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古詩文解題方法

  初三語文的古詩文解題方法都有哪些值得大家學習借鑑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初三語文古詩文的解題方法,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內容探究

  探究是指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近幾年出現的探究性試題,總的來說,都表現為引導考生利用現有的材料,結合生活、社會實際,對文言詩文進行探究。對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實就是考查考生對文字的個性閱讀能力。

  根據命題情況來看,在題目設定上,大都採用問答題的形式,重視考生談出自己的個性閱讀,包括文言基礎、閱讀、表達、思維品質、思想境界等方面的能力;題型主要有主旨理解、問題探究、思想境界分析、寓含哲理探析、寫作用意領悟等。

  初三語文古詩文解題例題:

  例1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內涵豐富,請簡要分析。

  ***2008年甘肅金昌市中考試題***

  解析:這是一道問答題,要求考生對詩句進行探究,找出其蘊涵的人生道理。古代詩歌中許多優美詩句,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結合現實的生活,運用合理的聯想和推理,賦予這些詩句以新的內涵和意義。這種題目不同於概括之類的試題,答案有一定的開放性,但一定要結合文字分析。

  答案: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境的細心體察,包含著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

  例2 閱讀下文,回答後面問題。

  羆①說

  柳宗元

  鹿畏 ②, 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罌火④,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感其類,伺其至,發火而射之。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 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註釋】①羆***pí***:獸名,又名馬熊或人熊。② ***chū***:獸名,形狀像狐狸而形體較大的一種虎屬猛獸。③寂寂:悄悄地。④罌火:用瓶子裝著火。罌,一種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揪住。⑥搏:搏擊。⑦挽:拿來。

  這篇短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2008年浙江紹興市中考試題***

  解析:這道簡答題,要求說出材料所寓含的道理。材料來自課外,首先要疏通詞句,讀懂全文,認真分析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學們首先要明白這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在篇末點明寓意,因此找到點明寓意的關鍵句便握住了答題的鑰匙。上文的關鍵句即“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如能結合上文,準確理解此句,再將其加以引申,推及一般,則其道理便不難得出。

  答案:人要立足社會,靠的是真才實學;如果一味依賴外在力量,反而會害了自己。***或:諷刺了社會上那些不學無術、缺少真本領的人。這種人雖然能依靠欺騙手段矇混一時,但在緊要關頭難免原形畢露,最終害了自己。***

  例3 閱讀下文,完成後面題目。

  誤 認

  卓茂①嚐出門,有人認其馬。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矣?”對曰:“月餘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而自挽車去。將去,顧而謂曰:“若非公②馬,幸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馬,乃詣丞相府歸馬。

  【註釋】①卓茂:人名。②公:對人的尊稱。

  卓茂問“子亡馬幾何時矣”的用意是    。

  ***2008年上海市中考試題***

  解析:這是一道填空題,要求回答文中人物問話的用意。大家都知道,問話大凡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的問話還具有言外之意,需要根據人物問話的情景認真揣摩,理清問話的意圖,切忌只從表面去尋找答案。這道題中,卓茂問對方丟馬的時間,是想以此確認馬的原主。

  答案:想確認馬是誰的

  答題方略

  如何解答好內容探究類試題呢?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審清題意,把握要點。題意是答題的方向,只有方向對頭,才能接近成功的目標,否則,答案與問題就會風馬牛不相及。

  2.扣住文字,有的放矢。任何個性閱讀都不能夠脫離文字,觀點來自文字,不能海闊天空地隨意發揮。

  3.觀點明確,具有探究意味。由於回答這類題字數要求不多,一般150字左右,絕對不能寫太多的閒話。在答題的開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觀點,開門見山,直接入題。觀點還必須具有探究意味,這樣,才能體現出考生個性閱讀的意義。探究意味的得來,就是通過個性閱讀,對作品豐富意蘊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

  4.結構完整,表達充分。解答時必須周密思考,審慎落筆,要做到有頭有尾。

  請看下面例子。

  例4 閱讀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完成後面題目。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由所見所想到所感,借憑弔潼關古蹟,表現了這樣一個歷史的主題:         。

  ***2008年湖北潛江等地中考試題***

  方略:作者都想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意趣、主張、觀點、看法,只不過有的表達得含蓄,有的表達得直白,有的表達得委婉,有的表達得張揚而已。把握詩歌主題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從題目切入。詩歌的題目往往能揭示寫作的時間、地點、物件、事件、主旨等,這是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2***抓詩中關鍵語句***結句、詩眼***,因為它們一般最能傳遞作者的情感。***3***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慣用的意象。***4***歸類整理。詩歌有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哲理詩等,同一類詩歌其主題往往大同小異。

  回答上面這道題,最關鍵的是找到詞眼***也就是這首詠史詩的詠歎之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前面是描敘與想象,到詞末,作者發出對歷史改朝換代的感嘆。

  答案: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或: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力演練

  ***一***閱讀下面一首詩,說說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曲江***其二***

  杜甫

  朝回①日日典春衣②,每日江頭③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④,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⑤深深見⑥,點水蜻蜓款款飛⑦。

  傳語⑧風光共流轉⑨,暫時相賞莫相違⑩。

  【註釋】①朝回:退朝回來。②典春衣:典當春衣換錢買酒。③江頭:曲江邊。④酒債尋常行處有:飲酒欠債已是常事,所到之處欠了不少酒債。⑤穿花蛺蝶:蝴蝶戀花,飛來飛去。⑥深深見:忽隱忽現。見即現。⑦款款飛:忽上忽下,從容自在地飛。⑧傳語:請轉告。⑨共流轉:一起遊玩。⑩莫相違:希望春光不要拋人而去。

  【助讀】詩人於安史之亂後重返長安,仍然擔任左拾遺***諫官***的職務,但當時唐肅宗及大臣們滿足於既得的勝利,朝廷瀰漫著一片苟且偷安的氣氛。詩人眼看朝政腐敗,遍地瘡痍,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於是寫下了此詩。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說說它寓含的哲理。

  卞莊子①欲刺虎,館豎子②止之,曰:“兩虎方且③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④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⑤。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兩虎之功。

  ***選自《史記·張儀列傳》***

  【註釋】①卞莊子:一作管莊子,傳說為魯國勇士。②館豎子:指童僕。③方且:正要。④從:由;傷:指傷虎。⑤立:站立;須:等待。

  【助讀】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呢?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善於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時機,有智有勇,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語“坐山觀虎鬥”即出自此處。

  內容探究答案

  ***一***全詩十分真實地反映出詩人境遇的惡劣和內心的痛苦,他不過是以尋歡買醉、自我排遣的方式抒懷罷了。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窮愁潦倒、滿懷憂憤的詩人的悲劇形象。***二***利用矛盾,方能分化敵人。善於觀察,善於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我們不論做何事,都要做到客觀冷靜、總攬全域性,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