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哪些保健養生的方法

  中醫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很多疑難雜症都是通過中醫的治療和調養,才使患者恢復了健康。那麼,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醫保健養生的方法 聊天健腦法

  聊天既是一項裨益身心健康的快樂活動,又是獲得美好心情的一種有效而愉快的手段。在節假日茶餘飯後,親朋好友相聚,閤家團圓,吹吹“山海經”,侃侃家常話,無疑是做了一次趣味盎然的腦力保健操。使大腦在和諧氛圍裡得到一次“健美鍛鍊”。聊天還能消除積鬱,忘卻愁苦,使人得到快樂,而樂能怡情,樂能使人長壽。

  中醫保健養生的方法 精神勝利法

  人際交往並非處處都陽光燦爛,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要儘量學會從光明面看問題,要善於為自己找“下臺梯子”,要多看到自己的優點,儘可能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使自己愉快、輕鬆的方面,使自己變得心安理得,樂觀開朗。

  中醫保健養生的方法 治身養神法

  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舉賢能安邦興國,養神可益壽延年。諸葛亮把治身與治國相提,養神與舉賢並論,足見養神之重要。中醫認為,神為一身之主宰,統帥五臟六腑。神是人體生命活力的總括,對心身健康關係重大。我國古代醫家和思想家在養生益壽的認識與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並有許多精闢的論述。《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內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的充耗關係到人的壯和老;神的得失又關係到人的昌與亡。“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神是養生之本。

  中醫保健養生的方法 情志調節法

  七情可以致病,同樣也可以治病。情志療法便是利用這一原理來調節情緒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這一療法主要運用五行學說,依據五行相勝的制約關係,形成的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悲的情志相勝心理療法;有通過提高患者的認識能力,明白過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達到治療或預防情志疾病的抑情順理法;有運用激情和應激情況下所導致的生理、病理改變,以收到治療之效的激情刺激法;還有運用情緒的兩極性治療情志疾病的相反情志療法等。

  中醫保健養生的方法 言語開導法

  該方法源自《靈樞·師傳篇》:“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這裡告、語、導、開便是言語開導的基本要領。《普濟本事方》記載的一個醫案,就是通過給患者分析病理病機,使其心悅誠服,沒有服藥,就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病功效。“有董生者,患神氣不寧。每臥則魂魄飛揚,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魘,夕通無寐,更數醫而不效。予為診視,詢之曰:‘醫作何病治?’董曰:‘眾皆以為心病。’予曰:‘以脈而言之,肝經受邪,非心病也。……故臥則魂歸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肝主怒,故小怒則劇。’董欣然曰:‘前此未之聞,雖未服藥,已覺沉痾去體矣。’”

  中醫保健養生的方法 移精變氣法

  該方法屬於中醫祝由療法。《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說:“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即通過語言、行為、舞蹈等祝由形式,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轉移其對區域性痛苦的注意,改變其惡性迴圈,從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內守狀態,移易精氣,變利血氣,以調動人體本能的力量來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中醫保健養生的方法 靜坐澄心法

  某些疾病可以通過改變環境,用靜坐澄心的方法,堅持不懈地達到另一境界,以使疾病自然痊癒。《友漁齋醫話》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前明道林蔣先生偶抱疾病,歲乙亥病益甚,噦血幾不起。先生乃棄醫藥,借寓道林一室,只以一力自隨。閉目迭足,默坐澄心,常達晝夜,不就席。一日忽香津滿頰,一片虛白,炯炯見前,猛然有省之間,而沉痾已霍然去體。”

猜你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