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新我書法作品圖片

  費新我***一九○三—一九九二***,名斯恩,原字省吾,字立千,號立齋,別號左翁,浙江湖州南潯區雙林鎮人。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美術教育家。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1

  2

  3

  4

  5

  費新我:如何提高書法水平

  要提高書法,臨碑讀碑之外,還要讀書,讀書不但增學識、敦品德,還可充氣質。這是常常聽到的。

  我過去對寫字練字雖說有志趣,但不免有時失心,後在讀書中發現了兩句“我不需要希望才行動,也不需要成功才堅持”的警語以後,為學與練字的態度就端正起來。

  有人勸我不必似年輕人這樣多臨勤寫,我們在乎吸取前人手跡的精神,有時只把碑帖翻讀玩味就可以了。讀碑讀帖這說法前人早已有過。我也體會到看看寫寫容易,但取其形貌,於展讀中倒可以及神韻與大體。但臨習還是要緊,像我已有些年紀了,記憶力吸收力都弱了,光看印象不深,總覺得要看寫並進或更多寫幾遍,使其牢靠些。換言之,看是眼讀,讀是手讀兼眼讀,一般臨是眼讀加手讀、動腦筋,認真臨是眼讀、手讀再加心讀了,才是完全讀帖。總之,看帖讀帖都有益,認真臨帖更有益,一般抄書式臨帖益最少。可以讀讀臨臨,又臨又讀,或讀或臨,多讀多臨,才能形神俱收,才是真正師學。我辨明瞭這一層道理後,讀臨碑帖,不敢馬虎了。

  書法除研究實踐之外,還要廣眼界***包括多讀書、多讀碑帖、多讀墨跡等***,好東西接觸越多,腹內蓄積就越多,那麼反映在寫出的字面上也就越豐富了。反覆體會這種說法,覺得眼界要逐漸而廣的,就是要逐漸吸收逐漸消化。消化得越多吸收力也越強。一時盡多吸收而來不及消化,那也徒然。要消化力強,惟有實踐。

  在實踐中我常把自己臨寫的對照碑帖,辨出自己所疏忽、所不及處,銘記在心,或立即複習,以期有所改進。讀理論時我常把古人所論證的對照他們的遺蹟,看是否理論與實踐一致,再把自己理解到的看實踐是否做到,或實踐中有所心得的,是否符合前人說法,是否還可補充與更動。這樣辨別對讀理論與臨寫都有益處。

  讀墨跡***就是真跡***可以領略其精神及筆墨之微妙處。這兩年中在讀佳拓及珂羅版之跋語中有“下真跡一等”之語,是說這拓本與印本比什麼本子都好,就是神韻方面及用筆微妙處比原跡稍差一些,但還是很好的意思。不過一樣真跡還要看真跡之質量高下。近代的真跡多,但不及前代的名貴。唐人的極少極少了,宋人的我在故宮中見到一批,元明的在京滬博物館中見到過,清代的私人藏的也多了,我只能看到少數。有人贈我寐叟所書商務石印屏條一堂***四條***,這是寐叟的得意之作,但因複製關係一抹深黑,微妙處分不出了,值得學習參考的東西也就少了。

  有一次在滬見到一幅王覺斯草書手卷,飛舞幻變不用說了,應用燥筆有獨到之處,即一沾墨後第一字淋漓,連寫許多字,愈寫愈燥,至於極燥,仍帶潤味,神韻絕勝。這樣神妙之作,我何幸而讀其真跡,既獲藝術之享受,又得應用惜墨燥筆之啟發。

  我最早讀《蘭亭序帖》,不知其好在何處,讀了一些書論書跋,始知是羲之得意之作,石刻本多至數百種,乃知我前所見者還是數百種以外之劣本。自南宋以至近年,歷代都有人研究它,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我也無力去考究它了。

  現在單述二點:一、我對他文中二十個“之”字,個個寫法不同,感到了興趣,在自己寫字中,也加以變化起來;哪知同字變化,不是後的有別於前的就算了,《蘭亭》之二十個“之”字,一則固盡變化之能事***各個不同***,二則每個姿式都與周圍之字有關,前後各“之”不可隨便互調雲。二、在一跋語中讀悉《蘭亭》有篆意,細翻了幾本,如墨跡唐摹神龍本***珂羅版印***等,都看不出來,惟在一本遊相藏玉泉本中依稀可辨,古意較濃。關於《蘭亭》我還沒好好臨過,可是在粗略數讀中即有如許學問,可見學書與讀碑帖之有密切關係與重要性了。

  我對於“讀”字上功夫做得少,有時讀了體會不深,這裡不再多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