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可以種植的蔬菜品種

  現在室內種植蔬菜已成為一種時尚,那麼室內可以種植的蔬菜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胡蘿蔔和蘿蔔:

  大多數塊根作物需要的深度比你在室內能提供的藥深,但蘿蔔,尤其是圓形或球形品種,紮根不是很深,在盒子裡以及***平底***鍋、桶槽盒子裡都能茁壯成長。一般都是在晚冬時期到中秋節時期播種種子,21~25天后成活的種子就會出土。圓形品種的蘿蔔在鍋碗瓢盆和箱子中也能成活。

  土豆:

  用於戶外種植的種子結節很容易生長在大水桶、甚至塑料編織袋中,產出有價值的美味的土豆。當種植結節的時候,在容器的頂部留有空間,當植物長達後來增加更多的肥料。首先頂部的袋子可以拿下去,然後捲起,就這樣按要求做。

  蘑菇:

  蘑菇是一種理想的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都可以室內種植的農作物。準備好幾袋蘑菇菌絲的專用肥料,只需要在被遺留在同一個不變的、黑暗的地方,如一個閣樓或碗櫃裡之前澆水。在蘑菇種植了幾周後,都應該保持在50到60F***10-15C***的溫度。或者用你自己做的肥料或是購買的催化劑做肥料。把這種混合物包裝在無菌包裝容器,如大的塑料桶。當初熱殆盡後,這種混合物就轉化成了化肥,倒入種子裡。

  室內種植土豆的方法

  選擇土豆

  土豆的種植一般有兩種,一是種子,二是種薯。家庭中操作最簡單的是種薯。

  可以選擇從菜市場直接買回來的,表皮沒有破損的土豆,處理後直接種下去。

  用鋒利的小刀將土豆分成4~6塊,保證每塊土豆上的“小眼睛”***就是土豆表面坑坑窪窪的地方***不多於3個。然後將其放在陽光下晾晒1~2天,直到看見眼睛部位發芽為止。

  在此過程中注意,一定不要浸泡土豆,土豆不比種子,浸泡只會讓土豆腐爛的更快,反而在乾燥處,切面癒合的就會更快一點。

  你可以將土豆種在一小塊土裡,或者種在大缸,陽臺的塑料泡沫中,最重要的土壤儘量沒有雜草、雜質。除此之外,加入少量有機肥。

  將發芽完好的土豆蘸上草木灰,在室內放置1~2天,對於長芽較多的土豆塊,可以留下飽滿的芽,其餘的芽用手掰掉。

  在箱子中劃上兩道溝,將土豆塊種下去,土豆芽向上擺放好。正常的密度要20釐米左右一個,但擔心出芽率可以稍微密集一點。然後蓋上土,厚一點3釐米左右,然後澆透水。放在溫暖一點的環境。

  10天左右就冒出小芽了,這就算種植成功,慢慢的會逐漸長高。

  你可以分期收穫土豆,在土豆種植後7~8周時,有些土豆會開花,將花朵摘下,並摘掉一部分的葉子,讓土豆繼續完全生長,當藤葉開始變黃,就可以收穫了。

  土豆的種植方法

  種薯處理:

  ***一***精選種薯

  在選用良種的基礎上,選擇薯形規整,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徵,薯皮光滑、色澤鮮明,重量為1-2兩大小適中的健康種薯作種。選擇種薯時,要嚴格去除表皮龜裂、畸形、尖頭、芽眼壞死、生有病斑或臍部黑腐的塊莖。

  ***二***切塊與小整薯作種

  種薯切塊種植,能促進塊莖內外氧氣交換,破除休眠,提早發芽和出苗。但切塊時,易通過切刀傳病,引起爛種、缺苗或增加田間發病率,加快品種退化。切塊過大,用種量大,一般以切成20-30克為宜。切塊時要縱切,使每一個切塊都帶有頂端優勢的芽眼。切塊時要剔除病薯,切塊的用具要嚴格消毒,以防傳病。

  小整薯作種,可避免切刀傳病,而且小整薯的生活力和抗旱力強,播後出苗早而整齊,每穴芽數、主莖數及塊莖數增多。因而採用25克左右健壯小薯作種,有顯著的防病增產效果。但小薯一般生長期短,成熟度低,休眠期長,而且後期常有早衰現象。栽培上需要掌握適當的密度、作好催芽處理,增施鉀肥,並配合相應的氮磷肥,才能發揮小薯作種的生產潛力。

  ***三***催芽

  催芽是馬鈴薯栽培中一個防病豐產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進早熟,提高產量。同時,催芽過程中,可淘汰病爛薯,減少播種後田間病株率或缺苗斷條,有利於全苗壯苗。催芽方法:將種薯與沙分層相間放置,厚度約3-4層,並保持在20℃左右的最適溫度和經常溼潤的狀態下,種薯經10天左右即可萌芽。催芽時,種薯用0.5-1ppm赤黴素液或0.1-0.2%高錳酸鉀液浸種10-15分鐘或用2%硫脲浸種20分鐘,均可提高催芽效果。

  選地整地:

  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選擇三年內沒有種過馬鈴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對連作反應很敏感,生產上一定要避免連作。如果一塊地上連續種植馬鈴薯,不但引起病害嚴重,如青枯病等,而且引起土壤養分失調,特別是某些微量元素,使馬鈴薯生長不良,植株矮小,產量低,品質差。馬鈴薯與玉米、小麥等植物輪作增產效果較好。

  馬鈴薯塊莖膨大需要疏鬆肥沃的土壤。因此,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最好選擇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且排水良好、耕層深厚、疏鬆的砂壤土。前作收穫後,要進行深耕細耙,然後作畦。畦的寬窄和高低要視地勢、土壤水分而定。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可作寬畦,地勢低,排水不良的則要作窄畦或高畦。

  施足基肥:

  馬鈴薯在生長期中形成大量的莖葉和塊莖,因此,需要的營養物質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鉀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施足基肥對馬鈴薯增產起著重要的作用。馬鈴薯的基肥要佔總用肥量的3/5或2/3。基肥以腐熟的堆廄肥和人畜糞等有肥機為主,配合磷、鉀肥。一般畝施有肥機1000-1500公斤,過磷酸鈣15-25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基肥應結合作畦或挖穴施於10釐米以下的土層中,以利於植株吸收和疏鬆結薯層。播種時,每畝用腐熟的人畜糞尿20-30擔,或氮素化肥5-8公斤作種肥,使出苗迅速而整齊,促苗健壯生長。

  適時播種:

  確定馬鈴薯播種適期的重要條件是生育期的溫度。原則上要使馬鈴薯結薯盛期處在日平均溫度15-25℃條件下。而適於塊莖持續生長的這段時期愈長,總重量也愈高。多數是收了晚稻或中稻以後種植。秋薯以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種為好,冬薯以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播種為宜。

  合理密植:

  構成馬鈴薯的產量因素是單位面積株數與單株產量的乘積。單株產量是由單株結薯數字與單薯重確定的。而群體增產與單株增產之間是矛盾的。當單位面積株數增加時,單株產量相應降低,兩者都與栽植密度存在著一定依存關係。在一定密度的範圍內,群體的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單株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確定密度必須考慮群體產量與個體產量兩個相矛盾因素協調統一。如果密度小時,雖然單株發育好,產量高,但由於單位面積內總株數小,結薯較少,產量不高。如果密度過大,雖然總株數多,但單薯重很低,同樣產量不高。因此,合理密植就是要使單位面積內有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既能使個體發育良好,又能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從而獲得高產。從群體和個體協調發展考慮,馬鈴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畝種6000株左右,每株2-3莖較為適宜。

  田間管理:

  ***一***查苗補苗

  馬鈴薯出齊後,要及時進行查苗,有缺苗的及時補苗,以保證全苗。補苗的方法是:播種時鈄多餘的薯塊密植于田間地頭,用來補苗。補苗時,缺穴中如有病爛薯,要先將病薯和其周圍土挖掉再補苗。土壤乾旱時,應挖穴澆水且結合施用少量肥料後栽苗,以減少緩苗時間,儘快恢復生長。如果沒有備用苗,可從田間出苗的壟行間,選取多苗的穴,自其母薯塊基部掰下多餘的苗,進行移植補苗。

  ***二***中耕培土

  中耕鬆土,使結薯層土壤疏鬆通氣,利於根系生長、匍匐莖伸長和塊莖膨大。出苗前如土面板結,應進行鬆土,以利出苗。齊苗後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釐米,並結合除草,第一次中耕後10-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淺。現蕾時,進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中耕更淺。並結合培土,培土厚度不超過10釐米,以增厚結薯層,避免薯塊外露,降低品質。

  ***三***追肥

  馬鈴薯從播種到出苗時間較長,出苗後,要及早用清糞水加少量氮素化肥追施芽苗肥,以促進幼苗迅速生長。現蕾期結合培土追施一次結薯肥,以鉀肥為主,配合氮肥,施肥量視植株長勢長相而定。開花以後,一般不再施肥,若後期表現脫肥早衰現象,可用磷鉀或結合微量元素進行葉面噴施。

  ***四***防治病蟲害

  馬鈴薯的病害較多,常見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瘡痂病、癌腫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較多時節和植株花期前後發生。因此,要注意及早用波爾多液或瑞毒黴進行防治。青枯病目前藥劑防治較難,防治方法主要通過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以及用小整薯作種等措施進行防治。

  馬鈴薯的害蟲主要有瓢蟲、土蠶、蚜蟲、蠐螬、螻蛄等,可用藥劑或人工捕殺等措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