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閱讀答案

  榜樣是我們學習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我們要隨時學習別人的優點。小編在這裡整理了,希望能幫到您。

  榜 樣

  秦俑

  峰子最後還是選擇了回家鄉教書。當同學們都去火車站送他時,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壯的古詩: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先到縣教育局報到,簽了字後,辦公室的同志瞪著一對金魚眼問:“你是師大畢業的?”峰子什麼話也沒說,背起兩大袋子書和行李,頭也不回地搭車回了家。

  父親見峰子回來了,遠遠地迎了上去,說:“工作好了吧?”

  峰子沒吱聲,把行李往父親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後才說:“省晚報讓去做記者,沒去。”

  “怎麼?”

  “我想回村裡學校教書。”

  父親顫著聲問:“是不是在學校裡犯了事?”

  “年年都評三好學生呢,怎會犯事?”峰子坐了下來。

  “那怎麼回咱這破村?”

  “學校不是少了老師麼。”

  【A】父親愣了好一陣,嘆了口氣,便去張羅著煮麵條。

  峰子早沒了娘。他看著駝了背的父親,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親要是罵他一頓,或者打他一記耳光,他的心裡也許會好受一點。

  吃過麵,峰子便去村小學找校長。

  【B】說是學校,其實不過一層四間的茅草土坯屋,屋旁豎著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頭飄著一面早已發白的旗。學校長年駐校的,也就校長一人。

  峰子在學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長,校長正戴著那副掉了一條腿的老花眼鏡,在地裡侍弄自己種的蔬菜。

  峰子輕輕地喚了一聲:“校長。”

  校長回過頭,眼鏡差點兒就掉到了地上。他見了峰子,臉上的笑便浮了上來,說:“峰子回來了。”

  “我是來向您報到的,我也來學校教書,以後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長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只是汪了淚,顧不上擦掉泥巴,就緊緊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長破例炒了一盤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長一邊喝酒一邊說:“想你考上大學那年,學校裡的娃兒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當榜樣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總有東家西家的請他到家裡吃飯教課,說是要自家的娃子學學他的樣。

  可是,這一年暑假過去,也沒見哪家有人來請他。和鄉里鄉親的見了,還有人不相信地問:“峰子,你真回咱村裡教書?”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開學了,報到的學生竟暴減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長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師多了,學生怎麼反倒少了?

  於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冊挨家挨戶去問,問來問去,都回答說,我家娃兒不念書了,過兩年讓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說:“孩子還小,怎就不讓唸了?”

  “唸了書沒用。”

  “怎沒用?唸了書可以考大學啊。”

  對方就不吭聲了,任峰子怎麼勸說也沒用。等峰子一腳跨出大門,【D】後邊就傳來輕輕的嘀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話刺得峰子的心一陣陣地疼。

  一年後,縣教育局捎了信過來,說是讓峰子去領“扶貧助學志願者”獎章,他成了全縣教師的榜樣呢……***選文略有改動***

  1、認真閱讀小說,將峰子的主要活動補充完整。

  告別同學→__________→回到家裡→__________→答鄉親疑問→__________→獲得嘉獎

  2、得知峰子決定回鄉教書後,【A】處父親“愣了好一陣,嘆了口氣”表現了他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複雜心理;【C】處校長“……只是汪了淚,……緊緊地握住峰子的手”則反映了他_________的心理。

  3、【B】處劃線句子屬於環境描寫,這裡既反映了鄉村_________的特點,又襯托了峰子_________的品質。

  4、聯絡上下文,試寫出【D】處“嘀咕”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峰子是一位有著“悲壯”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筆墨來表現他的“悲”和“壯”,請各舉一例並作簡要點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回縣報到 面見校長 動員流生***概括合理均可***

  2、驚愕***出乎意料*** 失望***無奈*** 激動***言之有理均可***

  3、貧窮落後 立志鄉村教育高尚***言之有理均可***

  4、上了大學又怎樣啦,還不照樣回家教書種地……***言之有理均可。***

  5、***1***“悲”示例:①往年寒暑假,峰子一回家,總有人請他吃飯教課,而決定回鄉教書的這年暑假卻沒有人請他,鄉親對他態度的前後反差之大,令人心酸。②“到秋天開學了,報到的學生竟暴減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一個“暴”字,形象地寫出了學生到校人數急劇下降的情況,這種情況讓他始料不及,間接寫出了此時的峰子已成為家長心中的“壞榜樣”,令人痛心。③家長的嘀咕刺得峰子的心一陣陣地疼。這裡寫出了峰子動員流生時,家長們的冷漠無知深深地戳傷了峰子的心。

  ***2***“壯”示例:①“頭也不回”寫出了峰子放棄到省晚報做記者的機會,回鄉教書的毅然決然。②面對鄉親對峰子回鄉教書的疑問,他“爽快”地回答“是”。“是!”獨詞成句,擲地有聲,寫出了峰子回鄉執教的堅定與自豪。③“……以後我就是您的部下了”,看似輕鬆俏皮的話語表現了峰子紮根農村教育的莊重選擇。***點評合理均可***

  學好語文的六個方法及技巧

  一、條件分析法。

  語文教學過程中常涉及到對人物的性格、思想、心理的分析,在這類分析中,有時要用到語境分析,有時要用到背景分析,而大多情況下則要用條件分析。所謂條件分析,即對人物所處的客觀環境現狀進行分析。

  如《孔乙已》一課中對孔乙已的外貌描寫即反映了孔乙已生活的客觀現狀。“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按照描寫的句序對人物的現狀條件進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如下判斷:孔乙已“身材高大”表明他具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是長期不參加勞動和營養不良所致;“亂蓬蓬的花白鬍子”表明其年事已高且精神潦倒;“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表明了他的貧窮、懶惰、生活潦倒。孔乙已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指導學生學會進行條件分析的前提是學生對條件內容的把握,這就需要在指導分析之前,首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

  二、因果分析法。

  語文教學的課文分析中常常會出現“為什麼”的提問。這實質上是在探究現象產生的原因。回答這類問題,常常是要進行由結果到原因的逆向思維。涉及到原因分析,就是指導學生學會從客觀到主觀的分析方法。對客觀原因的分析涉及到作品人物自身的身份地位及思想性格。

  如對《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馬玉祥為什麼要求從炮兵連調到步兵連去”這一問題,就要進行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分析。從客觀分析上看,是由於他目睹了朝鮮老媽媽因房子、窩棚連續被敵機毀壞後而痛哭的場景,激起了他對敵人深深的恨;主觀分析上看,是年輕戰士急切地想直接去打擊敵人,為朝鮮人民報仇,從而展示了戰士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境界。

  三、聯想分析法。

  聯想是以現有知識認識為基礎的一種展開式思維方法。語文課上指導學生進行聯想分析有利於幫助學會鞏固以往知識,也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開拓,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對有關的課文題目進行以題斷義的聯想分析。

  如通過對《向沙漠進軍》這一課題進行聯想分析,就可使學生聯想到:①為什麼要向沙漠進軍;②怎樣向沙漠進軍;③進軍的前景如何。進而聯想分析到這應該是屬於一篇說明文的文體。通過對《反對自由主義》一文的課題進行聯想分析,可以使學生聯想到:①什麼是自由主義;②為什麼要反對自由主義;③怎樣去反對自由主義,並進而聯想到這是一篇表明作者觀點主張的議論文。

  當然,學生的聯想活動是以其知識儲備為基礎的。對課文的內容分析,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聯想,如《孔乙已》一課結尾部分,以孔乙已最後一次喝酒時的人物形象為基礎,引導學生對其最終結局進行聯想分析,自然能認識到孔乙已必然被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

  四、鼓勵分析法。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是一對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思對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優化提問的方式,並由此引導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材,帶著教材走向教師,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語文學習何嘗不是這樣。通過對兩篇文章或兩句相似的語句放在一起,讓學生品評,有利於提高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

  例如《范進中舉》與《孔乙己》兩篇小說題材相同,但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對主人公的態度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存在著較多的差異。學生經過討論,比較後得出:前者主要採用多層次的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來刻畫主人公,而後者則採用外貌、語言、動作等來刻畫孔乙己。主人公的性格也有較多的差異,雖然他們都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都追求功名利祿,但范進還表現出卑微、狡猾,甚至虛偽。孔乙己則是善良的。兩位作家對兩個人物的態度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批判和嘲諷。後者除了批判以外還有同情,即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又如《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都是古代作品中優秀的散文,都是作者在被貶時寫的,但兩位作家的胸襟和抱負在相似中又有很多的不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後歸納,學生定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五、電教輔助法。

  高爾基說:“藝術作品不是敘述,而是用形象、用圖畫來描寫現實。”新課程注重各學科的互相滲透,主張充分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教師應該在這些方面下苦功,不斷豐富自己的各科知識,學會使用和製作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電教化裝置,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如教學《海燕》,用傳統方式教學,教師往往要花一定時間進行“自我示範”或者以錄音替代的準備,上課過程中,又要就有關停頓、重音、詞語、速度、節奏等諸多問題向學生一一口頭提出。而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就不一樣。我們可以把詩文在畫面上做上標記,並在各種符號旁加註說明,配以茫茫大海或海燕展翅飛翔、高歌的畫面及錄音,再加上繪聲繪色的配樂朗誦,這樣學生不僅會從中學到停頓、輕重、速度、詞調等的朗讀技巧,從而也陶冶了他們的情操。通過計算機多媒體的運用,使教材變得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發揮,思維和想象力得到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六、無疑設疑法。

  一篇課文,一個語段,有時看上去內容很明確,似乎沒有值得疑問的地方,但仔細推敲,往往有其深刻的內涵或深藏著作家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這些問題。

  例如,《范進中舉》中范進在中舉前後對胡屠戶的不同稱呼。中舉前稱“岳父”,中舉後稱“老爹”。這一細節有很多學生都是疏忽的。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范進為什麼會改變對胡屠戶的稱呼,從中可以看出范進是怎樣一個人。通過思考,學生明白范進在神志清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從這種稱呼變化中可以看出范進是一個城府比較深,感情不容易外露的人。這種人尚且在見到報貼後發瘋,可見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之深。再如《〈陳毅市長〉選場》中,“閒談不超過三分鐘”出現過多次,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多次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學生思考後發現作者主要用這句話推動故事情節,為刻畫愛國知識分子齊仰之的形象服務。通過多次訓練,讓學生學會在無疑處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