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去八達嶺長城旅遊注意事項

  春季,萬物復甦,春暖融融,是爬山登長城的好季節,那麼在這時候去八達嶺長城旅遊需要帶什麼物品呢?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八達嶺長城旅遊,注意不能在那裡的城牆上刻字,或者是故意破壞城牆。那裡城牆上的磚土,都是歷史悠久的文物。蓄意破壞文物是非常不道德的,而且這也是犯法的行為。這種行為一經發現,就會被刑事拘留,並且會被勒令賠償鉅額的文物破損費。其次,春季期間那裡遊客很多,有一些小偷會在人群中間趁機偷盜。因此,遊客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財物。另外,在那裡遊玩時也不要擁擠,否則在長城上很容易會發生危險。

  春季去八達嶺長城旅遊必備物品

  春季的時候,那裡的空氣不是很好,因此最好帶上一個防霾口罩。防霾口罩可以有效過濾空氣中的粉塵,這樣就能避免呼吸道吸入過量的霧霾。其次,那裡的氣候有些寒冷,最好穿上雙層保暖的衝鋒衣。另外,那裡的路程很長,全程走下來至少需要三個小時以上,因此一定要穿上一雙合適的平底運動鞋。最後,在那裡遊玩最好帶上飲水,勞累的時候就可以停下來,及時補充水分了。

  春季去八達嶺長城旅遊貼士

  八達嶺長城的路程比較長,在那裡登長城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跑。如果一開始就跑上長城的話,到最後返程的時候,腿會比較疼。其次,長城售票處那裡會有很多的黑車,這些黑車可以接遊客上長城。但是,長城那裡是有免費接駁車的,只要耐心等一會就會來,不需要坐那些收費的黑車。最後,要注意下長城的時候,可以扶著旁邊的扶手慢慢下,否則很容易會感到腿軟。

  八達嶺長城旅遊景點介紹

  水關長城

  八達嶺水關長城位於北京市西北40公里,此段長城是八達嶺長城東段,因修建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的京張鐵路而截

  八達嶺長城石佛寺

  斷。水關長城是明長城的遺址,由抗倭名將戚繼光督建,距今有四百餘年曆史。此段長城建於險谷口,自水門箭樓長城呈“V”字型,順應山勢而行,箭樓即是敵樓同時兼具水門功效,此種建築方式在沿線長城中極為罕見,故名水關長城。水關長城地勢險要,蒼龍起伏於崇山峻嶺之間,穿行於懸崖峭壁之上,城堡相連,烽燧向望,雙面箭垛,拒敵萬千。水關長城東起“川字一號”,西至京張鐵路,全長6.8公里,以奇、險、陡、堅著稱。

  八達嶺水關長城地處關溝中部,七十二景似明珠般散落於長城四周,彈琴峽、金魚池、石佛寺、駱駝石等諸多景點散落於方圓25000平方米空間。順著長城西行三千米,將看到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及“人”字型鐵道。水關長城於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人1000餘萬人次,籃球巨星喬丹、F1賽車手託亞都曾到水關長城觀光遊覽,香港演藝界巨星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背景即為水關長城。

  城牆

  八達嶺長城城牆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

  敵樓

  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牆臺,也有上、下兩層的敵臺,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臺堡的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臺突出牆外,收牆於臺內。已修復南四樓、北四樓及北五樓等16座敵樓。

  ①南、北四樓。位於關城南、北兩峰上,南、北各有4座敵樓,是最早開放遊覽的地段。兩峰相對高差大、坡度陡,敵樓由低處向高處依次峙立,南北遙相呼應。從關城到南四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27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三樓與四樓之間,山勢陡峭,城牆逶迤約500米,最險要處坡度達70度。從關城到北四樓,城牆長767.5米,高度上升155米,比南峰距離長,但較南峰平緩。過第三樓呈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樓,此段有100餘級臺階。這8座敵樓與敵樓之間的長城於20世紀50年代修復。北峰4座敵樓本為兩層,只恢復了3座,第三座的上層未恢復;南峰第一、二座的上層也未恢復,南三樓上原有鋪舍,柱基依在,未復原。每座樓原來都有記載修築經過的題名石碑,已無存,只留碑座。有的敵樓券門的門樞臼和放門槓的孔眼依稀可見。

  ②北五樓。券洞最多的敵樓。樓長9.25米、寬9.34米,上下兩層。從券門進入一層,內有許多券洞,每面4行磚垛,每垛之間都用券頂拱連,共30餘個券洞托起第二層的地面。

  ③北六樓。面積最大的敵樓。樓長12.6米、寬8.5米,底層面積約100平方米。長面7行磚垛,寬面4行,垛頂發券,形成四方廊形券道,中間留空,成為長方形天井。可從天井登梯上到樓頂。

  ④北八樓。海拔888米,為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敵樓,是俯瞰長城最佳之處,故又名觀日臺。樓內兩層,有梯可上。一層迎敵面有6個箭窗,其數目之多居敵樓之首。關城平臺到北八樓長城相距1500餘米,相對高度228米。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2***

  ⑤建有鋪舍的敵樓。新修復的敵樓中有兩座建有鋪舍。一是北十樓,一是南六樓。鋪舍是建在二層樓上的小屋,硬山頂,雕窗紅柱。

  墩臺

  又稱烽火臺。八達嶺長城外的東、西山上,各有一座墩臺。墩臺高均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櫃,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臺階,以繩梯上下;每臺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駐軍防守,與城堡組成一個縱深防禦網。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舉烽辦法,即敵人來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臺

  又稱牆臺。指稍高出長城牆頂,四周砌有堞牆、垛口、射洞等平臺型建築。此是古代士兵們的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禦的地方。例如八達嶺關城門頂的平臺,即為城臺。

  戰臺

  戰臺大炮原名“捷勝飛空滅虜安邊發熉神炮”,修築於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築,有一、

  岔道古城城隍廟

  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 一。內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於敵樓。據明代劉效祖所著《四鎮三關志》記載,在戚繼光的規劃和督辦下,從山海關至北京的長城沿線,共築敵臺、戰臺一千二百座***原計劃要建三千座***。當遇戰爭爆發之時,在敵臺上可“從上臨下,用火器、佛郎機、子母炮更番擊打”,“器用盡以火炮代之”。一個戰臺一般需30人守臺、30人守垛,分6伍,備火藥300斤。此外,在戰臺上還存有神箭、鐵棍,以及數以千計的大小石塊,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製作久而彌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戰臺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並可與長城上的城臺、敵臺***敵樓***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禦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