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各種疾病徵兆和表現

  兒童疾病面板方面,最常見、容易識別的就從新生兒時期就可能出現的溼疹,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兒童常見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資料僅供參考。

  

  入睡前:入睡前煩躁、吵鬧。***觀察孩子是否有什麼不適的症狀***

  入睡後:全身乾澀、面發紅、呼吸粗且快、脈搏超過正常數***110次左右***應考慮是否發燒或其它不適。

  入睡後:嬰兒入睡後大汗淋漓、睡眠不安、伴有四方顱、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症狀,有可能患上佝僂病。

  嬰兒發熱、喉紅有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

  呼吸急促、咳嗽、鼻塞等要考慮患有肺炎的可能。

  陣發性咳嗽、伴有雞鳴聲、有可能患上百日咳。

  經常心慌、口脣青紫、應考慮有否患有心臟病。

  全身面板黃染,厭食可能感染肝炎。

  全身消瘦、食慾不佳、咳嗽嘆氣、考慮消化功能障礙。

  睡眠原來緊閉眼睛、後來閉不嚴、體虛眼皮浮腫、尿少、應考慮是否有腎臟病。

  前囟門隆起、脖子發硬、伴有嘔吐應考慮腦部疾病。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導致鞏膜、面板、黏膜、體液和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的現象。

  黃疸分類:

  生理性&病理性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面板、眼結膜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比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第4~6天最重。

  足月兒一般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3~4周,患兒一般情況良好,食慾正常,沒有其他不適表現。

  以前認為不需要治療,針對目前提倡優生優育,塔高人口質量,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提早開奶,加速胎便排出

  飢餓、缺氧、便祕、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等可加重生理性黃疸,應給予治療。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傳統診斷標準

  足月兒≤220.6μmol/L***12.9mg/dl***。

  早產兒≤256.5μmol/L***15mg/dl***。

  黃疸程度受許多因素影響—個體差異、種族、地區、遺傳、餵養方式。

  病理性黃疸

  高膽紅素血癥可分為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和未結合膽紅素血癥,新生兒以前者多見。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均屬於病理性黃疸

  黃疸出現過早***生後24小時內***;

  黃疸程度重,血清膽紅素過高;

  足月兒>220.6μmol/L***12.9mg/dl***;

  早產兒>256.5μmol/L***15mg/dl***。

  黃疸進展快

  每日上升大於86μmol/L***5 mg/dl***;

  黃疸持續時間過長;

  足月兒大於2周,早產大於4周;

  血清結合膽紅素大於26μmol /L。

  黃疸退而復現。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原因

  因吃母乳新生兒發生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這時一種特殊型別的病理性黃疸。

  這類黃疸的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如果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

  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洩,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面板和鞏膜的黃染。

  一般母乳餵養4~5天出現黃疸,持續升高,2~3周達高峰,1~4個月逐漸消退。

  出現母乳性黃疸後,一般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也沒有發燒和食慾不振的症狀。如果及時停止餵母乳,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退,6—10天內全部消失。

  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原因

  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母親多為O型,新生兒A型或B型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

  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新生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新生兒血型為A或AB比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新生兒溶血性黃疸常於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並進行性加重。

  據報道,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是11.9%

  早期可以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只要採用光照療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