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散景要如何控制

  散景”一詞源於日語,形容模糊不清的樣子,一般表示在景深較淺的攝影成像中,落在景深以外的畫面,會有逐漸產生鬆散模糊的效果。那麼,?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

  1、如何控制景深散景

  現在的單反或無反相機在推銷時,經常都會強調產品可以製造更佳的散景表現。所謂散景,最簡單的說法是主體與背景之間那種前清後蒙的效果。這種效果受到攝影愛好者歡迎,主要是能突出主體的立體感,感覺也更舒服和諧。特別是人像攝影,散景可謂必備元素。

  2、散景為何叫bokeh

  也許有部份讀者在研究散景時會見過英文bokeh這個詞,原來是來自日本「暈け」的羅馬拼音boke而來。話說是90年末一本美國攝影雜誌以專題講述散景時借來的代名詞。由boke變bokeh是為方便讀者讀出日本原音而將h加上去的。看日文已經明白一半,散景就是那種看得暈眩的感覺,技術上就是鏡頭失焦的範圍。

  3、大光圈易有散景

  就以單反相機鏡頭而言,一般人都會說鏡頭光圈越大,散景越明顯,在大部份情況下是對的。大光圈容易有散景,是因為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失焦的範圍越多,散景效果也越強;相反光圈越細,景深越長,失焦的範圍越細,散景就顯得弱。以下是由Canon 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由最大光圈收縮到f/16的比較。

  光圈由最大f/2.8逐漸收細至f/16,背景由蒙變得較為清晰,看到更多細節,可見光圈越細,景深越長。

  4、距離越近易有散景

  其實光圈只是其中一個容易達到散景的條件,影響散景的還有距離。我們用Sony α SAL30M28 DT 30mm F2.8 Macro SAM做例子,就會明白其原理。

  再用微距拍攝,約為20cm距離,光圈為f/8,菊花的花蕊清晰,但周邊的花瓣蒙朧。f/8雖然不是大光圈,但距離短令景深也變得很淺,所以仍然看到散景。

  由此可見,散景除了靠光圈,還要配合景深的深淺程度才會發揮作用。而景深***depth of field*** 就是對焦的清晰範圍。

  對焦距離越近> 景深越淺> 散景越明顯

  對焦距離越遠> 景深越長> 散景效果越弱

  所以,如果你拿著大光圈的鏡頭拍無限遠是沒意思的,因為無論怎拍也不會拍出散景。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距離的小提示,背景與主體的距離也是可以影響景深效果的因素。舉例來說,大家拍攝人像相片時,模特兒靠牆而站,即使用上大光圈長焦鏡近距離拍攝,模特兒背後的牆還是不會化開變模糊的。如果指示模特兒站在離背景較遠的位置,將主體與背景距離拉開,淺景深效果就自然更加明顯﹗

  5、焦距越長越易有散景

  焦距也是散景的關鍵,比較廣角鏡與長焦鏡的景深範圍,廣角鏡的景深較長,而長焦鏡的景深較淺,所以拍人像為令到背景容易化開,多會用中焦及長焦距鏡頭拍攝。如果用廣角鏡頭拍人像,就要距離主體非常近才能達到淺景深,不過隨之而是會較易有變形問題。所以需要散景去到什麼程度,還看你拍攝時的需要,是為突了出主體,還是要主體與背景兩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