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養三色菫三色菫的生長習性

  三色菫以露天栽種為宜,無論花壇、庭園、盆栽皆適合,但不適合室內種植。那麼你對三色菫的養殖方法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怎麼養三色菫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三色菫的養殖方法

  溫度控制

  三色堇喜涼爽、忌高溫、怕嚴寒,在12~18℃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良好,可耐0℃低溫。溫度是影響三色堇開花的限制性因子,在晝溫15~25℃、夜溫3~5℃的條件下發育良好。

  小苗必須經過28~56d的低溫環境,才能順利開花,如果將其直接種到溫暖的環境中,反而會使花期延後,晝溫若連續在30℃以上,則花芽消失,或不形成花瓣。若有乍熱、高溫達28℃以的天氣,應力求通風良好,使溫度降低,以防枯萎死亡。

  光照

  三色堇喜充足的日光照射,光照是開花的重要限制因子,日照長短比光照強度對開花的影響大,日照不良,開花不佳,在栽培過程中應保證植株每天接受不少於4h的直射日光。但因其根系對光照敏感,在有光條件下,幼根不能順利扎入土中,所以胚根長小前不需要光照,當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應逐漸增加日照,使其生長更為茁壯。

  澆水

  三色堇喜微潮偏於的土壤環境,不耐旱。生長期保持土壤溼潤,冬天應偏幹,每次澆水要見於見溼。植株開花時,保持充足的水分對花朵的增大和花量的增多都是必要的。在氣溫較高、光照強的季節要注意及時澆水。

  施肥

  三色堇宜薄肥勤施。當真葉長出兩片後,可開始施以氮肥,早期噴施0.1%尿素,臨近花期可增加磷肥,開花前施3次稀薄的複合液肥,孕蕾期加施2次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開花後可減少施肥。生長期10~15d追施1次腐熟液肥,生育期每20~30d追肥1次。三色堇葉片畸形、起皺等常是由於缺鈣引起,可增施硝酸鈣加以改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氣溫較低時氨態氮肥會引起三色堇根系腐爛。

  三色菫的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

  播種宜採用較為疏鬆的人工介質可採用床播、箱播,有條件的可穴盤育苗,介質要求pH值為5.5~5.8,經消毒處理,播種後保持介質溫度18℃~22℃,避光遮陰,5~7d陸續出苗。5~7d胚根展出,播種後必須始終保持介質溼潤,需覆蓋粗蛭石或中沙,覆蓋以不見種子為度三色堇種子發芽經常會很不整齊,前後可相差l周時間出苗,在這段時間內充分保持土壤介質溼潤。

  扦插繁殖

  以5-6月進行,剪取植株基部萌發的枝條,插入泥炭中,保持空氣溼潤,插後15-20天生根,成活率高。

  分株繁殖

  常在花後進行,將帶不定根的側枝或根莖處萌發的帶根新枝剪下,可矗接盆栽,並放半陰處恢復。

  三色菫的形態特徵

  莖

  莖高10-40cm,全株光滑。地上莖較粗,直立或稍傾斜,有稜,單一或多分枝。

  葉

  基生葉葉片長卵形或披針形,具長柄;莖生葉葉片卵形、長圓狀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圓或鈍,基部圓,邊緣具稀疏的圓齒或鈍鋸齒,上部葉葉柄較長,下部者較短;托葉大型,葉狀,羽狀深裂,長1-4cm。

  花

  花大,直徑約3.5-6cm,每個莖上有3-10朵,通常每花有紫、白、黃三色;花梗稍粗,單生葉腋,上部具2枚對生的小苞片;小苞片極小,卵狀三角形;萼片綠色,長圓狀披針形,長1.2-2.2cm,寬3-5mm,先端尖,邊緣狹膜質,基部附屬物發達,長3-6mm,邊緣不整齊;上方花瓣深紫堇色,側方及下方花瓣均為三色,有紫色條紋,側方花瓣裡面基部密被鬚毛,下方花瓣距較細,長5-8mm;子房無毛,花柱短,基部明顯膝曲,柱頭膨大,呈球狀,前方具較大的柱頭孔。

  果

  蒴果橢圓形,長8-12mm。無毛。染色體數目不定,2n=20,26,42,46。

  三色菫的生長習性

  較耐寒,喜涼爽,喜陽光,在晝溫15-25℃、夜溫3-5℃的條件下發育良好。忌高溫和積水,耐寒抗霜,晝溫若連續在30℃以上,則花芽消失,或不形成花瓣;晝溫持續25℃時,只開花不結實,即使結實,種子也發育不良。根系可耐-15℃低溫,但低於-5℃葉片受凍邊緣變黃。

  日照長短比光照強度對開花的影響大,日照不良,開花不佳。喜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中性壤土或粘壤土,pH為5.4~7.4。為多年生花卉,常作二年生栽培。

三色菫的生長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