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遜精選書法

  張本遜他喜歡《始平公》《楊大眼》《張猛龍》等碑刻,尤其是《鄭文公》、《張猛龍》碑刻,對他的受益匪淺,影響至深。而正是這份喜歡,早就了今天的張本遜。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張本遜基本資訊

  張本遜,字謙之,號讓水,1926年11月出生,河南開封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著名的書法家。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家學深厚。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書法,並具有驚人摹仿能力。張本遜師承於當地名家高麗虹,李子培先生,遍臨諸帖,尤其得益於洛陽龍門造像摩崖石刻,沉迷於這些北魏遺留下的各具體勢各極臻妙的碑偈、摩崖、墓誌。他喜歡《始平公》《楊大眼》《張猛龍》等碑刻,尤其是《鄭文公》、《張猛龍》碑刻,對他的受益匪淺,影響至深。

  從張本遜先生的柔中帶剛的書體中我們能夠欣賞到:撇筆的揮灑,橫筆的澀潤,捺筆的挺拔,折筆的圓方,鉤筆的輕俏,點法的多姿,這一切都來自於其對以圓筆為主的摩崖《鄭文公碑》精髓的領悟,小

  字則根於《張猛龍》。在這些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的字型中去探尋新意。

  張本遜先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和流派。其書法深得開封老百姓的喜歡,他寫牌匾,一揮而就,很少重複。由於業餘時間嗜京劇,所以其書體神韻在京劇中有所借鑑。其用筆以中鋒為主。他認為作書時草不能快,楷不能慢,故張本遜書法呈現出圓潤、勁健、恬靜和變化無常的風格。

  張本遜先生早在1978年全國書法大賽中獲獎,雖然後來極少參與各類書協活動,但是他的書作卻廣受學界名人、書法愛好者,普通百姓的喜愛和收藏,真正發揮到"書法為人民群眾而作"的目的。如果置身於七朝古都開封,張本遜先生所題的匾額楹聯大至開封"龍亭"鐵塔、禹王臺等公園等純金匾額,《焦裕錄紀念碑》、《淮海戰役陳官莊紀念碑》等經典書法,小至機關飯店的招牌隨處可見,成為了開封市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硬筆書法教育

  硬筆書法的二十年,同時也是硬筆書法教育迅速發展的二十年:各地紛紛舉辦各類形式的電視講座、函授、面授、學習班;一些師範、中小學紛紛開設書法課程;國家教委大力推行習字素質教育等等。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硬筆書法教育潮。

  硬筆書法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是函授。隨著龐中華的第一本鋼筆書法字帖《談談學習鋼筆宇》問世後,於1983年始,龐中華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主講“鋼筆書法講座”,與此同時,他又創辦了“中華鋼筆書法函授學校”,參加學習者達數十萬之多。其它各種形式規模的函授班也遍地開花。一時間,全國上下幾乎在每一個角落,都有老師在教硬筆書法,都有學生在學硬筆書法。在眾多的函授學校中,較有影響的還有“上海文化生活技藝專修學校”,黑龍江“東方高等書法藝術學校”,杭州“中國鋼筆書法刊授中心”,江西3硬筆字訓練中心”以及武漢李洪川三兄弟創辦的“三川鋼筆書院”等。函授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學質量,對一些自身書法水平低,想用函授騙取錢財的函授學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自然消亡。而對一些教師自身水平高、教材編寫完善、教育方法科學合理、教育管理規範有序的函授學校,不論硬筆書法的熱潮是否存在,它們都能以質量取勝,在社會上站住腳跟。特別是有些函授學校能根據學員的不同情況分為普通班、提高班和高階研修班,實行等級考試製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不僅對於普及還是提高硬筆書法均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不管如何,函授教育把一哄而上的硬筆書法愛好者引上了硬筆書法的學習軌道,對提高當代硬筆書法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最有戰略意義的當是國家教委把習字教育列入了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從小培養他們將字寫規範,對他打今後一生的工作、生活、學習都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全面培養和發展人才的一條重要舉措。不少師範學校則把書法列入學生的必修課程,通過教委系統自已編寫書法教材進行教學考核。有的地區還考慮在中學生高考的語文考卷中增加一定比例的書寫卷面分,這種帶有戰略性的措施,對提高全體中小學生的書寫水平其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據悉,目前北京中國筆書法協會與國家教委合作分別在海南三亞、浙江平陽設立了兩個“硬筆書法教學實驗基地,播下了希望的種子……教育興邦,教育才有希望,這種種現象表明,二十年的硬筆書法事業從無序走上有序,開始了理性的發展道路。硬筆書法事業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