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水蛭的方法

  水蛭養殖是現代農業新生事物,也是發展中醫藥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注意防逃:要在池塘外圍砌防逃牆,高度在80~90釐米以上。牆的內側用水泥、沙子抹成麻面。

  2.大量放養水生植物:以水葫蘆和浮萍為主。水蛭怕陽光直射,因此大量種植水生植物既可作為田螺的飼料,又可遮光,水蛭還可以在上面產卵。

  3.供給充足的飼料:每667平方米水面應投入50千克左右的田螺。另外,每週應為水蛭投放1次畜禽血塊,但血塊中不能含鹽。為不影響水質,不能直接將血塊投入水中。可將血塊放在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水蛭嗅到味後便可爬上採食,血塊放置時間不得超過兩天。

  4.引種後不得直接將水蛭投放到池塘裡:因為在運輸過程中水蛭自身將產生一層黏膜作為保護膜。應在池塘周邊選擇一塊陰涼潮溼的地方,將水蛭放到裡面,讓其自行爬進池塘,以減少死亡。

  5.注意觀察:水蛭是在覆蓋物下邊的泥土中,而不是在水中繁殖的。繁殖期內,如果水漫過土床7天左右,水蛭卵就會因缺氧而死亡,所以應注意察看,以確保養殖成功。

  6.及時捕獲:捕獲期一般在10月份。打撈出來的水蛭按大、中、小分開。大的篩選出來放回池中留做水蛭種;小的另外放在一個池中繼續詞養,以便第二年養到15克以上時打撈出售;中等的應馬上加工成幹品後出售。

  水蛭養殖技術要點

  水蛭俗名螞蟥,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內陸淡水水域內生長繁殖,是中國傳統的特種藥用水生動物,其乾製品泡製後中醫入藥,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近年新發現水蛭製劑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歷史上以自然捕撈為主,因近年農藥、化肥等濫用,及工農業“三廢”對環境的汙染,野生自然資源銳減,隨著水蛭藥用價值的深度開發,其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1.水蛭的選址建池

  選擇避風向陽、排灌方便處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積大小 應根據飼養量而定。一般每畝水面可放養幼蛭6~10萬條。池對角設進水口和排水口。為便於水蛭的棲息和產卵,池底可放些不規則的石塊或樹枝,水池之中應建高出水平面20釐米的土臺5~8個,每個平臺1平方米左右。池埂還要設防逃溝,用磚砌成,溝寬12釐米,高8釐米, 下雨時用密網欄住或在溝內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2.投种放養

  螞蟥苗種的來源可以捕捉、購買或自繁。在開始養殖時,一般以天然捕捉為主,也可以向有關單位購買。中國傳統作為藥用的螞蟥有三種:人工養殖以金錢蛭為好。金錢蛭體形大,產量高。金錢蛭即農村中俗稱的“牛螞蟥”。牧牛時常爬在牛身上吸血,捕捉作種時應注意鑑別。螞蟥雌雄同體,每條螞蟥都可產卵繁殖, 於3月下旬至4月***長江流域,下同***產卵繭,卵繭產於泥土中,一般產卵繭1~4個, 每個繭內幼螞蟥數為13~35個,多數20個左右,每個螞蟥一次可繁殖60~80條。幼螞蟥於6月大量出現,生長迅速,在孵化後一個月內,平均增長20毫米以上,到9 、10月間長得與成體難以區分。以早春放為宜。早春放養十月即可長成、加工出售。

  3.水蛭的人工繁殖技術

  ⑴、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積宜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米×5米或6米×6 米的正方形,池四周靠池壁設1~1.5米的平臺,中間為水面,水深50釐米,平臺高出水面2釐米,平臺面保持溼潤。做平臺的土應為高含腐殖質的疏鬆沙質土壤, 便於螞蟥打洞,切忌用黃粘土,齊平臺面應設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沒砰臺造成繁殖失敗。一般分為小型養殖池與大型養殖池兩種:

  ① 小型養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寬3米,深1米的池溝,長度不限。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硬,池埂寬40釐米,每一池內設出、入水口。池中間必須有50—100釐米寬的產卵平臺,平臺與水面在一個水平面上,平臺上面堆放一層20釐米厚的腐殖土壤。作為水蛭產卵繁殖的場所。水位50—60釐米為宜。

  ② 大型養殖池的建造大型養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據實際的地理環境情況而建成不同的規格的池子。如果水源不方便,還可以在池的底部鋪上一層塑料薄膜。池底應放入適量的河泥,以增加水的有機質含量。水中栽植一些水草,可以淨化水質,增加水中含氧量。池岸上最好再埋上一圈尼龍網紗***高0.5—0.6米***,用以阻擋蛙、蛇等天敵進入養殖池。為了防止夏季水溫過高、光線太強,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樹木遮陽。

  ⑵ 種蛭的選擇:用於作種繁殖和種瑪蟥,年齡應在2年以上,體重30克左右,體質健壯,活潑好動,用手觸之即迅速縮為一團。這樣的螞蟥懷卵量多,孵化率高,種螞蟥的投放量按池中平臺陸地面積計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種螞蟥入池後要保持水質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獅供其取食。

  ⑶ 繁殖: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螞蟥產卵繭的時間從5月初開始,持續到6 月中旬***隨個體差異而不同***,5月中旬為其繁殖高峰期。產卵繭期應保持安靜,避免在岸邊走動震動,否則,正在產卵繭的螞蟥會受驚而逃走,造成空繭。

  ⑷ 孵化管理:螞蟥產卵繭後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飼養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繭讓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繭產出後約11~15日孵出幼蛭。剛孵出的幼蛭體形很象成體,呈軟木黃色,體背部的兩側各排列著7條紫灰色的細縱紋。隨著幼蛭的生長,縱紋間的色澤逐漸變化,形成5 條由兩種斑紋相間組成的縱紋而變化成成體的色紋。在孵化階段,應儘量避免在平臺上走動,以免踩破卵繭。平臺面要保持溼潤,可覆蓋一層水草,若碰到下雨天氣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沒過平臺, 保持差距3釐米左右。把繁殖後的種螞蟥撈出後,即可投放幼嫩的蚌類和螺獅供幼螞蟥取食,幼螞蟥孵出後兩,三天內主要靠卵黃維持生活,三天後即可採食。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獅的血液和汁液,在一個蚌的體內,會鑽入數10~100條幼螞蟥, 隨著幼體的長大,它們會吞食蚌、螺獅的整個軟體部分,幼螞蟥生長迅速,半個月後,平均增長達15毫米以上,即可轉入大池中飼養成成螞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