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散文讀後感作文精選

  好的書讓人受益匪淺,有可能終生受益。讀散文集,更是能讓你的情操在相應的時間裡得到陶冶。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一

  好的書讓人受益匪淺,有可能終生受益。讀散文集,更是能讓你的情操在相應的時間裡得到陶冶。在眾多的散文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畢淑敏了。她的作品,一掃20世紀80年代末文壇瑣碎平庸的文風,被人稱讚為是“對當代小說的一種拯救”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從事醫學工作20餘年,拯救過無數垂危的生命,幫助過無數來訪者走出生命的低谷,被譽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

  故事的起伏,精湛的文筆,讓我不得不讀了一遍又一遍,感受了一次又一次,其中有一個片段讓我感悟至深:

  “為什麼不讀書”?夏導問。“沒錢”“為什麼沒錢”?“因為錢在我媽媽那兒”。“你媽媽在哪兒”?“我不知道,我媽媽跟著人跑了,她不要我了,她把家裡所有的錢都卷跑了。就剩下我和爸爸,爸爸說他一個人也要供我讀書,他就上山挖藥材,他在最陡的崖上看到了一兜貝母,人家都看到那兜貝母了,可是誰也不敢去採,只有我爸爸上去了,他就再也沒回來。”這篇《源頭朗》在描寫火石到大城市生活、求學的同時,亦表現了苦難人物心中理想和現實壓迫的種種矛盾。

  著名作家賀紹俊曾經說過“畢淑敏與其說是一位作家,不如說是一位心理學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針對我們的心理疾患而開的心靈處方,這源於她的善良和對人的心裡隱祕的洞悉。”

  讀畢淑敏的書,能體會到一種特別的愛,讓我沉思許久……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二

  畢淑敏——侑人這樣評價她:在熱鬧而浮躁的文壇,畢淑敏似乎自立門戶,不能把她歸屬於任何一茖派別;她不以學問見長,也不以前衛的語言標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尙的黑駿馬,她似乎是從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走來,但又不全是傳統文化的迴歸。她把日常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物作為審美客體,把人人都經歷的事情寫得妙趣橫生。這種樸實無華的文風,很侑一點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畢淑敏《愛怕什麼》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愛”是世界尙最侑記憶的金屬,她是那麼具侑奪目的光澤,是那麼具侑多豔的色彩。“愛”是人世間最最具侑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畢淑敏對“愛”的深刻理解打動了我。

  “愛一樁事業,就奮不顧身地投入。愛一茖人,就斬釘截鐵地追求。愛一茖民族,就挫骨揚灰地獻身。愛一種信仰,就至死不悔。”從畢淑敏對“愛”的詮釋中,不難看出她對“愛”那種獨侑釋懷。閱讀這篇散文,感覺畢淑敏對“愛”的解釋特別具侑生活的氣息,特別具侑人性的舒漫,使“愛”更具侑人性之魂。在她的筆下,“愛”怕撒謊,“愛”怕沉默,“愛”怕猶豫,“愛”怕模稜兩可,“愛”怕沙尙建塔,“愛”怕無源之水,“愛”怕假冒偽劣,“愛”怕刻意求工。畢淑敏在散文中從廣泛的多視角詮釋了“愛”的博大、“愛”的堅固、“愛”的力量和巨集大。文中對“愛”的強調,足以保侑一份人世間的真“愛”真“情”,能使孕育萬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保侑一份真“愛”,就是照耀人生長明的溫暖的燈。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三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表達了我們對父母、對長輩的尊重。然而,現在的我們,有幾個人真正的做到了孝呢?我讀了畢淑敏的《孝心無價》這篇文章,有了很多的感觸。

  這篇文章主要表達了畢淑敏對“孝”的理解。我對她文章中的語言有著自己的理解,有著自己的感悟。“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得掛年,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父母說過長達以後要孝順他們,可這句話是有期限的,我們卻都忽略了這一點,總想著拼命的學習、工作,總想以更好的條件來孝順自己的父母,從而使我們對父母的孝一拖再拖,但人生是短暫的,父母可能在我們盡孝之前離開我們。

  那是對父母深深的愧疚,是在我們心中永遠無法彌補的對父母造成的傷害。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兩個關於“孝”的例子,其中一個是苦孩子求學的故事,他的家庭十分困難。

  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母親只有去***供他上學……我認為他很自私,或許他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生活更好,但他在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中已經對母親造成了莫大的傷害,這種傷害是無法癒合的。

  孝,其實很簡單,它可以是父母勞累時遞過來的一杯熱茶,可以是父母工作一天回到家後吃到的噴香的飯菜,可以是父母辛苦時的捏肩捶腿……無論這種行動是大是小,是輕是重,只要是我們發自內心的,這就是孝,就是我們對父母無限的愛!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四

  畢淑敏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樣是一位慈祥而又可愛的母親。

  在《混入北圖》這篇文章中,畢淑敏的母愛與她對兒子的教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那時,北京圖書館是最大的圖書館,哪裡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書,但那裡卻有規定:只對成年人開放。不知是不是遺傳了畢淑敏,她的兒子從酷愛看書,對文學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當他長到十幾歲已經是個小夥子的時候,畢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帶兒子“混入”北圖,滿足孩子向博覽全書的願望。

  本文主要講述了畢淑敏到兒子進入北圖的過程和看書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進入的過程。在過程中,運用了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識破的心情,但兒子也急切想去看書的複雜心情。在好不容易進去後,兒子恨不得把全館的書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閉館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中,充分的體現了兒子對讀書的渴望,甚至把博覽全書為理想。的確,在我們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很寶貴的,我們在學習上,不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多多去闖闖,在豐富的經歷和閱歷下,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世界是包羅永珍的。在青春時,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為夢想努力,像畢淑敏的兒子一樣,有志氣:“長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從正門走進北圖,因為那是貴賓的通道!”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五

  畢淑敏,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於平常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修飾,但卻總能觸及人的心絃。讓人有所感悟。讓疲憊、煩躁的心總能得到找到一處最寧靜最溫馨的港灣。總會在心靈最陰霾時刻尋到風雨過後的陽光。她教給我們愛,同時教給我們理性,面對殘酷的世界陰暗面與不可理喻的社會黑暗角,我們應當怎麼樣的調整自我的心裡,正確的看待,走向光明與燦爛。累了、倦了、厭了,不要和自己過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徑,給心靈放個假。畢淑敏教給我勇敢,賦予我理性。

  拿起這本書,一本書名為《我的人生筆記》的散文集,我便即將開始瞭解作家畢淑敏的內心世界了。

  本以為一個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裡,奮筆疾書,一天到晚與文字打交道的人,但畢淑敏與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經驗,她年輕時曾在藏北高原當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嶺之間,她曾揹負武器,紅十字箱,乾糧跋涉在藏北無人區,她曾在寒冰之上,鋪張雨布席地而眠,她有著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樣有家庭、兒子、友愛,小時候也害怕見老師。脫下作家的美麗光環,她與萬千女性一樣是一個母親,一個孝順的女兒,賢良的妻子。在《下午去開家長會》中,畢淑敏將母親去開家長會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在去開家長會的路上,心中感到緊張,雖然老師有誇過兒子,但更多是說他的不足之處,畢淑敏寫道:那種時刻,真令人尷尬和難堪。我的自尊心強烈地蜷縮起來,我的頭在老師和其它家長的注視中沉重地垂下……

  雖然老師不再述說她兒子的失誤,但她卻會不停追問,生怕漏掉一點。這是天下母親菜有的複雜心情,明明害怕聽到,卻又想聽到,也希望孩子像一隻光滑的蘋果。她有一顆平凡的心。

  畢淑敏的文字之間流露著一種真情,不管是她寫當軍醫,還是關於婚姻和家庭的獨白,每一章節,每一篇,讀完之後都能感應到她所想表達的,文中從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陳述,好像擰一個魔方,跟著思路走,最後拼出一個完整的面。畢淑敏的文章沒有張曉風那麼優美,飽含細膩的情,更多的是簡潔和清晰。

  畢淑敏的散文不同於張曉風。她只是給我們講述一個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瀾不驚的水。

  她的特點是能夠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東西,所以她的文章帶著情感。這種情感,是在你無聊時可以端起它一邊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一邊翻頁,是在你心煩意亂時讓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是在你悲傷難過時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細細體會,必能發現那隱藏於故事中的一份細膩、一份溫柔、一份執著,對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變的心。

  在《孩子,我為什麼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駁作者說出的“從未打過人”:“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也許我們曾受到過家長的批評責怪甚至打罵。但是我們知道嗎,每一次孩子的捱打,只會在母親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她把對孩子的溫柔、嚴厲、疼愛、生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篇好的文章,是優秀作家心靈性格的一面鏡子,字裡行間映襯出真實的自己,是他們用心最純潔的瓊漿譜寫的。畢淑敏有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許是因為這兩點,鑄造出她獨特的寫作風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觀。我們也可以學著像她一樣,以一個醫生的角度、一個母親的角度、甚至一個路人的角度,去體會,觀察這個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