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蝸牛怎麼養習性有哪些

  非洲大蝸牛夜行性,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喜歡在下雨及夜間出沒。人工飼養非洲大蝸牛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事項。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非洲大蝸牛的飼養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非洲大蝸牛的飼養方法

  一、覆土孵化法 在木箱中填上10釐米厚的沙土,沙土溼度保持在30%40%,然後把蝸牛卵均勻地放在沙土上,接著覆蓋一層1.5釐米厚的沙土,以後經常保持沙土溼潤,在土溫20℃30℃的條件下,一般715天就能孵出幼螺。

  二、罩盆孵化法 先將蝸牛卵放在塑料窗沙上,再把窗紗移到木箱內的溼沙上,然後罩上一隻搪瓷臉盆***盆內要留有空間***,在氣溫20℃30℃的條件下,經715天便孵化出幼螺,出殼率約80%。但要注意溼度不宜過高,盆蓋也不宜蓋得太嚴密,否則孵化率降低。

  三、蓋布孵化法 把蝸牛卵放在木箱中的沙土上,然後再覆蓋23層溼布,在氣溫20℃30℃,空氣相對溼度80%以上的條件下,經1220天時間即能孵出幼螺。此法觀察蝸牛卵容易,剛孵化的幼螺喜吸附在溼布上,取下幼螺也容易,孵化率高,其缺點是,溼布容易破壞幼螺殼表面的粘膜層,而且溼布的水分蒸發要吸熱,影響保溫。

  非洲大蝸牛的棲息環境

  適宜於非洲大蝸牛生長、繁殖的地區為海拔800m以下的低熱河谷區。非洲大蝸牛生活的適宜氣溫為15-38℃。土壤溼度為45%-85%:最適宜的氣溫為20-32℃,土壤溼度為55%-75%。當氣溫低於14℃,土壤溼度低於40%或氣溫超過39℃.土壤溼度達90%以上時。非洲大蝸牛即產生蠟封進行休眠或滯育。人類活動貨物的流通、人為的攜帶,是非洲大蝸牛傳播的主要途徑;生產、生活垃圾的堆積,為非洲大蝸牛的棲息、繁衍提供了場所。

  喜好潮溼的環境。生活環境為陸地,主要棲息於菜地、農田、果園、公園、橡膠園裡、雜草叢生、樹木蔥鬱、農作物繁茂陰暗潮溼的環境以及腐殖質的土壤裡、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樹枝落葉和石塊下。

  非洲大蝸牛的生活習性

  非洲大蝸牛具有晝伏夜出性、群居性,喜陰溼環境。白天棲息於陰暗潮溼的隱蔽處和藏匿於腐殖質多而疏鬆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亂石穴內。晚上8:00以後開始爬出活動,9:00-11:00是活動高峰。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隱藏起來。畏光怕熱,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極為敏感,當溼度、溫度不適宜時,蝸牛會將身體縮回殼中並分泌出粘液形成保護膜,封住殼口,以克服不良環境的干擾。

  以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為食。各種綠色植物及糠麩均可作為該物種的食料。一般春天以白菜、青菜、萵苣等闊葉植物飼餵;夏天可喂大量甘蔗、向日葵葉、各種瓜果皮渣等;秋天氣溫低,食量減少,可喂些菜葉、薯片等,不吃青草、雜草,拒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蔥、韭、蒜。

  寄主是木瓜、木霜、仙人掌、麵包果、橡膠、可可、茶、柑桔、椰子、菠蘿、香蕉、竹芋、番薯、花生、菜豆、落地生根、鐵角蕨、穀類植物***高粱、粟等***。

  非洲大蝸牛的形態特徵

  非洲大蝸牛貝殼大型,通常體長7-8釐米,最大20釐米,體重可達32克。貝殼狹窄、錐形,長寬比約為二比一。殼質稍厚,有光澤,呈長卵圓形。殼高130mm,寬54mm,螺層為7-9個,螺旋部呈圓錐形。體螺層膨大,其高度約為殼高的3/4。殼頂尖,縫合線深。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胚殼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層有斷讀的棕色條紋。生長線粗而明顯,殼內為淡紫色或藍白色,體螺層上的螺紋不明顯,中部各螺層的螺層與生長線交錯。殼口呈卵圓形,口緣簡單,完整。外脣薄而鋒利,易碎。內脣貼縮於體螺層上,形成“S”形的藍白色的胼胝部,軸緣外折,無臍孔。足部肌肉發達,背面呈暗棕黑色,遮面呈灰黃色,其粘液無色。

  卵:橢圓形,色澤乳白或淡青黃色,外殼石灰質,長4.5-7mm,寬4-5mm,體積35-85mm³。

  幼螺:剛孵化的螺為2.5個螺層,各螺層增長緩慢,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似成螺。其鑑定特徵為:有殼,外形呈長卵圓形。螺層為6.5~8個,殼面有焦褐色霧狀花紋,殼口呈卵圓形,貝殼可容納整個足部。生殖系統不具有附屬器官。腎臟較長,常為心圍膜長的2~3倍。肺靜脈無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