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面有哪些技巧與方法

  學習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學習方面的技巧與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學習方面的技巧與​方法一

  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的靈活切換和合理安排

  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是大腦對於知識理解的兩個階段,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需要經過專注與發散才能真正進入大腦。瞭解到大腦對於知識加工的機理,才能更有效的達成學習目的。

  在我們剛開始學習知識的時候,需要開啟我們的專注模式,將注意力投向我們需要學習的材料上,彷彿打開了手電筒,富有穿透力的光柱就打在了你關注的資訊上。此時我們需要保證自己能夠擁有長時間的專注力,越專注,那麼所能吸收的資訊就會越多。

  同時我們也需要迅速對於資訊進行加工,最實用的方法有兩個:①儘量簡化;②善用比喻,在專注模式開啟接受資訊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對資訊進行加工,而不是任由資訊肆意進入,這樣的資訊只能屬於無效資訊會迅速被工作記憶所遮蔽,我們需要對資訊進行自己的理解。在接受資訊時,從資訊中提取關鍵概念,簡化資訊,提取重點,大腦迅速進行聯想,儘量能夠與已有知識進行聯絡和類比,對於資訊進行初步的理解和加工。

  這一步其實就已經很能反映學習效率,有的孩子只限於被動接受資訊,而沒有自己加工和理解,那麼對於知識的理解必然受限。所以主動的處理資訊是我們需要鍛鍊的第一個學習能力,達成主動學習意義就在於此。

  當然,只靠專注模式是不夠的,如果我們在一個問題上掙扎了許久而不得思路,對於新概念無論怎樣專注都無法獲得新的理解時,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往往需要一些巨集觀的視角,將知識、概念或者問題與大腦中更巨集大的知識庫相連,獲得一些新的靈感和方向。要達到這個目的很簡單,放鬆就好。當你放鬆注意力時,任由思維漫步,發散模式就出現了!

  與專注模式不同,發散模式看起來跟大腦的任何一個區域關係都不太密切,它更像“彌散”於整個大腦之中。通常,專注模式生成了初步理解和思路之後,發散模式的靈感和整合會進一步深化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我們可以以砌牆為例來形容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為學習提供磚塊,通過資訊的攝入和聯想提供了大腦學習的素材,而發散模式為學習提供泥漿,將磚塊整齊的粘合在一起。

  所以這裡想表達學習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要掌握一個新的概念或解出一道難題,至少要有一個你在無意識思考的時間段。換言之,得在專注模式之後,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時間,讓大腦切換到發散模式,因為你得給泥漿留出乾燥的時間。急於求成,試圖一蹴而就完成學習要求的後果,就是神經結構得不到時間加以鞏固,只能砌出一堆歪歪扭扭的牆。

  那麼,如何進入到發散模式呢?放輕鬆就好了,不要去想你剛剛專注思考的問題,把它忘掉,大腦自然會把問題轉入到發散模式,去無意識的幫你尋找更深層的聯絡。

  而啟用發散模式的一般方法有:運動、畫畫、聽音樂、睡覺等等,其中睡覺是召喚發散模式的終極法寶哦!

  學習方面的技巧與方法二

  嘗試獨立回想,提取關鍵概念,避免重複閱讀

  在開始完成作業之前,先回想一下今天上課講的內容。不要先急著翻書,只是單純地回想。我甚至會連同板書在黑板的什麼地方寫下、老師講到這裡時的動作與神態一起記憶。雖然老師講課的內容持續了45分鐘,但通常只需要1-2分鐘的時間就能在大腦中過完這些要點。如果上課的時候沒有及時跟上老師的思路,只是匆匆記下了板書的內容,那就更要用心去進行回想。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地在學但是成績卻毫無起色”的原因——這些知識點根本沒有被理解加工進入記憶深處,也許過一段時間,也許就在下課鈴想起時已經被遺忘得煙消雲散了。

  上課的時候我們在書上做了一些標記,試試看,如果不看書能不能回憶起這些重點內容。顯然,如果在課堂上沒有及時掌握這些知識的話,回想是很難做到的。這時候請自己閱讀教材上的知識點,確保自己理解每一處原理。教材在給出公式之前,通常會有推導的過程,對於任何公式最好的掌握方法一定是自己再推導一遍。

  記公式的過程中問自己4個問題:

  這個公式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要給出這個公式***?

  每個符號的含義是什麼?

  它是怎麼推導得到的?

  它是用來計算什麼的?

  這個過程會讓你深刻地理解公式的內涵,從而在需要用到它的題目中迅速想起它,否則記住了公式的形式可能在做題的時候也不會用。大部分公式都可以通過推導得到,少部分沒辦法推導的公式,記住它就行。

  一定要回想學過的知識,這非常重要!在課堂上講過沒有及時消化的內容,通過自學理解後也要及時回想。洗澡的時候、晚上躺在床上入睡前,努力回想當天學過的知識。

  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非通過重複閱讀被動地獲取知識,將讓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學習時間。你越努力回想學習材料,它在記憶中植入得就越深入。別扔太久之後才去練習回想,那樣你每次都得從頭開始鞏固概念。特別是對初次學到、還頗有挑戰性的知識。學習任何新技能或者新學科的時候,你都需要在不同背景環境中進行大量的練習。

  學習方面的技巧與方法三

  梳理自己的學習材料,嘗試構建知識框架

  記憶效果取決於資訊編碼方式,“深層次”加工比“淺層次”加工更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提取。換句話說,記憶和理解取決於如何加工資訊。加工深度很難衡量、定義,因時而異,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記憶內容和已知資訊間建立聯絡,而建立知識樹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通過樹形結構把知識串聯、和組織!以奧數知識為例,奧數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一個樹形結構,由七大模組七棵大樹所組成的一個知識體系,每個樹杈就是一個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建立並完善這課知識樹,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不斷髮展、壯大這棵知識樹。知識樹一旦被搭建出來,每一個節點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與周邊知識節點的一次連線,知識之間的聯絡就越來越緊密,知識樹也就越來越有條理,越來越有生命力,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團漿糊,毫無頭緒!

  所以學習階段告一段落的時候,把你對於問題的思考和理解梳理一遍,建立成一個視覺化的知識樹,會有利於你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記憶。在構建知識樹的時,相當於在強迫自己的大腦把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而且注意這種整理應當是在獨立的情況下進行,不借助書本和筆記。

  因為我們的記憶有個特質,即主動重複比被動重複讓人記憶更深刻。在我們開啟了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對於學習材料有了一定理解後,如果再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去回想,手繪出自己對於知識的理解情況,得到的效果絕對比再看一遍書要來的好的多,同時整理出來的知識框架有方便於考前的複習,何樂而不為呢?

  學習方面的技巧與方法四

  傳授給別人

  驗證自己是否理解的一個好方法是和別人講述,討論你所學的內容和知識。當你要用語言去闡述一個東西的時候,是有一個前提的,就是語言基於表達邏輯,你真能說出來的時候,那麼你對於知識的理解和相互關係已經非常清楚了。同時在講解的過程中,會自然的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產生共鳴,互相對比,從而加深理解。

  所以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也建議父母適當示弱,多給孩子創造講題的空間和機會,一方面是講題闡述過程中對於知識的理解會進一步加深,同時也給了孩子很好的鼓勵和自信。

1.六種學習習慣的養成方法

2.最好的學習方法總結和學習方法指導

3.一年級的學習方法:五種好習慣的養成

4.學習方法的總結與反思

5.快速提高學習效率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