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英教育文化比較的論文

  由於思維方式、自然環境、生活習俗的不同造成了中英文化的差異。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中英教育文化比較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對中英教育文化差異的思考》

  摘要: 中國和英國是擁有不同歷史背景的國家,教育上存在著差異,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文化。作者通過自己在英國生活的經歷,從教師與教材、教師為中心與課堂中心、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定位四個方面闡述中英教育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 中英教育文化;差異;思考

  2009年,作為國家留學基金委選派的赴英訪問學者,在英國拉夫堡大學留學一年後我圓滿完成了各項培訓活動回國。在與英國同行們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帶來的困擾遠遠大於語言上的問題,其中最直觀的就體現在中英教育文化的差異方面。下面我從教師與教材、教師為中心與課堂中心、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定位四個方面來談談中英教育文化的差異 。

  一、教師與教材

  在中國的師生關係中,無論是在學術還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學生 都是處於從屬地位。對於學生而言,對老師的絕對服從就是尊師的體現。教師在中國教育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神聖地位。中國學生無法理解英國學生同教師講話時的那種平等的姿態,更不必說上課時遲到、嚼口香糖、把腳放到課桌上,甚至公開質疑教師的觀點。然而,對於英國教師而言,卻認為自己與學生處於平等地位的,學生上課遲到、公開批駁教師觀點等類似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並且允許的。與大多數中國教師不同的是,英國教師認為能夠大膽地對教師的觀點提出批判性的評論正是學術自主或是有獨到學術見解的重要體現。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書本中蘊藏著知識、智慧和真理。書本中的知識有待學生去挖掘並儲存在腦海中。只要是寫進書本中的就都是正確的。與此持不同觀點的英國學者認為,收錄在書本中的是事實、態度和觀點,人們可以自由地解釋這些事實,討論這些觀點,駁斥這些態度。書本是人們學習的工具,並不是學習的目標,因而毫無神聖可言。

  二、教師為中心與課堂中心

  新課改實施前的中國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在講座式和討論式的課堂中,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前者。學生希望教師能夠全程傳授關於一個主題的全部知識 ,而不喜歡讓老師在講課的過程當中提太多的問題。在傳統的中國課堂裡,通常會看到老師貫穿始終、滔滔不絕地講述而很少引導學生去發現並解決問題。很少有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長此以往,英國教師就會形成一種偏見:認為與英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在口頭交流方面很薄弱。他們認為中國學生更願意從事全班性的集體活動或是個人活動也不願意參加小組活動。然而中國學生們自 認為他們彼此學習,互相幫助,很努力,很善於交際。而且認為自己在課堂上積極保持著和教師的同步思維。雖然不如外國學生那麼活潑好發言,中國學生認為自己是積極配合的。存在的不足只是中國學生從小就不太適課堂互動活動罷了,他們更願意聽教師的教授。

  另外一個值得指出的重要因素就是傳統觀念對中國學生的影響。與外向的英國人不同的是,很多中國學生認為“沉默是金”,不善張揚 。他們認為:“我們到課堂是為了聽老師講課,而不是聽其他同學講課!”相反,小組討論為那些喜歡“炫耀”的英國學生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久而久之,中國學生越來越反感這種“無意義、無收穫”的課堂活動,甚至認為是 “浪費時間”。這種牴觸在數學課堂上尤其明顯。中國學生認為其他同學可能給予的是非標準的, 錯誤的答案或結論。 認為英國教師常用的結對子或者分組練習等常見的教學方法無疑會擴大其犯錯誤的機會,而不是找到正確答案的途徑。

  不同的是,英國採用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的課堂教學方式。教與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該內容的掌握情況。課堂更像個討論會場,教師以課堂巨集觀監控者和活動組織協調者的身份出現,講得很少,把時間交給學生。教師是設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而不是費力地把一個問題解釋得清清楚楚,。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裡,學生必須積極投入活躍的思維和熱烈生動的討論。當學生遇到很難理解的問題時,會立刻向教師提出疑問,教師會再次設法引導學生的思維,直到解決問題。師生之間的這種不斷交流自然會對學生的學習大有裨益,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開發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英國教師驚詫於中國學生紮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同時也為他們不盡如人意的提問與質疑能力而深感沮喪。這一事實與我國的教學方法不無關係。正如前文所及,傳統的中國教學模式基本上屬於應試型的。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是基於逐字逐句講解課文中所謂的”知識點”的概念與公式之上的。我國的教師會花大量的時間同學生一起練習應試技巧,通過搞“題海戰術”幫助學生備考。

  英國教育體制可以被稱作是素質型的。教學的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素質,開發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一個學生的能力並不是通過它是否在各種考試中取勝而是看他是否具備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使自己適應這個紛繁多變的社會。作為教師,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以使學生儘可能地獨立思考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四、對學生的定位

  在中國,由於受中考及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學都是圍繞學生能否在升學考試中獲得好成績而進行的,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次要的,因此所有學生學同樣的內容,考同樣的試卷。因此,學生變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 。

  在英國,每個學生被定位為一個個有不同思維、且能力有差異的個體,也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學好,因此課堂變成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場所,而不是聽講、記憶及操練的戰場。英國的課堂對中國教師來講,可概括為“太民主、條理性差、不嚴謹、缺少總結”,英國的學生對於中國學生來講也是“反應慢”。

  總之, 隨著中英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們之間的距離似乎在逐漸變小,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中英的文化差異仍然存在並且將一直存在。我希望通過對中英教育文化中的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方面的略述,能夠為自己及國內教育同行提供中英文化交流、取長補短的方便,同時為立志遠赴英國留學的學生奠定面對教育文化衝擊的心理準備。

  參考文獻:

  [1] 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2] 陳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係.國外外語教學, 2004.2.

  [3] 劉紹忠.語境與語用能力.外國語, 2004.3.

  作者簡介:董盈溪 女 1972.11 漢族 中共黨員 副教授 供職單位:德巨集職業學院 國際合作交流處 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