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品社春天來了說課稿及教學反思

  說課是教學研究與教學交流的一種方法。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下品社春天來了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

  《春天來了》是走進大自然的第一個學習主題,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尋找春天的活動,發現春天的變化,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一年級的孩子認知水平有限,尋找春天僅限於書本中或教室裡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將現代教育技術與本學科融合,利用媒體展現春天到來的種種跡象,引起學生熱愛春天的情感共鳴。

  二、目標確立及教學策略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活動課程,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立本課活動目標是:

  1.通過看、聽、聞、想等方式感受發現春天的主要特徵。

  2.培養學生對自然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欣賞力。

  3.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加深對大自然的嚮往與熱愛之情。

  本課重點:通過觀察、感受發現春天的主要特徵。

  本課難點:培養學生初步的環保意識,加深對大自然的嚮往與熱愛之情.

  為了突出重點,通過多媒體生動的視聽,把春天的美景、春天的變化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給學生,而視訊展示“賞春過程中不文明的一幕”,又使“明理”過程生動而豐富,自然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繼而突破教學難點。

  三、具體活動環節

  第一環節:看聽聞想,尋找春天

  課的開始,出示《春之場景》***視訊***,伴隨著輕快的音樂,引導學生留心觀察,並說一說:春天來了,你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聞到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概括出春天:冰雪融化、草長鶯飛我們看到了她;燕子呢喃、百鳥爭鳴,我們聽到了它;花兒開放,清香撲鼻,我們聞到了它;春風拂面、細雨如絲,我們觸到了它。其中,在做出上述概括的同時,冰雪融化、草長鶯飛、燕子呢喃等場景都以精心剪輯的短視訊展示出來,使學生更有直感。

  教材中呈現的春筍生長、油菜花開是學生很難見到的,為了開闊學生視野,繼而展示《我國南北方春天特徵對比》的影像,並加以說明,引導學生說出對春天的感受。由此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激情導行,讚美春天

  春天是美麗的,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使春天更美麗。當學生還在十分投入地欣賞著祖國的大美春光時,展示《賞春過程中不文明的一幕》***視訊***,這樣聯絡實際,辨析導行,讓學生交流體會,充分感悟到環保的重要性,較好地落實了德育教學內容,使行為訓練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春天的熱愛時,設定了超級連結,當學生說出用哪種方式來讚美春天時,適時出示相關素材,有效利用了多學科課程資源,也給學生創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間。

  四、效果預測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鼓舞,本次活動充分利用多媒體,恰恰能很好地喚醒學生的內在情感,既深化學生對春天的熱愛,又提升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欣賞力,將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實現活動目標。

  一下品社春天來了教學反思

  春天是一個特別美好的季節,所以幾乎每門課中都有關於春天的內容。於是,課前我引導學生在語文、數學、音樂、美術、勞動等多種學科中去尋找春天,蒐集有關資訊。在“頌春天”的活動中,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有的學生朗誦著語文課上學的兒歌、古詩;有的唱著音樂課上學過的有關歌曲;有的用美術課學的春天的色彩,自己動手製作的春裝在課堂上展示……這一活動的展開,進一步體現其課程的綜合性,有效開發利用了多學科課程資源。

  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教材資源

  一提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人們首先就想到教材資源。毋庸置疑,教材是最核心的課程資源,但在強調生活性的本課程中,教材絕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開發、引申和改造。在教材中呈現的冰雪融化和春筍冒出等不同地域的氣候差異是我的學生實際生活中很難見到的。為了讓學生開闊視野,我精心挑選了一組表現南北方春天特徵的風光資料片在課堂播放,幫助學生在欣賞春天的風光片時懂得我國南北方春天的差異之大。

  充分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資源

  學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長大的孩子,他們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有了一定的情緒體驗。不同的學生之間又存在著生活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差異,因此對春天的觀察和感受也各不相同,有的在校園裡找到了春天,有的在社群裡找到春天,有的在老家農村找到了春天,這種差異正是孩子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聯絡點,特別是當一個孩子拿出自己春天在老家的照片時,坐在下面的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一個個聽得格外認真。我們老師只要抓住契機,充分挖掘和利用,就會開發出新的課程資源,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