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植成本

  小麥種植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小麥種植的每畝種子用量和化肥用量仍有小幅增長,但隨著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每畝小麥的用工數量逐漸減少。隨著通貨膨脹和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中國也不斷走高,五年增幅達62.4%,其中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增長最為迅速。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都是種植小麥的機會成本,五年增幅分別達到87.7%和80.9%。

  2014年中國小麥的種植總成本平均為965.13元/畝,較2013年的總成本914.71元/畝,增長50.42元/畝,增幅為5.51%。成本構成方面,人工成本佔比最大***37.79%***,另外三項比重較高的成本分別是土地成本***18.79%***、化肥成本***15.12%***和機械成本***13.12%***。

  小麥高產種植技術

  第一、良種準備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良種是獲取增產的內因,是農業科技的載體,具有高產、穩產、優質、低耗的作用。

  1、選用良種的原則:一是要選用與當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品種:二是要選用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品種。選用時應積極聽取小麥生產專家以及市場分析專家的推薦指導意見,降低生產的盲目性。

  2、種子的處理:經過一定時間儲藏、加工以後的種子,發芽率、水分指標等是否符合要求,要進一步測試鑑定,同時注意播種前的晒種、選種等其它準備工作,確保種子質量。

  豫麥***鄭農7號***

  1.品種來源:1982年由鄭州市農科所用矮3號//***孟縣201×牛株特***/豫麥2號雜交選育而成。1994年審定命名為麵包用優質小麥新品種,同年10月獲全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銀獎。1998年定為國審小麥品種。

  2.特徵特性:豫麥34號屬弱春性大粒品種,分櫱力中等,千粒重45g,白粒角質,株高80cm左右,抗伏倒力強,早熟,成熟期同豫麥18號,高抗白粉病、條鏽病,綜合性狀好。熟相欠佳,易感蚜蟲。

  3.品質狀況:豫麥34品質優良,其容量802g/l,蛋白質含量10.41%,溼麵筋32.1%沉降值55.5ml,吸水率62.6%。麵糰形成時間8.1分鐘,穩定時間10.3分鐘,麵包體積732cm3,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規定的麵包小麥標準,與國外進中的加麥2號小麥相近。

  4.栽培要點:豫麥34是一個高產、優質、晚播早熟新品種,適宜我省中北部地區中晚茬種植。播期以10月10日左右為宜。播量每畝7~8kg,晚播應適當增加播量。返青、齊穗期注意用粉鏽寧防治葉枯病,噴灑磷酸二氫鉀及氧化樂果防治蚜蟲。

  遼春6號,揚麥5號,揚麥13,揚麥16,鎮麥4號,鄭麥9023,寧麥2號等

  第二、整地準備

  整地是小麥生產的基本環節,施底肥與整地結合進行。

  1、增施有機肥,平街施肥,增強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基本保障,要保證小麥在獲得高產的基礎上,品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對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較高。整地時,一是要求畝施優質有機肥3000公斤以上,農家肥缺乏時,實行小麥、玉米秸杆還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畝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銨20公斤,磷酸鉀15-20公斤,硫酸鋅1-2公斤等。

  2、深耕細耙、精細整地

  整地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是保證全苗和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標準是:一平、二勻、三鬆。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釐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後復平,避免出現墒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墒情均勻,肥力均勻;三鬆是要鬆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壟等。

  第三、運用精播技術,建立最佳群體結構

  不同播種期、播種量、播種深度等不僅能調控小麥的群體結構,還會影響小麥的生育程序、產量和品質。

  1、適時播種

  在影響小麥形成壯苗的諸因素中,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若播期過早,麥苗易涉長,冬前群體發展難以控制;土壤養分早期消耗過度,易形成先旺後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蟲害、凍害等。播期過晚的缺點是:

  ①溫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齡小,冬前營養生長量不夠而形不成壯苗:

  ②根系不發達,分櫱少,體內有機養分積累少,抗逆性差;

  ③發育延遲,穗分化開始晚,穗頭小;

  ④成熟延遲,種子形成和灌漿過程處在較高溫度條件下,千粒重降低,顯著減產,影響品質。不同地區條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一般的小麥在10月5-10日播種,到12月10日,日平均氣溫下降到0℃進入越冬期,冬前大於0℃,積溫600-650℃,能滿足小麥形成壯苗的要求。

  2、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促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3、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釐米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幹,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櫱晚,分櫱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第四、配套田間管理技術

  實現小麥優質高產,種好是基礎,管理是關鍵,在提高種植基礎前提下,應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的特點,採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1、抓好冬前冬季麥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櫱、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主要管理措施是:

  ***1***及早查苗,補種補栽

  小麥出苗後,及時查苗補苗,採用於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小麥3-4葉期進一步疏密補稀,將疙瘩苗疏開,栽苗後普澆一水,確保早發趕齊。

  ***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進一步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據地力、苗情、墒情、氣候條件等來決定

  ①澆冬水

  澆冬水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狀況,滿足小麥越冬期間及返青期的需水;二是可以平抑地溫;三是可以沉實土壤,可冬水春用,延遲春灌,利於地溫回升,麥苗返青早:四是可以減輕病蟲害等。

  為充分發揮冬水的作用,澆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把握好澆水時間。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澆水,這個時候日平均氣溫通常在3-5℃之間,夜凍晝消。澆水過晚,水滲不下,遇到寒流時地面易結冰,麥苗窒息會死亡;二是澆冬水後,一定要在墒情適宜時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持墒情。

  ②追冬肥

  俗話說:施肥“年外不如年裡”、“冬追金,春追銀”,深刻的說明了追冬肥的增產作用。冬前追肥基本上冬施春用。

  追冬肥一般結合澆水進行,一是冬肥不應過量,對土壤肥力高、群體量大、壯苗、旺苗,應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貪青:二是不需澆冬水的麥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塊,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3***深耘斷根,鎮壓劃鋤

  深耘10釐米以上,可以斷老根,噴新根,深紮根,對小麥根系有促控作用,對於群體過大的麥田能明顯地控制群體的發展。對於過旺、群體過大的麥田,可以在立冬前後採用鎮壓措施。鎮壓在午後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壓傷麥苗。劃鋤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滅草、鬆土、彌補裂縫、防早保墒、減輕或防止凍害等。

  2、加強春季麥田管理

  主要管理措施是:

  ***1***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穩健生長

  肥水管理:對群體適宜的高產麥田,小麥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麥苗過旺生長。對個別群體不足的麥田,在起身前後適當施肥澆水。

  適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對群體偏大、有倒伏危險的麥田,每畝採用20%壯豐安乳油40毫升+75%巨星乾燥懸浮劑1克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起到化控防倒、化學除草的目的。

  ***2***重施拔節肥水

  具體的追肥時間應根據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體適宜的高產田,宜在拔節初期至中期,對於群體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中、後期追肥水。

  ***3***澆透孕穗水

  孕穗期是小麥一生中需水臨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減少小花退化,提高結實率,增加穗粒數。

  3、注重後期管理

  後期管理的主要任務目標是:防早衰,防倒伏,促進粒重,改善品質,提高產量。主要措施是:

  ***1***澆好灌漿水

  抽穗灌漿期是小麥需水最多的時期。小麥在揚花後10-15天及時澆灌漿水,以保證生理用水,同時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乾熱風,延緩葉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質、麵筋含量。

  ***2***葉面追肥

  小麥揚花後灌漿期間,選擇晴天下午4點以後,葉面噴施2%尿素+0.3%磷酸二氫鉀,間隔7-10天連噴2遍,不但能增產,還可提高蛋白質含量,延長麵糰穩定時間。

  第五、適時收穫,防雜保純

  俗話說“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丟”,小麥適時收穫的最佳時期是蠟熟末期。蠟熟末期的長相是:麥穗、穗下節和葉片全部變黃,莖杆尚有彈性,籽粒含水量約22%左右,籽粒較堅硬,已呈現光澤。

  優質小麥要注意的是商品優勢,所以不論種子還是商品糧都應到田間去雜,單收單打,分場單晒,確保種子的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