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應該怎樣養生

  隨著秋意的濃厚,我們也開始格外關注秋分養生飲食常識。秋天氣溫開始下降,乾燥的氣候也容易讓人感覺到不適,正確的飲食安排非常重要。那麼秋分如何養生?以下是小編給你整理秋分養生的相關方法。

  秋分養生的方法

  1、陰陽平衡不生病

  秋分,是秋季真正的開始。這個節氣的特點是晝夜同長,所以我們養生時也要順應時節,遵守“陰陽平衡”的原則,更好地調養身體。

  中醫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腠,其氣必虛”一說,意思是,若體內陰陽平衡,則身體的各項機能就能很好地運作,心理狀態極佳,而且對外界不良善的適應力、抵抗力都非常好,忍耐力強,天氣變化強烈的時候也不容易生病。因此,我們秋分養生,一定要注意“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

  要想更好地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我們就要在日常飲食上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並結合自身需求,考慮時間、地區、年齡、身體狀況等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宜的食物搭配,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機體“正氣旺盛”。

  2、秋分一到防秋涼

  到了秋分,天氣便會轉冷,如果人體抵抗力差,不適應氣候變化,寒邪之氣就會刺激面板和呼吸系統,引起感冒。很多人覺得感冒是小病,其實不然,感冒對我們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影響。人在感冒時,抵抗力通常都會下降,如果感冒嚴重,還容易罹患其他疾病,甚至誘發腫瘤。

  有些末梢血液迴圈較差、體溫調節能力弱的人,比如偏瘦、體虛的人以及老年人等,在秋分時節容易手腳冰涼。這種現象是自由律神經功能調節不暢、血管變細引起的,而手指、腳趾等部位運動較多,脂肪的儲備較少,血管分佈也比較少,因此很容易散失熱量。

  到了秋分,我們一定要隨著氣溫的降低及時新增衣物,尤其老人、孩子和體質虛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天冷的時候,可以把外套、帽子、手套、口罩等穿戴好,防寒保暖。除非是天氣熱或是到了溫暖的地方,否則不要輕易因為心理煩悶、緊張、潮熱或是運動後身體發熱就立即脫去禦寒的衣物。

  精神調養是養生的重要方面,秋天尤其要保持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避肅殺之氣。建議多選擇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消解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

  隨著天氣漸涼,就容易出現疲軟、睏乏等情況。為擺脫這種“秋乏”,最好在晚上10時前睡覺,早睡早起,適應“秋冬養陰”的原則,能夠使人體儘快適應季節變化,保持充沛精力。

  3、無病就不需要進補

  如果無病隨意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傷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還會引起發胖。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4、進補要分清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將適得其反。

  5、秋分防秋燥

  在風多幹燥的秋季,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如果不注意養生,當溫度和溼度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

  秋分的飲食宜忌

  1.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溼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面板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

  2.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飲食調養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做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

  3.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在食與藥的一體營養觀中,強調同屬天然產物的中藥和食物,某些性質,特別是補益或調養人體的陰陽氣血之功能本來就是相通的,有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餚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