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科技有關的黑板報圖片

  科技活動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創造力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意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並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這是引領學生快樂成長,提升他們科技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生活中的科學

  時光就這樣悄悄地溜走了,忙碌了一天的我,仰起頭望著一碧如洗的天空。突然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穿過了我的眼前:天為什麼是藍色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

  於是,我便帶著疑惑去問爸爸。可是,爸爸聽完我的問題後,不急不慢地說:“這個問題可把我給難住了,那麼你可以去請教不會說話的百科老師呀!”我便三步並兩步地來到了書房,拿起書櫃裡的《百科全書》。“啊!找到了!”答案都在書上呢:

  原來,地球表面被大氣包圍,當太陽光進入大氣後,空氣分子和微粒會將太陽光向四周散射。太陽光是由紅、澄、黃、綠、藍、青、紫七種光組成的。波長比較長的紅光等色光透射性最大,能直接透過大氣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長較短的藍、青、紫等色光,很容易被大氣中的微粒散射。在短波波段中藍光能量最大,散射出來的光波也最多,因此我們看到的天空呈現出蔚藍色。“哈哈!”我開心地笑了。現在,我又多了一個知識。原來,生活中有很多的奧祕,等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呢!
 

以科技為主題的黑板報圖片

  :人造衛星為什麼會飛出地球

  1957年10月4日,蘇聯人造地球衛星“衛星一號”飛出地球,開始沿一定軌道環繞地球執行,近地點228.5公里,遠地點是946公里。這是人類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造衛星為什麼會飛出地球呢?我們知道,無論你把足球踢得多高,它總是要落回地面的。飛向幾公里高的炮彈,早晚也是要落到地球上來。踢向天空的足球,射往高空的炮彈,為什麼不能一直飛向高空離開地球呢?原來地球周圍的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跑不出它的引力範圍。

  人造衛星為什麼能環繞地球運轉,而長久不落下來?因為人造衛星和飛船發射出去以後,它以特別大的速度圍繞地球運轉,抵擋住了地球對它的引力——向心力的作用,使衛星作勻速圓周運動,而不能使它們落回地面。那麼,什麼樣的速度,才能使人造衛星脫離地球的引力,而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呢?根據科學家計算,每秒達7.9公里,並且從水平方向丟擲去,就能使人造衛星環繞地球運轉。這個速度叫環繞速度,也叫第一宇宙速度。如果小於這個速度,它就會被地球引力拉回來。不過人造衛星受到地球外圍稀薄空氣的阻力,速度會漸漸減慢,最後墜入稠密的大氣層,受到空氣摩擦,發生高熱,就要燒燬。如果以每秒11.2公里的速度飛上天,就可以掙脫地球的引力,成為圍繞太陽執行的人造行星,或者飛向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上去。每秒11.2公里的速度,是物體能夠脫離地球的速度,所以叫脫離速度,也叫第二宇宙速度。

  如果要飛離太陽系,到其他恆星世界去,那麼速度必須達到每秒16.7公里。這個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環繞地球飛行的人造衛星,都是用火箭把它攜帶到天空中去的。要達到每秒7.9公里的高速度必須使用多級火箭。火箭是靠往後噴出的氣體產生的反作用力前進的。氣體噴出得愈快,火箭前進的速度也就愈快。要達到很高的飛行速度,除了要求有很高的噴氣速度,還需要攜帶大量的燃料。

  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妥善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火箭在飛行中隨著燃料的消耗,減輕在繼續飛行途中的重量,大大提高飛行速度。這就是採用多級火箭的方案,現在發射的人造衛星,就是用多級火箭將它們帶到空中去的。多級火箭是把兩個以上的火箭,頭接尾,尾接頭地銜接在一起。當最末尾那級火箭燃料用完以後,它就會自動地脫落下來,接著第二級火箭立即發動;第二級火箭燃料用完後也自動地掉下來,接著第三級火箭發動起來……這樣就會使裝在最前一級火箭上的衛星達到每秒7.9公里以上的速度,環繞地球飛行或飛出地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