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日常教育隨筆

  如何讓小班的小朋友愛上你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小班孩子年齡小,依賴性比較強,生活自理能力差。尤其在重智育的今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常常被家長忽略;尤其是爺爺奶奶,他們心疼孩子,怕孩子“受苦”,怕孩子做不好,在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時間,自己就事先替他做好了。    可是在幼兒園中,一個老師要照顧幾十個孩子,如果像孩子的爺爺奶奶那樣,怎能照顧得過來,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天,戶外活動時,我發現孩子們在蹦蹦床上玩,鞋子在地上脫了一大堆,立刻意識到:可以“在玩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為何不來一次穿鞋比賽。於是,我忙招呼孩子們,跟孩子們講明瞭比賽規則。

  比賽開始了,只見幾個能力強的孩子迅速地把鞋穿好,高興地跳起來,歡呼著,慶祝自己的勝利。最後只剩下侯智涵小朋友了,只見他哭腔著臉說:“我穿不上,我穿不上……”別的孩子也跑到我面前說:“老師,侯智涵不會穿鞋,他哭了”。我說:“沒事,智涵很棒,一定能穿上”。他聽到我的鼓勵後說:“我能穿上的”。我表揚了他,小朋友們也在喊:“侯智涵加油,侯智涵加油……”他在我的鼓勵下、在小朋友的加油聲中慢慢的學習穿鞋。就這樣,智涵在小朋友的加油聲中、在老師的鼓勵下,終於把鞋穿上了,並高興得跳了起來,大家為他歡呼、為他鼓掌,我衝他伸出了大拇指,他笑了。

  通過多次這樣的活動,老師不吝嗇鼓勵、表揚和誇獎,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篇二

  情感事連線幼兒和教師之間關係的紐帶,讓幼兒輕鬆、活潑、愉快的情緒中學習,幼兒就會興趣濃厚,反應靈敏,同時又富有創造新,這既有利幼兒身體健康,有利於幼兒自信心和意志的培養。

  第一,從小注重培養幼兒愉快的情緒。

  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激發幼兒的最佳情感心理傾向。為幼兒提供一個融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的物質環境,使幼兒感到輕鬆,親切而又富有吸引力,幼兒就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教師情緒的感染。

  第二,為幼兒創造一個和睦,友愛,歡樂的心理環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3—6歲孩子的情具有較強的感染性和情境性,積極健康的情感產生輕鬆快速的環境中。創造一個一個輕鬆歡樂的心理環境將有助於培養幼兒良好情感,使幼兒更活潑,聰慧。因此,在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中,家長和教師要建立民主的氣氛,允許孩子暢所欲言,大膽發表意見,這羊才能真正使幼兒了學,才能使幼兒的各種能力在積極參與中得到培養和鍛鍊。

  篇三

  高爾基說過:“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教師是愛的使者,因為“愛”,學生的成就和幸福成為了自己的收穫;因為“愛”,昔日的學生成為了今天的朋友。 作為教師,應讓愛與微笑永遠充滿自己的心田,用愛與微笑教書育人,培養好祖國的下一代。

  在一次主題教育活動《“開心帽”和“生氣包”》中, 首先我給孩子們介紹了兩位新朋友。他們分別是“開心小姐”和“煩惱先生”。孩子們與兩位新朋友玩起了“擊鼓傳花”的遊戲。遊戲要求是:鼓聲停止時拿到了“開心小姐”的小花的小朋友,要說出一件讓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拿到“煩惱先生”的手帕的小朋友,要說出一件讓自己最不快樂的事情。

  孩子們快樂的遊戲著,並且與大家分享了最讓自己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朋友們,你們猜,我們班的小寶貝最開心和不開心的事分別是什麼?~~猜出來了嗎?大部分孩子的心聲是:“最開心的事”是家人帶自己出去玩***寶貝們的快樂真的是很簡單很純樸,你們覺得呢*** ;“最不開心的事”是父母吵架或老師不高興了……朋友們是否覺得有點震驚呢?當聽到孩子們說出自己的心聲時,我也有些驚呆了。原來孩子們最不開心的事情不是父母不給自己買玩具,也不是做錯事情被老師批評。而是父母和老師在不經意間帶給孩子的情緒影響。作為老師的我,頓時體會到:其實孩子們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你的表情、關心著你的情緒。原來自己的一時“不高興”會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每當走進幼兒園時,都應該要收拾起自己的壞心情,把生活中那些不愉快的瑣事都拋開。用甜美的微笑去迎接每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天使。用微笑去感染每一個純真、善良的孩子。