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冠榮優秀書法賞析

  我們能夠從候冠榮先生的書法作品中,欣賞到一個什麼樣的書法世界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侯冠榮優秀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侯冠榮優秀書法欣賞

  侯冠榮優秀書法圖片1

  侯冠榮優秀書法圖片2

  侯冠榮優秀書法圖片3

  侯冠榮優秀書法圖片4

  侯冠榮人物概況

  侯冠榮,1936 年 3 月生,祖籍河南溫縣,中共黨員。原西安電視臺臺長兼總編輯,曾兼任全國城市電視臺協作會副會長、陝西分會會長、陝西電視研究會副會長、陝西和西安新聞學會、協會常務理事、西安市藝術指導委員會副會長等。現任陝西亞新廣告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書畫學會名譽主席、中國名家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書畫研究院藝委會委員、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文化研究院理事、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博學會員、高階書畫師、常務理事;陝西書畫院副院長、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化網陝西大唐書畫藝術沙龍主席、秦嶺書畫院、八仙宮書畫院顧問、省市書協會員。客座研究員、教授。

  91年主持與寧波高專三維研究所合作,運用補色法將全相容立體技術引入大眾媒體,成功地製作並開路播出了我國第一代立體電視;92年又與天津民航學院合作開發了第二代立體電視技術--時分制編振法,經廣電部專家鑑定認為是屆時國內外最好的立體電視技術,並在國內部分城市推廣應用。任職期間,擔任和參與策劃、監製、撰稿的許多電視劇、專題片和文藝節目曾分別在全國及省市獲獎。92年5月監製的《赤子丹青黃土情-劉文西人物畫》獲省市一等獎、全國二等獎。先後被授予"國學家"、"百名中國書畫名家"、"中國當代傑出書畫家"、"當代中國書畫市場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中國書畫藝術家"、"人民藝術家"、"德藝雙馨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書法中的執筆的高低與緊鬆

  執筆的目的是為了運筆,運筆的要求一是活,縱橫揮灑,無所拘束:二是穩,沉著凝重,不偏不倚。

  活和穩是一對矛盾,往往是活了就不夠穩,穩了就不夠活。怎樣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反映在執筆上就是高和低、緊和鬆。

  高與低

  執筆的高與低,其實是運筆半徑的大與小。同樣一個手腕的運筆動作、如果執筆高,筆端向四周的運動幅度大,筆也就活。相反,執筆低,筆端向四周的運動幅度小,筆也就穩。執高執低究竟哪一個好?這與書寫的字型及追求的風格相關。一般來說,寫楷書、分書和篆書等正體字、或者追求端莊凝重的風格,沉穩是主要的,因此筆要執得低些,低了才能穩,寫行書、草書或流暢奔放的書體,靈活是主要的。因此筆要執得高些,高了才能活。王羲之《筆陣圖》說:“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

  去筆頭三寸一分。”虞世南《筆髓論》說:“筆長不過六寸,提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蔣和《書法正宗》說:“真書執筆宜近頭,行朽梢遠,草書更遠。”這些說法都是經驗之談,非常正確,當然一寸二寸之說也許太刻板了,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加以調整。寸之說也許太刻板了,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加以調整。

  緊與鬆

  說起執筆的緊與鬆、人們馬上會想起王獻之學書的故事。據說他小時候在練字時,父親王羲之忽然從背後抽他的筆,沒有抽掉,就笑著說:“我兒子的書法,今後一定會成大名。”由此推斷,執筆以緊為好。其實這種說法太片面,唐代張敬玄就提出異議說,握筆“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腕既不轉,則字型或粗或細,上下不均,雖多用力,元來不當”。宋代蘇東坡諷刺說,如果緊握能成大名,那麼“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他認為“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明代的徐渭也認為:“須執之使寬急得宜,不可一味緊執,蓋執之愈緊則愈滯於用耳。”他們都強調執筆要寬緊得宜,寬了筆就活,緊了筆就穩,活者適宜寫行書草書或流暢奔放的風格,穩者適宜寫楷書、分書、篆書或凝重端莊的風格。執筆的緊和鬆也與書寫的字型和風格有關。而且,緊與鬆都不能走向極端,過猶不及,活到極端便會失去控制而“逾法度”,穩到極端便會生硬僵化而“滯於用”,執筆的緊鬆得以“自然”和“聽筆之所之而不逾法度”為上乘。

  總而言之,執筆的緊鬆與高低都是一個變數,初學者不可膠執,應當根據不同字型和不同風格,選擇一個自己感到最適宜的執筆高度和鬆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