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練氣息的方法

  剛學音樂的同學應該都有遇到練習美聲時的尷尬問題,要麼就是聲音根本上去,喉頭非常緊張,要麼就是出現不乾淨的聲音,甚至破聲,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美聲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美聲練氣息到底應該怎麼練

  一,強調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功到自然成” 聲樂教學中有句行話是這樣說的:氣息過關了,唱歌就學到一半了。可見氣息對於歌唱當中的重要性。使我們知道了歌唱當中許多毛病都出在氣息上。然而,我們的許多高中生***尤其是男生青春期嗓音變聲後***歌唱的用氣仍存在較多的問題。教師應該讓學生清楚的明白:歌唱的呼吸分為三個階段:吸氣、呼氣、換氣。吸氣要正確、自然、吸得深,吸得恰當,氣息從口、鼻同時吸入,經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到肺葉的底部,後腰鬆開,把氣息推向後腰部。動作要輕鬆、自然。每唱完一句,橫膈膜周圍都要放鬆。不牽強,不僵硬。兩肩後展自然下垂,胸部放鬆不要抬起,否則各部肌肉緊張,喉部肌肉群會因之僵持,造成聲音發直毫無歌唱的顫音,其他發聲器官亦不能靈活地有規律地活動。 呼氣應當平穩,均勻,有控制,呼氣的關鍵是要找到支援點,找到呼吸器官和發聲器官有機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這個支援點,找到了這種配合的力量,呼氣就走上了正確的軌道。呼氣時,橫膈膜平穩地上提,兩側下肋逐漸回收,使氣息通過氣管送入聲門。這種橫膈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我們稱之為向上向裡的力。應該指出的是,呼氣時不僅有這個呼氣肌群形成的向上向裡的力,同時還有一種與之抗衡的,由吸氣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協同動作。根據演唱需要,調整抗衡程度。有這種呼與吸協調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關係的呼吸,是具有支點的呼吸。得到了正確的呼吸支點,就可以得到有氣息支援的聲音。也便於出現我們期盼的顫音。 換氣,我又把它叫做句間吸氣,或補氣,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環節。許多初學者在歌唱中往往不能放鬆呼吸的肌肉群,而使得聲音發直、沒有顫音。第一句開唱以後的句間,能否吸好或補好氣,關係到吸氣與呼氣能否得以迴圈往復,關係到已經獲得的呼吸支援能否繼續保持。因此,我們必須象哨兵站崗一樣堅守陣地,決不能在換氣時讓呼吸的部位往上移動,決不能影響歌聲的氣息支援。一方面根據樂句旋律的進行而換氣,另一方面根據作品的表現而換氣。換氣的要求高,難度大,需要重點訓練。練習時,可以選擇一些小歌曲,有意識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讓句間換氣有足夠的時間和準備,等練到熟練的程度,逐漸加快到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地進行換氣,使歌唱成為藝術的歌唱。

  由上述方法形成的吸氣、呼氣、換氣,構成了有支點的呼吸,由此產生的氣息發出基音,通過舌頭放平,適當開啟喉嚨,經過上咽管道,在頭腔***鼻腔、上額竇、額竇、蝶竇等***處,使其產生混合共鳴,就能獲得音質純淨,音氣圓潤的聲音,這種有氣息支援的進入這個地方振盪的聲音,而且把發聲的著力點向喉頭的背後————軟顎、舌根、喉頭這個咽腔地方,會有高頻泛音,力度變換自由,聲音具有穿透力,有激情,有魅力,富於表現力,同時,這樣的聲音才能吐字清楚,才能深刻表達歌曲的感情。我們期盼已久的顫音也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也可謂:功到自然成。總而言之,要想唱出顫音,就要運用好聲樂界公認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

  二,有意識訓練,從不自然到自然——逐漸形成。 在初學聲樂階段,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若仍不見顫音出現,我們還可以採用一些輔助方法,例如從最自然的中聲區開始選用: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1 — — — ||| 啊 ---------------------------------------------------------------- 採用這條練聲曲應掌握前部分慢、後部分快的練習方法***也就是由慢到快的方法***。先矯枉過正、有意識的“搖唱”再過度到自然的顫音,即要有一個從不自然到自然的過程,仔細體會顫音的感覺。聲樂老師在教學中,也可用左手作出小提琴揉弦的動作來提示學生。學生的頭腦中也應時刻要有唱出顫音的意念。同時,注意咽壁前的軟顎肌肉要有所活動,控制好7與1的半音關係。最後的“1”延長時,聲帶與口腔內的軟顎肌肉群要適當放鬆,氣息吹動聲帶產生出的震動頻率不能太慢,慢了就有“搖”的毛病,頻率過快又會出現“ 抖”的毛病象——“羊叫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