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水墨畫古樹圖片素材

  水墨黑白世界的確立,是古人由衷地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佐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欣賞

  1

  2

  3

  4

  5

  水墨畫的形似與意象

  意象是通過形象來表現的,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意象,這即是所謂的“形似”。有形才能有意,借形以表達意。《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對於形似明確提出,“夫象物必在於形似”,要求“形似須全其骨氣”,又說“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立意”則要通過“形似”表現出來。唐代畫家周昉,為禪寶寺畫《北方天王》巨幅畫,一時找不到適當形象,而苦於思索,很長一段時間停滯。一天晚上,忽然夢見一個神采飛揚、生動逼真意象,恰是他夢寐以求的天王形象,不由得高興至極,破夢而醒,即翻身披衣,將夢中所得畫了下來,成功的畫出了他的《北方天王》。這個“夢”是久思成夢,是他的“意象”思維,通過“形似”轉化為藝術語言的結果。這裡的意象與形似相吻合。所以破夢而醒,把夢中的形象表現出來。現代畫家關良喜歡畫形似兒童拗倔感的戲劇人物,無論是什麼題材都據以表現,風格獨特,有很高的意境。他把拗倔感的形似來表現反樸歸真的“意象”。這種喜愛,就是他們的風格,畫家通過形似的審美來表達心中的意象,兩者交溶於一體,然後體現在畫面上,這樣表現出來的作品是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   三、水墨畫的筆墨與意象

  所謂的筆墨在中國畫範圍內,包含的內容相當豐富,它包括作畫的方法與藝術表現語言,具體來說是指墨法與筆法,但它是一個整體,即“筆中有墨,墨見筆蹤。”以筆為主導,基本上通過筆下的線條變化,勾皴點染來表現物件,加以墨法輔助變化,就可達到氣象萬千,筆墨交輝。

  主觀之“意象”與語言之“筆墨”,合而生存意境,它包含作者思想、觀念及作品的風格。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指出“夫畫者筆也,斯乃心運也”,又如,張彥遠《歷史名畫記·論畫六法》談筆墨:“是如運墨而五色俱,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乘矣”五色者即濃、淡、幹、溼、焦,這是中國水墨的特點,五種墨色可代替一切色彩功能,水墨畫作為“意象”的載體,其形成的首要條件是技法上的拓展。反過來講,當筆墨的技法與表現語言不斷豐富,反過來又必將影響作者意象的審美觀念。宋代蘇軾擅長畫竹,有一次,不少畫家在畫院裡興致很高.畫了一些墨竹畫,蘇軾卻出人意外的提起公案上圈點文章的硃筆,十分得意地畫了一張朱竹畫,引得左右畫家都驚奇地停下筆,有人忍不住地問:“世間哪有硃色竹?”可是蘇軾笑著反問道:“世間哪有墨色竹呢?”說得周圍畫家們一時無言以對,“即有墨竹,朱竹又何嘗不可!”水墨畫從文同的墨竹一發展,到朱墨又一發展,當蘇軾的筆墨手法有變,反過來又影響他的觀點,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不求形似,也是一種不似之似的形似,只求文人墨戲,充分發揮筆墨功能,使詩、書、畫相結合,強調神韻和藝術趣味,直接把文人畫推上歷史舞臺,成為中國水墨面的一個輝煌時期,在這類畫家中,當時還有米芾,為了表現晨睛晦雨的瀟奇觀,他畫山水多用“橫點塊壘,一味模糊”,後人稱之為“米點山水”筆墨,這與他主觀喜觀煙雨雲山,神奇墨趣分不開。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很多畫家,他們都是通過“意象”與筆墨的結合才創作出感人的作品,歷史發展到今天,現代畫家又何嘗不是這樣。石魯的成功在於他對黃土高坡的感情,當這種“意象”與墨法的結合,即是用膠墨加丁頭鼠皴畫黃土高原,達到渾厚朴實、大氣磅礴的效果,創西安畫派。劉國鬆把筆墨的內涵擴充套件到紙上,用自制畫紙加上筆墨的新技法表現宇宙感的山水畫,新穎而巨集觀,獲得成功。張大千用潑墨,潑彩的手法,表現群山的蒼茫,創潑墨山水。於志學意在表現北方冰天雪地,銀裝素裹,在筆墨應用上先用膠礬,然後用墨點染,創“冰雪山水”的畫風。

  筆墨的發展,極大地豐富審美意象,意象的改變必將影響筆墨的改變,畫家在不斷努力謀求意象與筆墨的諧合,當這種關係達到統一時,它便獲得了藝術美,由此產生的作品,有著較強的生命力與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