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情況調查報告

  教師心理健康是教師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反映,是教師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通過對我校26名教師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其中22人完成了問卷,22份為有效問卷。調查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調查結果表明有12%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73%的教師感到職業壓力很大,其中班主任壓力大於非班主任教師。考試期間壓力大於平時。

  22名有效問卷調查問卷中,出現職業倦怠的16人,佔73%。

  近一半受訪教師認為工作很勞累,出現明顯疲勞、記憶力下降、頭疼、身體痛、失眠多夢等症狀。其中,大部分教師認為影響個人健康狀況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作壓力,排在第一位的是來自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壓力,其次,來自學校管理的壓力等。而這種種心理壓力進一步加重了教師的身體亞健康的狀態。 調查顯示,上班時間越早,壓力越大,亞健康水平越高。下班時間越晚,壓力越大,亞健康水平越高。而且,班主任的心理壓力明顯大於科任教師;美術、音樂、體育這類老師課餘時間相對輕鬆,其他科任老師都比較忙,這說明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教師心理壓力大,心理健康情況不佳,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3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非常大,有42%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比較大,兩者加起來說明絕大部分教師都感覺壓力比較大,教師的壓力已經成為我校教育改革必須關注的問題之一。

  2.73%的被調查教師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每10個被調查教師基本上有7個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工作倦怠。雖然我們對教師的工作倦怠還沒有高度重視,但實際上某些教師的工作倦怠情況已經非常明顯,學校很有必要馬上採取措施來幫助教師治療與預防工作倦怠,以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3.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從調查結果來看,有36%的被調查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教師如何去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我們又如何能保證這批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因此,在我們推行教育與教學改革的同時,必須高度關注教師的心理狀況。

  4.雖然有62%的被調查教師的生理狀況比較好,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還有38%的被調查教師的生理狀況不是很理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情況在我校還很嚴重。學校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採取措施來確保教師的生理健康,平時注重組織教師參加體育活動等。

  是什麼影響著教師的心理健康呢?通過問卷反映了產生的原因:

  一、難釋的教育教學重負

  1.教師的日平均工作時間長。在升學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日平均工作時間越來越長,隱形勞動付出越來越多。小學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還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和良好個性、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等重任。而要完成這一重任,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別是現在的小學生,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身上存在著許多個性方面上的缺陷,如自我為中心、依賴、孤僻、集體意識和勞動觀念淡薄、意志薄弱等。另一方面,當前應試教育依然存在,“以分數論學生,以升學率論教師”的現象還相當普遍。家長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重點中學、考上大學乃至名牌大學的動機驅動下,更是把學生的未來完全寄託在教師身上,希望教師對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給自己的孩子“開小灶”,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師的心理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升學率的大背景下,學校也以學生成績的好壞來評估教師,並與職稱評定、年終考核等直接掛鉤,因而,加重了教師之間的竟爭性,迫使教師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學。

  2.教師的工作專案繁多。各任課教師除正常的教學工作外,還有一部分教師承擔其它工作專案。如指導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及各類競賽活動、上公開課或參加聽課、說課等教研活動。很多教師還擔任了班主任工作,僅此一項便又增加了許多連帶性工作,如班級紀律、衛生工作;組織出黑板報、班隊活動、社會實踐等工作;學生的思想工作,如個別教育、培養班幹部、與家長交流聯絡***家訪、家長會等***;其它,如寫品德評估、指導學生寫成長記錄冊等。教師的工作可謂名目繁多!這無疑給教師帶來了心理上的緊張感和壓力感。

  二、難卸的多重角色

  如上所述,教師在學校裡扮演著多重角色,肩負著多方面的重任。教師不僅僅為學生而存在,作為社會個體,她們分散和生活在其他社會群體中,無疑扮演著其他各種社會角色。一般說來,教師是重要的家庭成員,這便決定了他們對家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諸如瑣碎繁重的家務勞動、家庭的管理和家庭的發展目標、家庭成員關係的協調、子女的就業安排及與社會關係的聯絡等等,無一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成為他們精神負擔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作為尚不富裕的“工薪”族,面對購買住房、積累子女教育基金等等大宗開支,他們不得不承受著日益沉重的經濟壓力。另外,由於多重角色與角色間的衝突,更導致她們心理衝突的加劇和心理壓力的加重。出於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感,教師們常常是全力顧及工作而放棄家庭,顧及學生的前途而犧牲子女的未來。社會對於教師的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也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教師同什麼人交往,怎樣交往及交往過程中的行為,時時刻刻處在周圍人的有形和無形的監視之中。因此,教師總是努力成為模範公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文明禮貌,為人表率。儘管這也是社會對普遍公民的行為要求,而且作為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之一,這些文明行為也應該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但與普通公民一樣,教師並非聖賢,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教師一時的行為閃失會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社會道德要求對於教師的雙重標準致使教師必須處處留心,盡是做得盡善盡美,從而加重了教師的心理壓力。

  三、 難圓的職稱夢

  教師具有強烈的精神需要,他們熱愛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慾,追求事業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學生的尊敬,在工作上作出較大成績,學術上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晉升高一級職稱能夠滿足教師豐富強烈的精神需要和價值認定。再說,因為職稱與教師工資聯絡在一起,因此,晉升高一級職稱就成了教師一定時期內的第一需要,成為教師職業過程中的第一追求。因為指標有限,接踵而來的是職稱評定過程中人為造成的教師心理不平衡,並因此所引起的心理壓力。

  醫學專家認為,過重的心理壓力會加重亞健康身體狀況,亞健康主要表現在儀器無法檢測,但是又出現失眠、心悸、腰痠背痛、反覆感冒等症狀。有人把亞健康稱為“慢性疲勞綜合症”。亞健康人群如果不注意調整,就會進入10%的生病人群,但是,如果阻斷其發展,就會回覆為15%的健康人群。所以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從多渠道來阻斷病因,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

  教師是一種神聖而又特殊的職業,是一種用生命感動生命、用心靈澆灌心靈的職業。要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我們不能忘卻呵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全社會要共同營造有利於教師心理健康的氛圍,要從社會、學校管理等各方面儘可能地為教師創造寬鬆、愉快的工作環境,不斷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切實減輕教師負擔,努力為教師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關心教師生活,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問題是環境和個體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對環境的變化和外在的壓力,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調整心態、悅納自我,做一個快樂的自己。

  篇2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的健康,不久前有人預言,心理疾病將是21世紀之患。中學生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心理健康將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昌盛、民族的振興,讓孩子們掌握文化知識的同時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們的神聖職責。

  關鍵詞:中學生

  一、 調查概況

  我於2012年9月份,對一所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第四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高中畢業後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願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 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中學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高職或藝術類院校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

  1.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的艱難性。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 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四、中學教師應該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對中學生進行如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一***教師自身要擁有健康的心理並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思想、言行、舉止都會給學生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要求教師不但要擁有較高業務知識,還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教師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時刻以“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的身份深入學生的心靈進行教育。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無私地對學生傾灑愛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淨化學生的心靈。學生只有在教師真心、真情、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之中。

  ***二*** 關注學生心理,營造一個良好課堂心理環境

  作為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還必須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知識,但還不能很好地瞭解學生心理,大多數教師認為中學生心理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迎刃而解。其實,中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師遇到“問題學生”時,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問題移交給家長,而不是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這樣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自信,變得沉默、孤僻,從而直接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不但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還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思想得到認同,心靈得到溝通,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規範,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得懂、學得好。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學生主動走近老師,和老師成為朋友,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

  ***三*** 滿足學生合理需要,樹立正確人生觀念

  合理滿足學生正當需要,是中學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條件。中學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愛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中學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成長,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儘可能地為中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需要,在中學生滿足需要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基本能對事物的善惡、美醜、是非進行判斷、甄別。中學生由於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的衝動驅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採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從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於識別,及時發現,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治療和引導,讓學生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長。

  ***四***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兩位專業教師的事,它還需要全體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較大影響。我認為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還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 教師要尊重學生。

  “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1、 教師不可有私心。

  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績好的學生都受老師的青睞,但是我們教師不能因為某某學生成績好而偏心偏愛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決定。

  2、 教師要講誠信。

  “誠信”這詞不只是適用於商品社會,也是教師要做到的。有些教師在向家長彙報學生情況時,會無意地把情況誇大或縮小;應承了學生某些事情,過後又不認帳;有時在學生面前和同事無所顧忌地亂扯„„這些微小的事兒都會讓學生覺得,教師都可撒謊,我們怎麼不可以呢?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尤為重要。這意味著,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應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篇3

  職業倦怠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係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徵。Maslach認為職業倦怠是由三個維度構成的一種心理狀態,即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緒衰竭是職業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緒情感處於極度疲勞狀態。如果這種疲勞的情緒狀態長期持續下去,個體就會感受到一些負面的情緒,並對工作物件表現出消極、冷漠的行為,就是去個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對自己消極評價傾向的增長。

  一、調查緣由

  職業倦怠存在於很多行業中,中學教師尤其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的職業倦怠不但危害身心健康和事業發展,而且嚴重影響教育事業及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重視和解決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已刻不容緩,學校就此問題進行抽樣調查和深入思考。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我校抽樣調查問卷共計63份

  分值標準:A、根本沒有這種情況;B、很少有這種情況;C、有時會有這種情況;

  D、很大程度上有這種情況;E、完全符合。同競爭團隊分別設立獎項,讓每個競爭團隊的教職工都能各盡其才,盡我所能幹好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齊心協力,幹好工作。

  2、學校領導班子更加註重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打造高效課堂,使一些年輕教師主動走上了專業化發展的新路子,一些骨幹教師自覺發揮著模範帶頭作用,一些老教師也主動寫論文、傳經驗,還有一些中青年教師自告奮勇參加課題實驗。所有這些驚喜的變化,都證實了過程性考核量化的合理性和團隊競爭激勵機制的可行性。

  3.2、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分析從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現狀調查統計***表1***我們發現,①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排在前五位的是:心理不平衡33.16%;情緒不平衡31.05%;強迫症28.95%;軀體化26.67%;焦慮23.16%。這說明中學教師普遍存在課業負擔過重、情緒失調的現象。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現在的學校仍然是一切圍繞著分數轉——平常班獎金、榮譽與年級平均分名次掛鉤;畢業班獎金、榮譽與“升學率”、“重點錄取率”掛鉤;帶重點班與普通班還離不開學生的考試成績等等。教師在“分數”的高壓之下,出現強迫症、軀體化症狀以及焦慮,也就不足為奇了。再加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下,超額的付出並得不到高額的回報***特別是那些帶普通班的老師***或榮譽***精神的或物質的***的激勵,心理、情緒不平衡亦在情理之中。②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取決於身體健康、內心平衡與環境和諧三個方面。身體健康***包括規律的作息、科學的營養以及適時的運動等***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大多數教師的身體健康行為得不到保障;內心平衡是由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環節的和諧統一所決定的,它是心理健康的關鍵,由於某些教師受自我定位、自我經歷、人文環境等不良認知的影響,而導致了情緒和行為的不健康;環境和諧是指社會支援的融洽,它是心理健康的保障,由於一些老師嘔心瀝血或轉化差生、或班級管理,但學生考分平平,得不到管理者與同行的認同和肯定,而心理失衡進入心理健康問題狀態。③從表2、表3我們可以看出,中學男教師的心理與情緒不平衡明顯高於女教師,這可能與他們的價值期望、工資、獎金、榮譽、面子強烈有關;中學女教師的軀體化症狀、焦慮、強迫症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教師,這可能與女教師過分關注身體、母愛期望等方面有關。④從調查中發現的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也反映出了教育部門“家長”作風嚴重,教師的人際溝通、心理疏導、自我調節等方面缺乏相應的環境與機制;教師身心負荷沉重,日常生活單調,情感生活蒼白;家長和社會對教師期望值過高、要求苛刻,使一些心理素質偏低的教師難以承受等等。

  3.3、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影響 “教師是學生的啟蒙者,幫助學生撕開了無知的黑幕,激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願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的真理之途;教師是學生的健康、幸福和未來的守護者,教師對學生的愛猶如太陽給地球的愛、春雨給莊稼的愛、自然予人類的愛,既溫暖又慷慨,既充裕又靜謐,既深厚又綿長;教師是無私和高尚的„„教師的最大幸福就是學生的健康成長。”這段話道出了心理健康的教師對學生培養的作用和自身的價值。那麼,有心理健康問題的教師對學生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3.3.1、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可能直接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美國《各級學校的健康問題報告》中專門指出:“由於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對於兒童的決定性影響,就不應該讓他們留在學校裡。一個有不能自制的脾氣、嚴重的憂鬱、極度的偏見、凶惡不能容人,諷刺刻毒或習慣性謾罵的教師,對於兒童心理健康的威脅,猶如肺結核或其它危險傳染病對兒童身體健康的威脅一樣嚴重”。教育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中小學生明顯地帶有易感性、易變性和可塑性。一個在學校受到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影響的學生,在整個一生中都會在心靈裡保留著灰暗的心境——如在焦慮的教師調教下,學生也容易變得焦慮、緊張和恐懼;在敵對、偏執的教師手下,學生容易產生相應的敵對、偏執以及缺乏自信和尊嚴等——一旦在人生髮展中遇到相應的情景,青少年時代的失敗和蒙受羞辱的記憶就會使他失去挑戰的勇氣、自信和毅力。一個情感能力發展在中小學就受到壓制的孩子,命運就會對他們產生不公正的待遇。在歧視中成長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提不高,而且情感發展也容易扭曲。這不僅會嚴重影響個人未來的健康與幸福,而且還可能影響他人和社會,誘發不穩定因素,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

  定造成嚴重的干擾和破壞。

  3.3.2、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會影響正常的師生關係一項調查表明,有近半數學生對部分教師感到害怕。有些老教師給年輕教師傳授經驗:“對學生不能太客氣了,一開始就得把他們鎮住,不然他們就會登鼻子上臉,就會騎到教師頭上拉屎拉尿。”有的教師以能讓學生害怕為榮,以能把學生管老實為能,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時甚至不擇手段,什麼訓斥、責罵、諷刺、挖苦、罰站、罰值日、打耳光、擰耳朵、掐嘴巴、直至拳打腳踢,各種方法五花八門,無所不用其極。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合作的關係,可是在這些心態不正常、心理不健康的教師的班裡,學生感受到的師生關係卻是“貓和老鼠”“警察與小偷”“法官與罪犯”“棍子和懶驢”的關係。

  3.3.3、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在學校裡,教師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學生在校的表現,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極大地受到教師言行的影響。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從正面揭示了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影響。這是我們每位教師都應當努力做到的,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優秀教師。但同時也應看到,有些教師由於他們不良的言行和心態,帶給學生更多的卻是消極影響。致使學生對學習、對生活的態度消極,厭學、厭校、厭師甚至厭煩父母、親人的現象屢見不鮮。有些教師雖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沒有明顯的問題,但由於觀念上的偏差,導致對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的態度有很大差別。對所謂差生***主要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冷言、冷臉,毫無耐心和愛心。這種態度造成的直接後果是,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越來越差,學習積極性也越來越低。有資料顯示,在佔學生總數20%左右的學習困難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成績不良同教師的消極態度有關。例如作家三毛上初中時代數成績不好。有一次她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分數,老師懷疑她作弊,讓她站到講臺上示眾,並用毛筆在她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美其名曰:“吃鴨蛋”。從此三毛不僅在心靈中就留下了不堪回首的陰影,而且對學習數學也失去了信心。還有一些經常逃課的學生經過我們的訪談,他們並不是因為這門課學不懂,而是“看不上”所教這門課的老師。平心而論,在學習困難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不愛學習,他們的成績不理想大多是與教師的消極態度有關,主要原因來自於教師的錯誤觀念和不健康心理。綜上所述,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明顯的影響。因此,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維護和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結論與思考

  4.1、結論

  4.1.1、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整體檢出率為22.30%。心理不平衡、情緒不平衡、強迫症、軀體化、焦慮是極其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4.1.2、中學教師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或情緒障礙,歸根結底就是心理能力低下。主要表現在:體育教師職業角色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自制力差;A型性格導致人際關係不良;認知偏差等方面。

  4.1.3、中學教師人際關係緊張與敏感、抑鬱、適應不良、偏執、敵對等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

  4.1.4、中學男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略高於女教師,心理不平衡、情緒不平衡以及強

  迫症極其嚴重;中學女教師的軀體化症狀、焦慮、強迫症發生率又明顯高於男教師。

  4.1.5、中學教育在高考“指揮棒”下,不僅造就了教師不健康的心理,而且也強化了某些教師粗暴的作風。

  4.1.6中學教師普遍存在課業負擔過重、日常生活單調刻板、體育鍛煉與文化娛樂活動缺乏等現象。

  4.2、思考

  4.2.1、教師主導著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與正確引導直接影響和支配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如何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的環境保障,就顯得尤為重要。

  4.2.2、教師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師。教師也是喜怒哀樂七情俱全的活生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可避免,但如何使他們掌控自我心理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進而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健康而自信地教書育人。值得研究。

  4.2.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人的活動與心理調節密切相關,怎樣遵循青少年心理、情感發展的易感性、易變性和可塑性軌跡而進行教育,特別是教師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使學生健康而全面發展?需要教育部門和教育人士認真思考。

  4.2.4、現行教育評價體系與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有著密切的關係,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呼喚更合理、更科學的評價體系的出臺與完善。

  4.2.5、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質是重中之重。如何操作與實施需要周密地研究和切實可行的措施。

  主要參考資料:

  1、王極盛 心靈時代〔M〕 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8年9月

  2、唐映紅等 活出瀟灑人生〔M〕 中國民航出版社 1998年3月

  3、陳會昌 競爭社會心理文化透視〔M〕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4月

  4、何建明 中國高考報告〔M〕 華夏出版社 2000年4

  5、周建平 從“科學認識論”到“生活認識論”〔J〕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2.1

  6、楊永龍 楊建平 關於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教育革新1998.1

  7、陳玉琨 教育質量也會過剩嗎?〔N〕 文匯報 2002.4.22 8、陸小婭 心理健康教育其實無所不在〔N〕中國青年報.教育科技 20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