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教得好卻被科研絆住的大學老師

  晏才巨集:以講師身份離世,學生髮千篇悼文
  晏才巨集,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普通教師,2005年3月12日因肺癌去世。他離世3天內,上海交大校園BBS上,竟發表了學生千餘篇悼念文章,學生還自發籌資為他出版紀念文集。
  這位老師的死引發了爭議,他終年57歲,教學水平和師風師德廣受讚揚,由於沒有論文,去世時還僅僅是個講師。
  晏才巨集離世後,新華社發文拷問高校教師考核評價體系,稱學術職稱的評價標準嚴重扭曲,高教界內部和社會輿論紛紛響應,有評論說,和晏才巨集一起死去的是“大學精神”。
>  朱淼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下崗”了
  朱淼華是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的一名講師,他開設的公共選修課《西方藝術史》在全校有口皆碑,被稱為是浙大的一道風景線。這位連續10多年都備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在2003年浙大的崗位聘任考評中,因為沒有論文等原因,在哲學系排名最後,被淘汰“下崗”。2005年年底,朱淼華現象被媒體關注,浙大人事處有關負責人稱:“朱淼華的問題根本還在於沒有科研成果。”
  方豔華:學生請願也未能把她留在講臺
  2014年4月,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豔華,因為專心教學9年未評職稱,根據校方“非升即轉”的人事制度,被學校解聘。
  訊息傳出,外文系畢業生髮起請願活動,給校方發出50多封請願書,希望將這位“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的好老師留在教學崗位,結果無濟於事。此事被媒體報道後,再次引發“教學和科研孰輕孰重”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