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黨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論文

  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何在?這是我們探討教師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求解,既有助於把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明確其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整體內容相協調,構建和諧統一的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校黨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校黨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全文如下:
 

  社會的進步和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設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師隊伍,已成為目前高校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目前,高校教師中黨員比例已超過50%,他們的素質影響著高校教師的整體水平。瞭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國內學者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已有不少研究,如郭秀蘭、哈麗娜等利用SCL-90在不同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總檢出率達30%左右,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全國常模,特別表現在人際關係敏感、軀體化、焦慮、強迫症狀等方面。黨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通過查閱資料,國內只有何樹德對103名小學黨員教師進行研究,發現小學黨員教師的軀體化、強迫症狀、焦慮、抑鬱、敵對、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於全國常模***P< p="">

  一、研究物件與方法

  ***一***研究物件

  紹興文理學院黨員教師286名,其中男性黨員163人,女性黨員123人;管理崗位黨員101人,教學一線黨員185人;年齡25-58歲,平均40.5±8.55歲。

  ***二***研究工具

  症狀自評量表***SCL-90***共90個專案,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共10個因子,能對被試最近一週的心理和軀體情況做出較準確評估。量表在心理界被廣泛使用,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前9個因子的分半信度為0.76~0.92之間,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64~0.88之間,全量表為0.93。

  ***三***方法

  採用SCL-90對300名黨員教師問卷,有效回收286份,有效回收率為95.33%,資料用SPSS***15.0***統計軟體進行統計處理,並對結果進行分析、對比。

  二、調查結果

  由調查結果可知,高校黨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陽性檢出率為29.3%,在與全國常模比較中,軀體化、強迫症狀、抑鬱、焦慮、敵對等因子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不同性別黨員教師各因子分比較中,軀體化、強迫症狀、焦慮等因子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不同崗位黨員教師各因子分比較中,人際關係、焦慮等因子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

  三、研究討論

  本研究對高校黨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陽性檢出率為29.3%,與國內學者郭秀蘭、哈麗娜等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陽性檢出率26.17%和30.87%接近,說明高校黨員與非黨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

  另外,王玉花對齊齊哈爾市1000名高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主要表現為人際關係敏感、偏執、強迫症狀、敵對、焦慮等。而筆者的調查結果主要表現為軀體化、強迫症狀、抑鬱、焦慮、敵對等因子分高於國內常模,表明高校教師包括黨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哈麗娜對寧夏10所高校1461名教師進行調查,發現男性教師軀體化、強迫、焦慮因子與女性教師比較存在差異,人際關係、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

  筆者的調查發現,女性黨員教師在軀體化、強迫症狀、焦慮因子分高於男性黨員教師,表明性別之間存在差異。在不同崗位黨員教師各因子分比較中,管理崗位的人際關係因子分高於教學崗位,而教學崗位的焦慮因子分高於管理崗位。這可能是受工作性質的影響,因為管理崗位的教師涉及方方面面的服務管理物件,導致人際關係敏感;而一線教學崗位的教師由於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考核、職稱晉升等方面的壓力,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總之,高校黨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女性和教學崗位黨員教師,需要相關部門積極關注。加強高校黨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講座,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有嚴重心理問題的黨員教師進行追蹤指導並及時轉介;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加強教師間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提升黨員教師抗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