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大學原文帶解釋賞析

  《大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它對於漢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啟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經典大學原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二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三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

  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四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有一天自新,就應保持天天自新,永遠不斷自新。”《康誥》中說:“鼓勵人們棄舊圖新。”

  《詩經》中說:“周朝雖然是古老的國家,但卻稟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五

  《詩》雲:“邦畿***ji***千里,惟民所止。”《詩》雲:“緡***mín***蠻黃鳥,止於丘隅***yú***。”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譯文】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緡***mín***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能不如一隻鳥兒嗎?”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義;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六

  《詩》雲:“瞻彼淇***qí***澳,綠竹猗猗***yī yī***。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亻閒***兮兮,赫***hè ***兮喧兮。有斐***fěi***君子,終不可***訁宣***[***訁宣***,xuān《詩經》原文作“***訁爰***”,遺忘。 ***5***道:說、言的意思]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亻閒***[***亻閒***”古作“僩”,讀xiàn。]兮兮”者,恂***xún***慄***lì***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訁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譯文】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鬱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像加工骨器一樣,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像打磨美玉,反覆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裡所說的“像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裡所說的“像打磨美玉,反覆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莊重;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七

  《詩》雲:“於戲******wuhu******! 前王不忘”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譯文】

  《詩經》說:“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 !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八

  子曰:“聽訟***sòng***,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以大德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懂得了根本的道理。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侷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的人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裡外鉅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九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這樣才叫心安理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他們,就像能看見他們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這樣做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十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見;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意。因此,世上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茁壯。”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國學經典大學原文十一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lì***,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fèn***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jié***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zhēn***。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tè]***,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譯文】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還能管教好別人,是沒有的事。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lì***,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絡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jié***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