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澤遺址博物館簡介

  崧澤遺址博物館,位於上海市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總用地約1.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680平方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崧澤遺址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崧澤遺址博物館,位於上海市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總用地約1.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680平方米。是上海市"十二五"重點文化專案之一。崧澤遺址地處現在的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通過墓葬考古發現,這裡是上海先民最初的家園。2014年5月18日,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對公眾免費開放。

  上海崧澤遺址是上海遠古文化的發源地。1961年崧澤遺址的考古發掘改寫了上海歷史,大量珍稀文物將上海古代史前推至6000年前,再現了上海先民創造的燦爛文化,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悠久的文脈與傳承,表明了6000年前的上海與當下現代大都市的上海同樣輝煌。上海崧澤遺址既埋藏著6000年前最早的上海,又堆積有5000年前中國文明起源的證據,被評為"20世紀全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崧澤文化也成為第一個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崧澤遺址博物館展館內容

  崧澤遺址博物館由“發現崧澤遺址”、“走進崧澤社會”、“傳承崧澤遺產”三個部分組成,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程序。

  上海崧澤遺址是上海遠古文化的發源地。1961年崧澤遺址的考古發掘改寫了上海歷史,大量珍稀文物將上海古代史前推至6000年前,再現了上海先民創造的燦爛文化,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悠久的文脈與傳承,表明了6000年前的上海與當下現代大都市的上海同樣輝煌。上海崧澤遺址既埋藏著6000年前最早的上海,又堆積有5000年前中國文明起源的證據,被評為“20世紀全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崧澤文化也成為第一個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揭祕“上海第一人”:臉寬、鼻矮、俯身葬

  伴隨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開館,長達半個世紀的考古成果首次公佈,其中包括“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和“上海第一人”。

  最受關注的是首次被複原的“上海第一人”。2004年春天,考古學家在對崧澤遺址進行第五次發掘時,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7座墓葬,其中一座俯身墓葬中的頭骨儲存較為完好,儘管他的軀體已經腐爛。

  通過先進的成像技術,“上海第一人”的相貌被複原。這是一位年齡在25歲至30歲之間的男性,面部略顯低矮,鼻根低平,跟東亞蒙古人相似。至於他為何俯身而葬?考古學家尚未找到合理解釋。

  此外,2004年發現的“上海第一房”是一座地面式建築,平面圓形,類似於後代的穀倉尖錐頂,牆體以竹、木為立柱,立柱外再糊上泥巴,屋頂用茅草覆蓋如斗笠狀向周圍披下。

  上海的先民們吃什麼呢?1961年,崧澤遺址發現了炭化稻穀遺存,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稱為“上海第一稻”。這是國內發現的首個稻穀遺存,為中國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證據。

  “穿越”到六千年前 看上海先民衣食住行

  參與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設計的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教授高蒙河說,這座遺址博物館採用的一些展示方式、技術和理念,在國際上也比較新鮮,高科技手段的嵌入力圖使觀眾身臨其境,甚至有穿越到五六千年前的感覺。

  走進展廳,人們在兩面牆壁上可直接看到崧澤遺址的考古土層:散落的陶片、貝殼鑲嵌其中,神奇浪漫,瞬間讓人感受到滄海桑田般的歷史變遷。

  巨大的螢幕實景模擬出“古今崧澤”,聲光電的變幻模擬出一天從早到晚的情景。一邊是五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做飯餵豬;另一邊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遺址上發掘文物的真實場景,立體感極強,仿若一段3D電影。

  高蒙河教授介紹說,這是中國博物館很少使用的“幻影成像技術”,長達5分鐘,可以讓觀眾直擊考古現場,消除對這門學科的神祕感、距離感。博物館並非單純陳列文物的地方,而要調動各種手段方法,讓公眾親近斑斕多彩的歷史文化,這正吻合國際流行的“公共考古”的理念。

  

看了崧澤遺址博物館的人還看了:

1.半坡遺址博物館導遊詞

2.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

3.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介紹

4.乾陵博物館

5.博物館建築論文

6.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