速,並且人們對華裔美國文學的認可度很高,當然也有眾多優秀的作品流傳下來。那麼如果說到華裔美國文學中的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吃碗茶》這部作品,它是,美國華裔作品中對中國元素詮釋最好的文學作品之一,其作者為朱路易。與《吃碗茶》一樣,所有的美國華裔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基本都是以“茶”這個元素為線索,並通過各種茶事,展開情節,最終展現人物關係、作品內涵。茶文化的起源是中國,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神奇的地方在於,不管是美國、英國還是荷蘭,很多歐洲國家對於茶的喜愛,甚至遠遠超過了中國人,並且在長期的文化融合以及發展過程中,這些國家也漸漸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茶文化體系,這當然也為華裔美國文學奠定了優良的文化土壤。

  2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茶文化的具體體現

  以《吃碗茶》這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為例,對其中的茶文化進行研究,通過“以小見大”的視角,為人們展現我國茶文化對華裔美國文學的影響:

  2.1家庭小說的架構與倫理

  首先,按照故事的整體架構可以發現,《吃碗茶》是一部刻畫家庭瑣事以及人物關係的小說,主要涉及兩個家庭,一個是王化基一家三口、兒子賓來和美愛的小家庭以及賓來伯父王竹庭一家。對於華人大家庭來說,最具代表意義的制度包括兩種,一種是實行了家長制管理模式,另一種是實行了堂會制度的管理模式。小說的線索以兒女情長、家庭婚姻的狀況著手,通過對家庭中瑣碎小事的細節描寫突出生活中的種種困境與生活的艱難。其中最讓人難忘的暴力場面,當屬王化基割了阿桑的一隻耳朵。通過局內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對華裔社群中的生活瑣事、日常行為等情況進行描述,充分的體現了雷庭招心思的縝密。將主要的視角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上,也許有以下一點原因:

  首先,利用人們對生活中家庭的重視,還有家庭小說在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中的地位,從而對我國的“家國”傳統精神進行弘揚。在《中國文化導論》中曾經提到關於家庭的概念,其中闡明瞭家庭是中國文化的基石,豐富的家庭文化匯聚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直到今天,仍有頒佈論語治天下的理論,可見儒家經典的典籍對現代生活具有著非凡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更注重於忠孝仁義等道德禮儀的養成,這點在閱讀了《吃碗茶》之後就會有明顯的感受。然後,利用書中虛擬人物的一言一行,講述了關於“孝悌仁義忠恕”等儒家倫理的觀念。之所以將家庭作為書寫重點,主要還是家庭生活存在普遍性與大眾性,讀起來更加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利用家庭文化情況去表明自己對社會的一種態度問題,利用潛移默化的書寫家庭小說去反襯對生活中不公的不滿,並折射出華人在美國所受到的壓迫和所處的困境。

  通過對小說的總結,人們發現,作者書寫的小說雖然圍繞華人的日常生活,但是還是想通過兩代人之間思想觀念的差異來表現傳統文化與西方價值的格格不入。其次,中國人對於家和鄉土之情非常注重,視其如自身血液一樣重要。中國人不想自己被視為工具,所以對家與家庭生活的概念才更加重視。因此,小說中對人物的描寫有時顯得有些戲劇化,看似滑稽卻是對生活的真實寫照。比如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有家室的人***familyman***”,雖被戴了綠帽子,可是為了保持家庭的完整卻依然決定退步和忍讓。小說出現的時間段,正是單身漢走向家庭溫暖的重要時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對於設定的不平等“排華人法”,使得華人不得已忍受了多年的單身漢生活,扮演著單身漢父親與缺席的丈夫等角色。無論是在肉體的折磨或是在精神的打擊上,都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這也對華人的下一代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家”的概念更加重視,瞭解其中心酸和痛苦的他們,懂得感恩於珍惜此刻的來之不易。作者在這個時機利用家庭書寫小說,對華人的歷史重大轉折時刻進行記錄,是一次挑戰之舉,更是深謀遠慮、審時度勢之舉。小說中有幾個比較鮮明、呆板、固執的角色,讀起來讓人有些氣憤的同時,又對生活的不公產生抱怨。對於固有倫理的墨守成規,使得父親王化基成了封建家長的典型代表。他時刻牢記“本分***du-ties***”。雖然自己不論是在作為別人的丈夫方面,或者是作為父親方面都非常失敗,可還是喜歡拿“本分”說事,同時要求所有人做事要有規矩,不可以魯莽任性。小說中時刻穿插著關於“本分”的描述。

  比如:本想盡早與妻子團聚,卻時刻拿生意忙當作藉口,這種對生意的本分使得他與妻子始終見不到面。還有,他作為父親,認為兒子需要儘早結婚成家,認為這是自己應盡的、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義務,同時將兒子要儘早傳宗接代也列為“本分”的範疇,真讓人哭笑不得。賓客與父親王華基的想法一致,主張“盡本分”是子女必須遵守的義務。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服從和妥協,不具有有價值的實際意義。他們那一代人嚴格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言聽計從,賓來不敢有半點違反,這是一種盲從,是社會制度的一種悲哀。論語中也將“孝敬父母,敬愛兄長作為仁愛的根本”。這時的賓來已經來到了美國,作為年輕人的他,對美國的文化也有一定的瞭解,思想上也有所變動。主要是不再受重男輕女的固有思想束縛,畢竟在美國女孩也同樣受到寵愛。雖然在思想上有變動,但是賓來還是保留著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趨於順從現實與傳統的一面。小說將賓來和其父子關係作為主線,遵循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道德理念,這都體現了中國式家庭小說的特有倫理內涵。

  2.2“在路上”小說的故事情節

  將“中國性”展現的淋漓盡致的華裔美國作家,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就有這種本領。比較典型的《吃碗茶》小說,講述了中國式的家庭關係,同時也融入了西方“在路上”小說的特徵。利用中西方文化的結合,使得故事的背景和起因,都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小說中描寫的情節主要是人們遷徙和流浪的生活,伴隨著精神的巨大壓力,有些人甚至會出現精神出軌與漂泊的情況,對生活的無奈和鬥志的喪失成了小說的主線。這裡生活的人們有短短几天的,也有長達幾十年的,而之所以選擇背井離鄉的搬遷,有的出自自願,更多的是被迫旅行。

  文中關於搬遷從水路寫到陸路再到航空,採取的方式全面,參加的人物複雜。這部小說講述的是華裔美國人流亡的故事,對於生活中的真實寫照,比如孤獨、許諾、失信、婚姻以及背叛等故事的描述。其中還講述了一位英雄的事蹟,他搬離故土毅然選擇流亡生活,在異國他鄉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還是關於“流亡”、“流浪”和“在路上”的故事。還有,賓來雖然暫時擺脫了小家庭的束縛,擁有了獨立的思想,可是還是要在眾多華人的生活環境中生存,他利用自己的方式迎接來自西方的文化,從而成長進步。總之,小說《吃碗茶》出版於1961年,作者是美國的作家雷庭招。

  小說的內容主要以移居美國的中國人生活作為根基,描述的是當時美國的唐人街中華人的生活狀態。通過對小說的結構與講述的道理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其實是一部關於中國式家庭生活的介紹。通讀全文還可以發現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這部小說不但講述了關於吃茶的事,而且還融入了部分西方的文學特色,其中不乏有幾分流浪漢小說的描寫風格。利用時隱時現的“在路上”情節,體現出物質上的窘迫以外,還伴隨著精神上的孤獨。由於生活的無奈,多數人物選擇從“家庭”走到“路上”,雖然有些也是處於自願,但更多的還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利用巧妙的記錄描寫了家庭小說與“在路上”等流浪小說之間的聯絡。迴歸了“成長”與“歸宿”的主題設定,同時也闡明瞭年輕人的成長經歷和做為弱者的女性覺悟。關於小說中內容的描寫,一方面是對中西方元素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實情感,在這兩點上倒是可以值得相信的。小說中的華人以及典型人物賓來多次的更換工作,多次的搬家,讓讀者閱讀的同時思考不同旅程帶給人們的弊端。

  賓來以及妻子對婚姻的不忠誠,是精神上的“出軌”行為。同時伴隨著作者故意隱藏的關於王華基的妻子李氏長達二十多年的心靈流浪行為,更值得人們唏噓。結束語茶文化在文學領域的滲透、影響,直接推動了文學的發展,也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內涵。本文僅以美國華裔文學作品為範圍,通過對典型作品《吃碗茶》的解析,研究了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文學愛好者以及作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參考文獻

  [1]趙文書.華裔美國的文學創新與中國的文化傳統[J].外國文學研究,2003***3***:69-75+172-173.

  [2]蒲若茜.“越界”與“迴歸”———20世紀末華裔美國文學的主題演變[J].中國比較文學,2006***2***:90-102.

  [3]吳冰.華裔美國文學中的翻譯問題[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0***1***:12-20.

  [4]文晶.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一個尚待拓展的領域[D].黑龍江大學,2011.

  [5]吳冰.華裔美國文學的歷史性[J].外國文學研究.2010***7***:34-35

  [6]陳祖群,肖寶鳳.對話:北美華人文學中的漢語文學與英語文學[J].華文文學.2013***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